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賦第9講 駢文及駢文的特征
主講:絕谷畫蝶
我們還是先復習上一講的學習內容:
一、“做珠”的概念
寫賦,離不開用典。典故之于辭賦,那是非有不可的,沒有典故的辭賦根本就不能稱之為賦。
一種最適合于作賦的閱讀時的記錄方式,這種方式叫取典化珠,或者做珠。具體來說就是從閱讀的典故中總結和歸納出適合自己需要的詞匯或句子,以備后用。
“珠”這個概念在一些舊塾中被分為兩種,即駢珠與詞珠。所謂駢珠,就是據典故而自行煉化而成的駢句;所謂詞珠,是指通常以兩個字為一詞組的經典詞匯。詞珠的來源可取自任何書籍,要點是通常僅取兩字為一詞珠,然后分門別類。
二、詞珠
所謂詞珠,即是指通常兩字為一詞組的詞匯。而詞珠的來源可取自任何書籍,除專用名詞之外通常僅取兩字為一詞珠,然后分門別類。為什么詞珠只取兩字
有限制呢?那是為了不與古人的陳句雷同。
每一篇古詩詞、賦文,都有可取之詞珠。在取駢珠或詞珠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僅學到了歷史典故知識,并且對于所取的珠,亦有較深刻的印象。
三、駢珠
在詞珠之外,還有因典而成的駢珠。詞珠可以從典故中直接選擇,而駢珠是指在詞珠的基礎上做珠成為駢句。一些舊塾把這種集典化珠的訓練方法大致分為這樣五個步驟:分類、析義、做珠(煉化)、尋較、做駢。
1、分類:分類是做駢珠前的準備工作。
2、析義:析義的前提要先找“源”,就是要尋找珠的來源,簡稱“珠源”。
3、做珠(煉化):做珠可盡意擴展,不必拘于“源”意:
4、尋較:所謂“尋較”,就是尋找和比較,就是在眾多的“珠”中尋找一個合適相駢的“珠”。“尋較”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1)平仄要符合我們前面講義中的要求。
(2)內容要有關聯性,忌合掌。
5、做駢:通過尋較之后,接下來就是最后一道工序——做駢,即將自己所做之珠,做成駢句。
四、做珠技巧
做珠也要講究技巧,通常來說有虛實兩個方法。
1、實珠法:就是根據典故,直接描述,讓人一看就知道此句的出處和含義。
2.虛珠法:這個方法的特點是不直接提出,而采取一些婉轉的方式。
五、珠源
取典化珠是舊私塾啟蒙教育的一種方法,就是把聽到、看到、想到的優美詞匯收集起來,化成自己的句子,這些句子,就像一顆一顆的珠寶,等到用的時候,把它們用一根線穿起來,叫引線貫珠,就可以變成一串絢麗多彩的項鏈或者手鏈,這就是一篇篇優美的文章。那么,這些美的詞匯從哪里來呢?下面我們要講的作珠的詞匯來源。
1、從古詩文里找
2、從典故里找
上節課的內容就簡單復習到這里,今晚咱們要進行駢文寫作的學習。
一、什么是駢文
基本解釋:文體名,與散文相對稱。也叫駢體文。因其字句皆成對偶而得名,其以四字六字與四字六字相對為基本句法者,別稱四六文。并講究聲律的調諧、用字的綺麗、辭匯的對偶和用典。
引證解釋:文體名。指用駢體寫成的文章,別于散文而言。起源于漢魏,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和聲律,易于諷誦。迨dài南北朝,專尚駢儷,以藻繪相飾,文格遂趨卑靡。唐代以來,有以四字六字相間定句者,稱四六文,即駢文的一種。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三編第十章第二節:“南北朝時期,駢文盛行。這種文體講求對偶和聲律,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詞藻,意少詞多,在表達思想內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
駢文,文體名,也稱“駢體文”、“駢儷文”或“駢偶文”;與散文相對稱。古代以字句兩兩相對而成篇章的文體,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稱“四六文”或“駢四儷六”。全篇以雙句(儷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的工整和聲律的鏗鏘。簡單地說:駢文就是由駢句、提引以及發送組成的不押韻的文章。
二、駢文起源發展
1.駢文的起源
駢文是一種文體,起源于漢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其以四字六字相間定句,世稱“四六文”。唐代科舉以詩賦取士,其賦作即為源自駢文的律賦。唐代公文亦為駢文,即四六體。
駢文由于遷就句式,堆砌辭藻,往往影響內容表達,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運動之后,駢文首遭一挫;韓、柳去世之后,影響又起,李商隱、溫庭筠、段成式皆此中好手,三人皆排行第十六,故世稱“三十六體”。入宋之后,在歐陽修等人率領之下,古文運動掀起第二輪高潮,散文大家迭出,而駢文自此漸衰。
2. 駢文形式
南北朝是駢體文的全盛時期。全篇以雙句(儷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的工整和聲律的鏗鏘。中國的散文從漢代到六朝,出現了“'文’、'筆’”之辯。據劉勰xié《文心雕龍˙總述》引錄顏延之觀點稱:筆之為體,言之為文也;經典則言而非筆,傳記則筆而非言。其以為:“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可見發生于宋齊時期的文筆之辯著眼點在于有韻與否。
