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封,七八十年代流行這樣一首《小花雞兒》的童謠:小花雞兒撓墻根兒,一撓撓出個小花生兒,不叫爺爺吃,不叫奶奶吃,打死你個小孬孫兒。
這個童謠,已經很久沒再聽到過了。也許早已就消亡了,自己只是個后知后覺。
有的時候,并不覺得它的珍貴,它有多么好。真是忽然間就沒了,倒是覺得怪可惜的。
每一首童謠兒歌,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產生的。那是一段時代的動向,是最深遠的一種文化現象?,F在,幾乎就沒有什么可以吟唱的童謠兒歌了,即使有也是在書上,能被認可掛到嘴上的就沒有。不能不說,這算是時代的不舉了,太多的花胡哨可遠遠不能解決時代的問題。
童謠,對時代精神的塑造,對文化文明的傳承實際上是有著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怎么可以輕易忽略掉呢?
比如,童謠《小花雞兒》的傳唱,就蘊含著對中華民族三大優秀品質的培養:
一、勤。童謠前半部分,“小花雞兒”,沒有什么黑、黃、白雞的區別。是孩子都一樣,并沒有三六九等的區別,這是生命的平等?!皳蠅Ω鷥骸?,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乞討,是中華兒女之不屑,諂媚討好更是為真正的華夏子孫所不齒?!耙粨蠐铣鰝€小花生兒”,說是一撓,哪有那么容易的一蹴而就,跟中彩票似的。那是一撓又撓多次撓到的結果,世上沒有幸運,那都是之前多次努力的必然。只計耕耘,不計收獲,該有的收獲自然就會到來。種植了莊稼,不一定就能豐收。但,沒有種植,就一定不會豐收。勤儉持家,一直都是中華民族得以持續發展的傳家寶。所以,童謠的前半部分內容是在教孩子勤奮的,自力更生很重要。
二、孝。童謠后面說“不叫爺爺吃,不叫奶奶吃”,就是大不孝。在過去,不孝順是天地所不容的,是要被天打雷劈的。天才不會打誰,雖然有雷劈的事件。童謠說“打死你個小孬孫”,長輩就是天,長輩打可不就是天打嗎?所以,童謠后半部分,其實就是在教孩子要孝敬長輩的。至于,當今那些所謂的感恩教育,跟這童謠一比,簡直是弱爆了。給父母洗腳的那些孝順的宣傳,太幼稚,像是喜劇鬧劇一樣,充其量就是奶頭樂之一罷了。中年人,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自己都能輕易辦到的事,愣充什么大爺?跟孩子耍什么范兒,親爹親娘的還真就沒耍這個范兒的必要。難道讀個書,寫個字,認真地工作不好嗎?自己就是孩子學習的榜樣,有太多好的需要示范了,擺被洗腳那個譜真夠次惱的。事實上,真正需要照顧的是上了年齡,生活已經很不方便的老年人。爺爺奶奶自然就在份,完全就是真的,用得著充嗎?放著真的爺爺奶奶不去照顧,卻去給那個硬充大爺大奶的爹媽洗腳,是不是有點兒把孩子培養成了假惺惺的意味?啥叫真的孝,該孝順就孝順才是真的孝順。不應該有的,也去大行其孝,就是假孝敬,真愚昧。洗個腳都孝順了,洗一次腳都孝順了,那孝順也太容易了吧?還用得著國家一而再的提倡嗎?
三、教。教孩子就該像童謠傳唱一樣,既寓教于樂,又簡單的事情反復做。童謠簡單形象,吟唱成誦,是一種刻印似的傳教。跟唱曲一樣,不枯燥,在天倫逗樂中,就已潛移默化的完成了對后代的教育。教育神圣之潤物細無聲,不過如此吧?
教是育兒的高級形態,生只是初級形態。我們應該追求更高一級,而不應僅僅滿足初低一級。所以,我們大部分人還是很重視教育的,生育就懶得再提了。生育是教育之根,誰真忽略了生育,還真沒啥資格談教育。沒孩子,還教個屁啊。于是,破壞教育的損招兒多了去了,比如不讓生少生孩子,選不好的內容,用不好的人教,推廣不好的方法等等。多長個心眼,會好些。
生是動物的自然本能,充滿了動物性,可以說有時候完全就是非常積極主動的。而教,這是另一種更高級的需求下才會產生的。
養育這個詞,可以分為四大塊:生養、教養、生育、教育。
同樣是養育,生育最簡單,也最危險,是拼了母親老命在鬼門關走了一遭。生養就要困難一些,生的起不好養,一把屎一把尿不說,給孩子提供穿住行,花銷是著實不小。生養像極了,莊稼長出來之后的澆水施肥。而那個教養,則像是田間管理,是要除草防病害的。生育是先要有一個生命,養育是要使這個生命活著,教養是讓這個生命活的更好。而教育呢,總是在為某種目的而存在,是對這個生命的利用,教育因此就往往多變。不管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還是社會教育,說白了都是一種他教育,是被動的。他教育出來的都是被動的產品,成熟之后自然就得為他服務。
最厲害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對生命的升華,所謂的天才從來不是他教育能夠培養得出的。天才都是自我教育的成果,也只有這樣的果實,才配稱得上天地之靈性。
子不教父之惰,教不嚴師之過。孩子一定得有人教,做家長的教不了,總是需要給孩子找一個好老師的。想要因材施教,必要有專屬的老師。把孩子完全扔給學校,和把豬放到豬圈里也沒啥差別,那頂多算得上是一個養育,離教育還差十萬八千里呢。
好的教育,在一個趣味,和一個反復。有趣的東西就容易接受,反復就能最好的吸收。沒有刻印一樣的教育,通通不算數。童謠就充滿了趣味,前半部分很形象,畫面能直逼腦海,太容易被孩子記住了。一個勤勤懇懇的小花雞,要遠比一個搖尾乞食的狗狗好,好很多。童謠的后半部分,做爺爺奶奶的會舍得打孫子嗎?含飴子孫不過如此了。
三代人的教育,才是最完美的教育形式,里面有個平衡穩定的關系。三角形是最穩定的形態,最具穩定性。爺爺奶奶,父母,孩子,三者就能構成一個完美的三角形教育。父母是孩子的天,爺爺奶奶就是天外有天。父母情緒管理失控,打罵孩子試試,爺爺奶奶不愿意。孩子總會得到爺爺奶奶的格外照顧,自然能把對父母的不滿直達天聽。一物降一物,就是天道。在過去,爺爺奶奶過世了,也要擺個相片供著。逢年過節,上個香供個果,念叨那么幾句,還不就是給孩子一個孝順的樣子,讓孩子學嗎?
童謠,是個好東西。百姓日用而不知,真知道是個寶貝,能舍得撒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