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據歷史考古學家們說,易經起源于五千年前的古氏族首領,人文始祖伏羲所創。他是易經的第一代圣人。后世被稱為伏羲帝。
伏羲帝
伏羲的父親,是發明人工煅木取火的始祖,燧。后世稱為燧人帝。
發明人工煅木取火前的人類,為防止野獸的襲擊,住在高高的樹上,稱為“巢人氏”。就是住在樹上的人類。吃的是生食。
人工能取火后,人們可以用火攻擊野獸,安全得以保障,于是,從樹上下到地上生活,由吃生的轉為吃熟的食物。從此,人類進入嶄新的文明時代。
當時的伏羲是氏族首領。
人們的生老病死禍福,困擾著伏羲,便萌生了探索人類生存奧妙的想法。他上觀天文下觀地理,悟出了易道。創造了八卦最初的理論框架。
由于那時沒有文字,八卦靠口口相傳的師承方式,傳承了二千多年。在這二千年間,一代代的傳承人,在實踐中,不斷積累、修正,讓八卦的準確度達到了讓人驚叫的程度。
歷史進入華夏的第二個朝代商朝。同時有了文字。
易經的第二代圣人周文王姬昌出生了。
姬昌三個月時,其父姬歷被他的外公商王武丁(商紂王的爺爺)所殺,才有了后來姬昌為父報仇,滅商建西周王朝。(詳見第五十四卦歸妹卦)。
姬昌的八卦是由他的母親傳授給他的。
后來,西周的逐漸強盛,讓商朝害怕,為阻止西周的崛起,商朝將姬昌抓起來,關在當時的國家監獄里,一關就是七年。
在獄中的七年,姬昌利用獄中的無聊時光,靜下心來,將八卦學體系進行系統的推演整理去誤存精,推陳出新,重新排序,寫出了人類史上的第一本書一一周易。
當時的書,可不是我們現在的書,而是寫在一片片的竹簡上,然后再用牛皮繩子將一個個竹簡串在一起,就是在電影中看到的那種一卷卷的,那就是古代的書。寫一本書需要好大一堆竹簡,甚至一馬車的竹簡,非常的不易。
不光所用竹簡寵大,還時刻在商紂王的監視下,所以,他所寫的書不得不用隱語的方式,以防被商紂王抓住把柄殺了他。商紂王本來就在找他的把柄。
這就是為什么懂八卦的人如鳳毛麟角的原因。如果不是口口相傳,或有特殊的天賦,窮其一生都不知道周易在說什么。
周文王之后的一千多年間,周易依然是口口相傳的師承方式。
時間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易經的第三代圣人孔子出生。
孔子在年輕的時候也不信,到了五十歲才開始研究周易,并寫了十本注解周易的書。這十本書是:《系辭傳》上下集、《彖》上下集、《象傳》上下集、《文言傳》、《序卦傳》、《說卦傳》、《雜卦傳》,后世稱這十本書為“十翼”,對《周易》進行了詳盡的解說,注解和翻譯。一針見血、眼光獨到,幾千年來第一人。因為有了孔子的解說,后人才知道周易在說什么。孔子因此也受到后人、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的頂視膜拜,尊稱孔圣人。
因為孔子的“十翼”解說,將《周易》脫胎換骨,由一本純算卦的書,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帝王治國,小到平民家庭生活,成為歷代王侯將相必學之學。
周文王寫的“周易”為易,孔子的翻譯解說為經,兩者合起來就叫“易經”。此后,人們學易經,將易經原文與孔子的解說合起來讀。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易經。
從此,對易經的研究,經久不衰。這是老祖宗的智慧,是華夏的國粹,不是封建迷信。相反,與封建迷信一點也沒關系。只是被后來學藝不精,為了糊弄人,不得已將神三鬼四硬綁在了易經身上,給老祖宗頭上扣屎.!
今天,我在這里向全天下的人展示易經的真實面目,讓全天下的人看一看,易經到底是不是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