初二學生個性特點及教育對策
處于青春發育期的初二學生,由于身心的急聚發展變化,帶來了種種發展的可能性,因此,既是發展的危險期,同時也不可避免的成為教育的關鍵期。
一、初二學生特點
美國心理學家霍林沃斯稱之為'心理性斷乳期'。還有人認為初二階段是整個中學階段'最危險'的階段,初二學生最難管理,被稱之為'初二現象'。人們之所以特別關注初二的學生,與近年來初二學生身上反映出來的種種表現密切相關。
初二學生主要特點:生理特點可以概括為:身體形態的劇變;體內機能的增強;性的萌發與成熟。他們正處在人的第二生長高峰期。心理特點可以概括為:產生明顯成人感;獨立意識增強;產生一定閉鎖心理傾向;有了比較明顯的批判思維。行為特點可以概括為:體力充沛,精力旺盛,好奇好動,耳聰目明;追求尊重、平等的權利;力圖表現行為上的獨立自主;愛美;主動探尋性的奧秘;熱心于同性同伴交往和異性同伴產生的體驗。
初中生群體,告別童年走進少年,即將踏入青年行列,是一個過渡年齡段,處在一個長身體、長知識、立志向的黃金年齡時期,也處在一個認識容易極端、感情容易沖動、行為容易盲動的危險年齡時期。種種狀況表明,初二的學生是成長發展的轉折點,也是教育的關鍵期。
二、初中生家庭特點
(1)大部分已進中年(2)社會就業競爭激烈,家長焦慮、急躁(3)父母普遍對孩子期望值偏高和家長的急躁(4)親子關系疏遠、緊張(5)看孩子缺點多,看優點少(6)埋怨多,賞識少
三、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特點:
(1)初中生家長往往缺少觀察,不了解孩子,不尊重孩子,仍舊用管小學生方法管理中學生;
(2)對學習成績過份敏感,而對學習過程缺少細致深入的觀察分析;
(3)生活中往往過度照顧、過度呵護,剝奪孩子自理、自主的機會;
(4)愛嘮叨,言教多,
(5)不太注重自己的榜樣示范作用;
(6)對孩子的人際交往尤其異性交往有很多認識誤區,指導很不得法;
(7)容易把青春期教育的問題,孤立分析、單獨解決,不懂得放在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人生理想等大背景下,整體分析和解決;
(8)嚴重忽視孩子群體間的個體差異,愛以別家孩子長處比較自家孩子短處……
四、初二學生教育的具體對策
1.多引導,少說教。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應該用平等的態度與孩子交流,而不是簡單的說教。比如發現孩子迷戀網絡﹑染頭發等問題。家長們一定要放下架子,跟孩子就這一問題進行溝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這們做的原因,然后再對孩子進行合理的引導,而不是強硬的說教。
2.努力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有一個教育家說的話,'什么是負擔,他不喜歡的事情,你叫他干1分鐘,這就是負擔;他喜歡干的事情,干到廢寢忘食,也不是負擔。'
首先,培養孩子的興趣,才是增強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的有效途徑。無數事實證明,學習的真正動力來之于學生的自我需要。一個孩子發自內心的想學習,再苦再累也不會感到厭煩。而學習的這種動力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家長的正確引導。例如:家庭形成一個良好的讀書氛圍,使孩子在家長愛讀書的潛移默化影響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從小就對讀書產生良好的興趣。 再次,正確看待孩子智力能力,不向孩子提出超過他們學習承受能力的分數、名次要求,也對保護孩子學習興趣的有著重要作用。特別到初中,有些在小學學習比較優秀的學生因數、理、化課程難度不斷的增加,學習會感到吃力,成績退步。家長應理解他們的苦衷,多鼓勵,多安慰,多幫助。不講策略地去責備他們,就會讓他們對學習的畏難情緒雪上加霜,逐漸對學習失去信心。最后 給孩子自我安排的時間,讓他們享受到生活的樂趣。不要將別人的優點去比孩子的缺點,把某某同學考上清華,某某孩子考了第一放在嘴邊。因為每個孩子都有要求進步的欲望,他暫時不如別人并不是他的愿望,一旦家長多次重復嘮叨,會產生'謠言重復一千遍,就成了事實'的錯誤效應,讓孩子認為:我不如別人,不如好了!我也不必再趕了——反正趕不上啊!
