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江 《百科知識》
故宮博物院的成立
長期以來,紫禁城作為皇家禁苑,其整體面貌如何,并不被外界所知。所藏歷代珍寶以及曠世奇珍,人們亦是無從得見。軍閥混戰之際,政局跌宕不安,當權者亦想將紫禁城據為己有。溥儀遷出紫禁城后,清室善后委員會成立,主要負責接收、清查宮內及其所屬機構資產,并一一登記造冊。
為了杜絕各方覬覦之心,爭取早日成立故宮博物院并向公眾開放,經過緊張的籌備后,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董事莊蘊寬在紫禁城乾清門廣場主持了盛大的故宮博物院開幕典禮。 開幕典禮當天可謂盛況空前。昔日,民眾難得一睹皇居風采,何況是飽覽宮內珍寶,如今竟成現實,可謂是亙古未有之事。禁錮百年的紫禁城終于以綽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那些曾經集權勢、威望、恐懼、神秘于一體的宮苑,已成為人們盡情游覽的公園。
南遷之爭及籌備南遷
1931年,日本關東軍在沈陽發動“九一八事變”,旋即侵占中國東北地區,平津局勢岌岌可危。眼看局勢緊張,故宮博物院遂未雨綢繆,特擇院藏精華文物裝箱儲置,為文物播遷避難預作準備。北平(北京)是著名的文化古都,歷史遺跡及珍寶文物眾多,倘若處置不當,隨時都有被日軍劫掠的風險。因此,社會各界對于故宮博物院的前途及北平文物的安全都甚為憂心。
在此影響下,文化界人士形成兩種主張:一是力主古物南遷,以保全文脈;二是反對南遷,擔心古物運出北平,會動搖民心,引起社會不安。第二種主張者認為應在國際社會的聲援下,在北平設立一個不設防的文化區,期望日軍不會對北平動武,希望北平古建和古物能夠得以僥幸保存。正當雙方僵持不下之際,華北局勢陡然緊張,日本吞并華北的野心昭然若揭。1933年,國民政府與日本政府簽訂了《塘沽停戰協定》。此后,日本帝國主義又策動華北五省自治,妄圖將華北變成“第二個滿洲國”。在此危急情勢下,故宮博物院加緊做好文物南遷的準備,“故宮開始文物南遷的籌辦工作,經院理事會討論決定,并報國民政府同意,選擇院藏文物中的精品,最后決定南遷上海儲存”。
▲1933年,第一批國寶文物在紫禁城裝箱上車故宮博物院秘書處和總務處牽頭負責裝箱南運的準備和協調工作,三大館(古物館、圖書館、文獻館)則分別負責本館精品文物的萃選與裝箱。當時,故宮博物院對于文物南遷的總體原則是選取文物中的精品優先安排南遷。從1932年秋季開始,故宮博物院就聘請北平經驗豐富的古董商人以及技工協助打包裝箱。不久,北平歷史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等文化單位也都陸續收到了政府的南遷指示,要求將精品文物隨故宮博物院文物一同裝箱南運。 1933年1月,日軍進逼山海關一帶,平津危在旦夕。1月31日晚,故宮博物院著手將首批文物南遷,但迫于古物陳列所所長周肇祥等人的阻擾,直至2月7日,首批共計2118箱的文物才得以成行。不久,古物陳列所的文物也開始隨故宮博物院第二批文物同時起運,先后運出4批,北平歷史博物館、頤和園等文化單位的精品文物也相繼與故宮博物院文物一同南運。此外,隨行遷運的古物還包括中央研究院、內政部、國子監、先農壇等單位的文物,共計6194箱又8包。據統計,故宮博物院南遷文物多達13427箱又64包。這些南遷的文物共分為五批南下,5月23日悉數抵達上海,并在上海暫時存放,待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的朝天宮庫房竣工后,才又遷至南京存放。
國寶安全無小事
1934年5月,馬衡接替易培基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主要負責清查存放在上海及遺留在北平的文物。1936年12月,南京分院朝天宮庫房建設完成,南遷文物遂由上海轉運南京,入庫存置。
好景不長,1937年“八一三事變”爆發,日軍從海上進攻上海,淞滬會戰旋即爆發。8月15日,日軍飛機開始頻繁轟炸南京,局勢愈發不利,在建的中央博物院也被迫停工,稍事安頓下來的南遷文物再度陷入戰火之中。在此危難之際,國寶不得不再度轉移。
與文物南遷不同,此次西遷需要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與簡陋的運輸條件。西遷之路,不僅要翻山越嶺,而且還要時常躲避日軍的飛機轟炸與敵人的尾隨追擊。此次文物西遷使命重大,為了能夠把這些珍貴的文物盡快打包運走,當時故宮博物院和中央博物院的所有人員紛紛投入到這項緊張的工作之中。