3.文體的發展
魏晉以來產生的一種文體,又稱駢儷文。駢文是與散文相對而言的。其主要特點是以四六句式為主,講究對仗,因句式兩兩相對,猶如兩馬并駕齊驅,故被稱為駢體。在聲韻上,則講究運用平仄,韻律和諧;修辭上注重藻飾和用典。由于駢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內容的表達往住受到束縛,但運用得當,也能增強文章的藝術效果。而南北朝時期,亦不乏內容深刻的作品,如庾信的《哀江南賦》,他一方面描寫了自己身世之悲,一方面則譴責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達對故國懷念之情。唐以后。駢文的形式日趨完善,出現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駢文,所以宋代一般又稱駢文為四六文。直至清末,駢文仍十分流行。
如:《答謝中書書》
答謝中書書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注釋:
答:回復。謝中書:即謝微(一說謝征),字元度,陳郡陽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書鴻臚(掌朝廷機密文書),所以稱之為謝中書。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答謝中書書》是南朝文學家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文章以感慨發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思想。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作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此文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堪稱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又如:《與朱元思書》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注釋
書: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屬于駢文體。
《與朱元思書》是南朝梁文學家吳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是吳均寫給好友朱元思的信中的一個片段,被視為駢文中寫景的精品。該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襯出山水之美,也抒發了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再如:庾信《哀江南賦序》
粵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盜移國,金陵瓦解。余乃竄身荒谷,公私涂炭。華陽奔命,有去無歸。中興道銷,窮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別館,天道周星,物極不反。傅燮xiè之/但悲身世,無處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昔/恒君山之志事,杜元凱之平生,并有著書,咸能自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風;陸機之辭賦,先陳世德。信年始二毛,即逢喪亂,藐是流離,至于暮齒。燕歌遠別,悲不自勝;楚老相逢,泣將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踐秦庭;讓東海之濱,遂餐周粟。下亭漂泊,高橋羈旅。楚歌非取樂之方,魯酒無忘憂之用。追為此賦,聊以記言,不無危苦之辭,唯以悲哀為主。
日暮途遠,人間何世。將軍一去,大樹飄零;壯士不還,寒風蕭瑟。荊璧睨nì柱,受連城而見欺;載書橫階,捧珠盤而不定,鐘儀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孫行人,留守西河之館。申包胥之頓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淚盡,加之以血。釣臺移柳,非玉關之可望;華亭鶴唳,豈河橋之可聞!
孫策以天下為三分,眾才一旅,項籍用江東之子弟,因利乘便。將非江表王氣,終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軹道之災;混一車書,無救平陽之禍。嗚呼!山岳崩頹,既履危亡之運;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愴傷心者矣!況復舟楫路窮,星漢非乘槎可上;風飚道阻,蓬萊無可到之期。窮者欲達其言,勞者須歌其事。陸士衡聞而撫掌,是所甘心;張平子見而陋之,固其宜矣!
