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茅根30~60克 生苡仁、赤小豆各15~30克
功能 清利濕熱而不傷陰,滋養津陰而不助濕。
主治 腎炎水腫濕熱傷陰證。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兩次,上、下午各服一次。
方解 本方主藥白茅根性味甘涼,功能清利濕熱而不傷陰,滋養津陰而不助濕,堪稱濕熱傷陰水腫的最佳妙品。而且它既能清氣,又能涼血,無論氣分或血分的濕熱傷陰證均有良效。佐藥生苡仁和赤小豆亦屬清利濕熱、不傷陰而消腫之良藥。三藥相配,其功尤著。本方久經臨床驗證,常獲高效穩效,幸勿以其平淡而忽之。
加減運用 初起惡寒發熱脈浮者,可合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即于上方中加入麻黃、連翹、杏仁各10~15克,桑白皮15~30克,生姜皮、生甘草5~10克,紅棗3~5枚);日久腎陰虛甚者,可合六味地黃湯(即于上方中加入生熟地、山萸肉、山藥各15~30克、茯苓、澤瀉、丹皮各10~15克);脾胃氣虛甚者,可合參苓白術散(即于上方中加入黨參、白術、茯苓、山藥、扁豆、蓮子、陳皮、桔梗各10~30克,砂仁、甘草各5~10克);腰痛甚者,可加桑寄生、杜仲、續斷各15~30克;蛋白尿難除者,酌加黃芪、白術各30~50克,蠶繭10~15個,甚至參茸末(紅人參、鹿茸等量研細末)5~10克。
典型病例 陳x,男,14歲。患慢性腎炎已三年多,尿檢常見蛋白、管型和紅白細胞。面目周身浮腫,腰痛,尿少色如濃茶,面紅目赤,口干口苦,夜間盜汗,舌紅苔黃,脈細數無力。以上方加味,服藥55劑,臨床癥狀消失,尿檢正常,隨訪多年未見復發。
方歌
白茅根湯生苡仁,赤豆相須濕熱清;
利水養陰存妙用,腎炎水腫效堪珍。
初起寒熱脈浮者,麻翹赤豆湯可斟;
日久腎陰虛甚者,六味地黃湯合行。
脾胃氣虛難運化,參苓白術散同烹;
若兼腎府腰痛甚,杜仲寄生續斷并。
最后消除蛋白尿,參茸蠶繭術芪增。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