▲貴州文物接駁裝車情形,車廂上有“貴州公路局”字樣面對1萬余箱文物,工作人員夜以繼日地埋頭打包,誰也不知上海能頂住炮火多久,日本人何時會進攻南京。為了確保西遷文物的安全,工作人員根據文物材質的不同,反復推敲和研究采用何種材料、方法或手段能夠確保無虞。短短數月內,中央博物院就將幾十萬件文物全部打包完畢。如今,這些西遷時的268個大木箱就像藝術品一樣,整齊地擺放在南京博物院內,向人們默默講述著那段過往的歷史,這些木箱上還清晰地貼著當年故宮博物院、北平古物陳列所以及中央博物院等單位的封條。
文物再度萬里遷運
人類歷史上史無前例的文物大遷徙就此拉開帷幕。這些文物大致分三路運出:南路文物共計80箱,自南京啟運后,經漢口、長沙、貴陽,運抵安順,并存放在安順華嚴洞內,1944年底又搶運至四川巴縣;中路文物共計9331箱,自南京啟運后,經武漢、漢口、宜昌,抵達重慶,后又轉移至四川樂山縣;北路文物共計7287箱,自南京啟運后,北上徐州,再經隴海線到寶雞,后遷至漢中,又搶運至成都,最后運至四川峨嵋縣。
▲1937年, 首批西遷文物從南京碼頭起航
西遷途中主要靠手推車和人力扛運文物,船隊在湍急的長江中上游流域幾次遇險翻船,汽車運輸文物時遇公路被沖毀或過河無橋……慶幸的是這些文物并未丟失或損壞,堪稱奇跡,世人謂之“文軍西征”。
文物西遷過程,可謂步步驚心。文物工作者既要冒著被敵機轟炸的危險,又要面對土匪、日本特務的覬覦,還要克服山路崎嶇、激流暗礁等惡劣的自然環境。他們不顧個人安危,誓死護送國寶運抵西南大后方,不少隨行人員犧牲在西遷的路上,為保護中華民族的瑰寶獻出了生命。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隨即準備復員。不久,故宮博物院的西遷文物按照巴縣、峨嵋、樂山的順序,先在重慶集中,然后再循水路一路運至南京,全部歸運工作于1947年方才結束。
▲川陜公路上,北路文物運輸車隊向成都艱難地前行
光復后的故宮博物院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10月10日上午10時,華北戰區受降儀式在故宮太和殿廣場舉行。這次北平受降儀式,是中國戰區16個受降儀式中規模最盛大、最隆重的儀式,出席人數及規模遠超南京中國陸軍總部禮堂舉行的日軍投降簽字儀式。日軍高級將領代表交出軍刀,并在投降書上簽字,這一瞬間永載史冊,使得無數中國人揚眉吐氣,倍感民族自豪。
▲1945 年故宮太和殿廣場日軍受降儀式不久,張庭濟接到馬衡院長的指令,于10月23日會同國民政府教育部平津區特派員沈兼士辦理故宮博物院北平本院各部門接收工作。經過一段時間的清查和整頓,光復后的故宮博物院在此迎接各界的參觀與訪問。此時的故宮以午門為正門,并采取新的開放辦法,改為三路參觀線路。 隨著北平故宮博物院的接收工作陸續完成,景山、太廟、大高殿等處遺跡也都一并收回故宮博物院管轄。為了保證故宮博物院的統一與完整,1947年9月,經國民政府同意,古物陳列所被裁撤,并納入故宮博物院統一管理。
國寶運臺
1948年,蔣介石深知敗局已定,一面下野在浙江奉化休養,一面暗中將黃金及其他重要物資分批運往臺灣,這其中就包括故宮博物院所藏文物。國民黨政府強令北平故宮博物院擇取精品文物運臺,但是在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等人的堅決抵制下,未能得逞。
▲臺北故宮博物院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3月6日,北平市軍管會正式接管故宮,馬衡仍舊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全體員工原職留任,故宮博物院由此迎來了新生。如今,兩岸故宮文物依舊分離,但兩岸文化交流卻始終延綿不絕,兩岸故宮同宗同源的事實亙古不變。環顧歷史,在600年的文化傳承中,紫禁城將“天人之際”“禮樂復合”的中國文化思想一以貫之地發揚光大,既體現出強烈的民族融合,亦有西學東漸的文化特質,是“有容乃大”文化胸懷的實物例證,是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大成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