哀江南賦由南北朝時期庾信所寫,主要用來傷悼梁朝的滅亡和感慨個人的身世,以其獨特格局,論證了梁朝的成敗興亡、侯景之亂和江陵之禍的前因后果。文字真實、凄婉而深刻。其格律嚴整而略帶疏放,文筆流暢而親切動人,最難可貴之處是他如實地記錄了歷史的真相,有“賦史”之稱。
三、駢文特征
1.駢文的文體特征
駢文的形態是認識駢文的第一要義,駢文有五個方面的文體特征,即裁對、句式、隸事、敷藻、調聲,駢文這五種特征。
如裁對的均衡對稱美、句式的整齊建筑美、隸事的典雅含蓄美、藻飾的華麗色彩美、調聲的和諧音樂美。駢文的結構形式呢,一樣具有起、鋪、結的結構體制和領、襯、夾的游離構形。駢文的句式也有構造上的模式特點,對仗、聲韻、典事、藻飾等修辭形態及其文化內蘊,駢文的均衡和諧美、音樂美、典雅美等美學特征。韓愈的時代,駢體文的流行,他和他的同道把駢文稱為“時文”,而把駢文形成以前的古代文體稱為“古文”,也就是先秦和漢代的單行散句,在形式上沒有限制的文體。駢文是一種從修辭學角度劃分的文體,它與其它文體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歸納:六朝駢文——形式美學:駢文形式(如整齊對稱的句式、豐富含蘊的用典和嚴整的聲律等)與敘事清晰明朗這項要求相矛盾;另一方面,駢文的生動性和形象性又恰恰是達到敘事生動形象、抒情感人肺腑、議論氣勢如虹的最佳途徑。駢文興盛是因其典雅雍容、莊重工穩,甚至腐化鋪張的形式,在帝統上適應了封建大一統王朝的天朝心態。
2.駢文的特點:
六朝駢文形式的特點主要有對,典。
1、“對”——聲調韻律上講求平仄相對;譴詞用字上講求意義相對。言要對,事要對。言對為易,事對為難;反對為優,正對為劣。
正對,如吳均《與朱元思書》云:“泉水激石,泠泠做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不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
反對,如庾信《哀江南賦》《序》云:“將軍一去,大樹飄零。壯士不還,寒風蕭瑟。荊壁睨柱,受連城而見欺;載書橫階,捧珠盤而不定。鐘儀君子,入就南冠之囚;華亭鶴唳,豈河橋之可聞。”
2、典——造語,即依照古文的言辭;用事,即依照故事的話題。造語用典意婉而盡,藻麗而富是言能達意、言不盡意的直觀體現。六朝尚“三玄”(《周易》、《老子》、《莊子》)。
庾信《哀江南賦序》云:“傅燮xiè之但悲身世,無處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潘岳之文才,始述家風;陸機之辭賦,先陳世德。燕歌遠別,悲不自勝;楚老相逢,泣將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踐秦庭;讓東海之濱,遂餐周食。下亭漂泊,高橋羈旅。楚歌非取樂之方,魯酒無忘憂之用……”。
六朝駢文,敘事模糊性,進而化作一種情緒式的、富有詩情的、形象化的敘述,擁有巨大的藝術魅力。對仗等手法,尤其是形成正反對照和鋪排,既不劍拔弩張,顯得雍容大度,又有氣勢宏大,大量用典。六朝駢文許多表現藝術也并非為封建文化所專有,它具有永恒的價值。
駢體文過分注重對偶,太追求形式上的美感,而其內容多半很空洞,而《與朱元思書》,雖然是駢體文,但它卻是為數不多的好文章。駢文具有聲韻優美整齊,注重藝術性的優點,這在六朝駢文中卻是一篇典型的駢體文章,可以從中看到這種文體的一些特點。
歸納:就文體特征而言,駢文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點:
1.對偶;駢文講究對偶。駢體文的句子多數是四、六句,而且對偶。比如王勃的《滕王閣序》、吳均的《與朱元思書》。
