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舅的故事帶火了“精神內耗”,真正的解決方法是什么?
文/觀察未來科技
隨著視頻《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的播出,“二舅”的故事火了,“精神內耗”一詞也激起了很多人的討論。到底什么是“精神內耗”?實際上,“精神內耗”或者說“心理內耗”,并不是一個新鮮詞,從幾年前開始已經在社交平臺上開始流行。對于現代人來說,內耗幾乎充斥著每個人的生活。當我們對自己不滿、懷疑自我并壓迫自我時,當我們回避某些感受時,當我們試圖在思維里自我辯駁、說服時,當我們試圖控制、壓抑、否定或漠視特定的感受與思維時,當我們想要把握自己,把握環境甚至把握社會時,我們所做的,就是持續激發內耗的自我戰斗。值得注意的是,精神內耗并不等同于負面情緒,它更多的是消耗人們的精神力,讓人們變得“感覺疲憊”。這種“感覺疲憊”的副作用在人們的生活中已經愈發凸顯,其導致人們的注意力、記憶力、判斷力和自控力等心理資源的無謂消耗,減弱甚至摧毀我們的行動能力。也就是說,自我控制需要消耗心理資源,當資源不足時,個體即處于一種所謂內耗的狀態。而當人們將資源用于大腦內部看不見的自我戰斗時,可用于面對挑戰、解決問題的身心資源將會變得匱乏,以至于人們很容易出現疲勞、麻木、注意力分散、反應遲鈍等問題。當然,光靠一條視頻,來治好大家的精神內耗,這是不切實際的。不過,借此來認識自己的內耗和正視內耗的存在卻是有益的。而意識到內耗對我們自身的消耗以及其內外因的推動,最應該做的,就是調動自己的勇氣,真正停止內耗,打破內耗,從精神內耗中脫身。首先,這需要我們調度自己的勇氣去面對我們所恐懼的內耗的真正原因,事實上,內耗正來源于人們對問題的恐懼。正如弗洛伊德所說,拖延癥是對死亡的推后。在精神分析學派看來,所有的恐懼都是死亡恐懼的擴散或者投射。人們對所有壞消息的逃避、面對的困難的那種拖沓,往往都與對死亡恐懼相關,內耗也是這樣。其次,重建認知,這意味著我們需要跳出信息獲取與態度改變的誤區,積極尋找真正有效的解決方案。其中,“接納”是有效處理內耗,并開始全新生活的基礎。真正的接納不是語言層面的敷衍,而是敞開胸懷的體驗——客觀地描述事實,體會感受,觀察思維,同時不會被思維、感受控制。最后一步,就是行動,這是非常關鍵的。實際上,與其一個人活在對過去的自責里、對未來的擔憂里,不如行動起來,用行動去證明你之前的自責和擔憂、焦慮和不安,到底有沒有必要。比如,可以給自己樹立一個規律的作息表、運動計劃、短期和長期工作目標等等,一步步地去完成它,在這過程中,或許你可以發現更為積極的一面,也可以感受到自我價值的實現。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