因此,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能不能培養起孩子的學習興趣,實在是衡量一個家長是否稱職的試金石。而,這種興趣的培養往往是從幼兒時期的點點小事上開始的。也許有的家長會說:老師干嗎呢?一個老師負責50多個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同學的愛好、興趣、性格,老師對他只能賦予1/50的精力。而兩個家長的心都用在和自己朝夕相處的一個孩子身上,那力度和效果的差別肯定是不言而喻的。
3.理解孩子的青春期躁動
首先要理解孩子與異性正常的交往。初中一年級女生性生理比男生早發育,女生的心理也會發生一些變化,與異性交往的愿望開始萌發。初二開始,男生的青春期發育也開始趨于成熟。所以初二就成了孩子們青春期騷動現象多發期。
其次,家長應該認識到女孩第一次月經來潮或男孩第一次遺精是孩子性生理成熟的象征。它標志著你的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已經是小大人了。媽媽要耐心地向女孩講月經初潮的生理原理與有關衛生知識。包括基本的性生理衛生知識。關心女孩兒在月經期間的生理反常現象。父親要與第一次遺精的男孩子好好交流思想,讓他們懂得在異性面前如何樹立男子漢的形象。這個時期的孩子性心理非常敏感而好奇心特別強烈。
家長要尊重孩子的隱私,給孩子的心靈一個寧靜的港灣。要給他們說話的時間和傾訴的機會,用特殊的關愛讓孩子向家長吐露秘密,并加以正確的引導。某些教育科研機構曾對青少年性犯罪進行統計:發現這些孩子大多生活在破碎的家庭,他們在家庭得不到溫暖,心中苦悶無處傾訴,于是就用極端的方式發泄自己扭曲的情緒。
如果長時間與相同的異性頻繁打電話,家長也不要強硬的干涉,要設計一個讓孩子能夠理解、接受的方法,心平氣和地和孩子談。只要方法合適,引導得當,讓孩子感到你是個可以信賴的人,他一定會向你說出心里話的。切忌不可一發現異性打來電話就訓斥,甚至把找女孩子的男孩兒教訓一番,然后對自己的孩子追根究底地審問。這樣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導致孩子表面上歸順了、聽話了,也沒人打電話了。其實,一切都轉入到地下,脫離了你的視線。更有甚者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和大人對著干,甚至勢不兩立。
不要隨意翻看孩子的書包,特別是日記。有些性格內向的孩子,無處宣泄自己的情感,日記就是她心靈之舟停泊的寧靜港灣,她的情緒在這里得到宣泄和抒發,思維在這里由沖動變得理智。日記實在是孩子一個最為知己的好朋友,是他們成長成熟的好伙伴。可是,許多家長連這點空間也不肯給孩子留。經常采取非正常手段翻看孩子的日記,窺測孩子的隱私。當孩子得知后,他的第一感覺是父母對自己的不信任、不尊重,感到自己受到了侮辱;還會覺得父母做賊一樣的行徑有些卑鄙,影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在自然界,人們都認可這樣的現象——異性相吸。哥德在100多年前就寫出了'哪個少女不懷春,哪個少男不鐘情'的詩句在全世界傳誦。所以家長應該認可孩子這種情感的正常和自然性,理解、尊重孩子的情感。
3、指導孩子正確接觸電腦網絡
近些年來,電腦網絡對孩子的影響成了社會談論的焦點。大多數人對電腦網絡產生了近似恐懼的憂慮。許多事實證明無節制上網會使學生走上荒廢學業甚至墮落的道路。孩子最大的特點是好奇心強,喜歡尋求刺激。特別是男孩子,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中更需要'調味品'。而我們的社會現階段無法建立滿足孩子活動需求的青少年宮等場所。
家里有電子產品的,家長對孩子也有許多限制約束:不準這,不準那。主要是以學習知識為主,孩子從小就有一種電腦'饑渴癥'。一旦見了電腦就饑不擇食似的撲上去,管它三七二十一玩了再說。所以,要想讓學生真正地掌握好電腦,首先應該讓他對電腦產生平常心。家里有條件的可以為孩子買個電腦,引導他用電腦學習。指導他們正確運用電腦、網絡學習、查資料、做作業,也可以適當地打打游戲調節一下緊張、疲勞的情緒。用這種有節、有益的上網培養起你的孩子對電腦網絡的平常心,那時,電腦網絡對你的孩子再也不是'洪水猛獸'了。
五、消除一些偏見
1、要消除唯名次為大,正確看待分數,努力幫助孩子進步。
人們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人在心情愉快的情況下工作效率最高。適度壓力是可以的,但過度壓力會使人精神過于緊張,工作效率降低。
2、要消除盲目關愛型
我們有些家長對孩子的愛不是真正的愛,往往使學生感到太累。其實孩子的學習成績是有兩個因素決定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本來您孩子智力因素可能是中等,但通過非智力因素的后天培養他的學習還能提高到一定標準。但如果像家長這樣'關愛',等于放棄了對他非智力因素的后天塑造,使他成為一個沒有責任心,沒有正常情感,沒有成就感,整天圍著書本轉的空心人。孩子的學習困難是因他們的教育失誤造成的。我常對學生說的一句話就是:'你首先要成為一個有良心的人,然后才是一個學習優秀的人才。'
3、要消除過度開發
過度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使他失去了接受知識的動力和后勁。我們大家都知道,過度開發土地資源就等于拔苗助長,很難'豐收'。人的資源也是這樣。孩子在最愛玩的時候壓抑了他的天性,既違背了兒童的成長規律,又違背了教育規律,于是惡果便產生了。
所以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應以平常心相待,應該明白孩子的身心比名次重要,做常人還是做名人、偉人是許多因素的優化組合的結果。自己不是名人偉人的家長,為什么非要孩子做名人偉人呢?不做名人、偉人,做一個幸福、快樂的平常人不好嗎?
總之作為家長,首先明白,孩子的智力基礎和品質基礎是在家庭中奠定的,人的智力和品質是在家庭的塑造下成型的,學校是接過這塊毛坯進行繼續加工的,從家庭,幼兒園,小學到初中,這已是第四棒,在學校塑造和加工的全部過程中,離不開正確家庭教育的配合,倘若沒有良好,正確合理的家庭教育配合,再好的師資和學校都不可能產生好的教育效果。孩子在同樣的年齡段里,同時走進同一的學校,在同樣的班級里就讀,授課的時間是相同的,教化環境是一致的,教則教規是一致的,然而接受教育的效果則是區別很大的,這種大優大劣分化的原因。并不在于學校教育質量,而在于家庭教育的配合上。所以只強調學校教育質量,而不檢查自己家庭教育配合的家長,一定是教育知識空白的家長。如果這樣比喻,老師好比醫生,父母好比護士,學生好比住院的病人,醫生的主要任務是下藥,父母的護理是十分重要的。學校老師慣以告狀式與家長聯系,家長不能正確理解老師'告狀'的寓意,學校、家長脫鉤嚴重,使教育成為5+2=0現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