2.聲韻;講究“四聲八病”,用字講究平仄。比如孔稚珪的《北山移文》。
3.用典;用古代的人和事來反映自己的思想感情。比如鮑照的《蕪城賦》。
4.藻飾;講究文字華麗,不惜堆砌詞句。比如庾信的《哀江南賦》。駢文一般注意征事用典和辭藻的華麗。因此,可以說駢文實際上是一種詩化的散文。
四、駢文與散文、韻文的區別
1、與散文的區別
以對偶句(駢句)為主的文章叫做駢文。與之相對,以非對偶句(散句)為主的文章叫做散文。散文——古代散文:我國古代,為區別于韻文、駢文,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在內,一律稱之為散文。現代散文:指與詩歌、小說、戲劇并稱的文學樣式。散文特點: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注重表現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強,情感真摯;語言優美凝練,富于文采。
駢文體和散文體的區別——在于對偶句和文章風格的追求:明王志堅《四六法海》“總論”說:“古文如寫意山水,儷體如工畫樓臺。”現代學者錢基博指出:“主氣韻勿尚才氣,則安雅而不流于馳騁,與散文殊科。崇散朗勿矜才藻,則疏逸而無傷于板滯,與四六分疆。”(《駢文通義》)臺灣學者張仁青說:“散文主氣勢旺盛,則言無不達,辭無不舉。駢文主氣韻曼妙,則情致婉約,搖曳生姿。”
2. 與韻文的區別
韻文:與“散文”相對。泛指用韻的文體,如歌謠、辭賦、詩、詞、曲以及有韻的其他文體(《漢語大詞典》)。韻文是講究格律的,甚至大多數要使用同韻母的字作句字結尾,以求押韻的文體或文章。包括了如賦、詩歌、詞曲等。不同時代有其流行的韻文文體。如:
周、春秋:詩經,以四言為主的詩歌。
戰國:楚辭
漢:漢賦、駢文、古詩、樂府
唐:唐詩、樂府
宋:宋詩、宋詞
元:元曲(包括散曲和戲曲)
明、清:戲曲、賦
近代:新詩、歌詞
駢文不押韻,但要走馬蹄律;韻文必須押韻。
五、如何創作駢文
(一)駢文的寫作:因駢文的特點而決定。
1.以對偶句組成為主。
(1)全篇文章都是用對偶句組成。如:六朝庾信的《謝趙王賚白羅袍褲啟》
“某啟:垂賚lài 白羅袍褲一具。程據上表,空諭雉頭;王恭入雪,虛稱鶴氅。未有懸機巧紲,變繆奇文,鳳不去而恒飛,花雖寒而不落。披千金之暫暖,棄百結之長寒。永無黃葛之嗟,方見青綾之重。對天山之積雪,尚得開衿;冒廣廈之長風,猶當揮汗。白龜報主,終自有期;黃雀謝恩,竟知何日?”。
這是庾信為了答謝北周趙王招賜給他一身棉衣而寫的一封信。這在六朝駢文中屬于短篇,卻是一篇典型的駢體文章,可以從中看到這種文體的一些特點:
這篇文章除“某啟:垂賚白羅袍褲一具”是散句外,全篇文章都是用對偶句組成。都可以分為上、下聯,而且字數、結構和詞性完全對稱,如“程據”對“王恭”(人名),“千金”對“百結”(數字),“白龜”對“黃雀”(動物)。
下面具體分析:
①某啟:垂賚白羅袍褲一具。散句
②程據上表,空諭雉頭;王恭入雪,虛稱鶴氅。平隔
③未有懸機巧紲,變繆奇文。散句
④鳳不去而恒飛,花雖寒而不落。六字長句
⑤披千金之暫暖,棄百結之長寒。六字長句
⑥永無黃葛之嗟,方見青綾之重。六字長句
⑦對天山之積雪,尚得開衿;冒廣廈之長風,猶當揮汗。重隔
⑧白龜報主,終自有期;黃雀謝恩,竟知何日?平隔
大家看看,這八句中除散句外,是不是大多是四六偶句。所以說“古文如寫意山水,儷體如工畫樓臺。”經常練習一些對偶句,無論對吟詩填詞譜曲作賦聯對都大有好處。
(2)對偶句用四字句和六字句組成。初期駢體文,以四、六字句為主,其中也往往摻雜五、七字句;齊梁以后,特別是唐宋以后,“四六”的格式就定型化了。駢體文因此也叫“四六文”。
如:王勃的《滕王閣序》
滕王閣序是王勃書寫的駢文名篇。滕王閣是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始建,后閻伯嶼為洪州牧,宴群僚于閣上,王勃省父過此,即席而作。文中鋪敘滕王閣一帶形勢景色和宴會盛況,抒發了作者“無路請纓”之感慨。有千古第一駢文的雅稱。摘取一段:
披繡闥(tà),俯雕甍(méng),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lǘ yán)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gě)艦迷(彌)津,青雀黃龍之軸(通:舳zhú)。云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lǐ)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下面具體分析:
①披繡闥,俯雕甍。壯句
②云銷雨霽,彩徹區明。緊句
③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六字長句
④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七字長句
⑤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軸。輕隔
⑥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輕隔
大家可以看看,除一個壯句、一個七字長句,其他皆為四六句式。
又如:汪藻的《皇子北郊青城起居表》:
警清蹕bì 以戒行,奠黃琮而昭見。已臨大次,將舉祲容。當時燠之靡煩,煥靈光而旁燭。恭惟皇帝陛下,宅尊四海,成位兩儀。會有極以居中,秩無文而感祀。順迎長夏,祇款方壇。岳祗瀆鬼以悉臨,風馬云車而來下。臣年方幼學,班隔外廷。稽古禮文,遙想奉璋之盛;違顏咫尺,徒深向日之誠。
大家看看這篇駢文是不是典型四六句式為主
①警清蹕bì 以戒行,奠黃琮而昭見。六字長句
②已臨大次,將舉祲容。緊句
③當時燠yù之靡煩,煥靈光而旁燭。六字長句
④恭惟皇帝陛下,提引句
⑤宅尊四海,成位兩儀。緊句
⑥會有極以居中,秩無文而感祀。六字長句
⑦順迎長夏,祇款方壇。四字緊句
⑧岳祗瀆鬼以悉臨,風馬云車而來下。七字長句
⑨臣/年方幼學,班隔外廷。緊句
⑩稽古禮文,遙想奉璋之盛;違顏咫尺,徒深向日之誠。輕隔
此段這短短的108個字,句式只有一個提引句,兩個七字句,其他皆為四六。
(3)在聲韻上,駢體文講究平仄,是從齊、梁開始,而形成于盛唐,唐以后在格律上更加嚴格。如:南北朝時期庾信的《哀江南賦》:
粵以戊辰之年(平),建亥之月(仄),大盜移國(仄),金陵瓦解(仄)。余乃竄身荒谷(仄),公私涂炭(仄)。華陽奔命(仄),有去無歸(平),中興道銷(平),窮于甲戌(仄),三日哭于都亭(平),三年囚于別館(仄)。天道周星(平),物極不反(仄)。傅燮(xiè)之但悲身世(仄),無處求生(平);袁安之每念王室(仄),自然流涕(仄)。
按句腳平仄排列:年(平),月(仄),國(仄),解(仄)。谷(仄),炭(仄)。命(仄),歸(平),銷(平),戌(仄),亭(平),(仄)。星(平),反(仄)。世(仄),生(平);室(仄),涕(仄)。
駢文是在歷史上逐漸發展規范的,比如上例駢文句腳就不是那么規范。而逐步規范是唐朝以后,音韻比較完善,各種寫法也開始規范。南齊沈約創“四聲八病”之說,提倡文章要“前有浮聲,后有切響。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互異”(見《南史·陸厥傳》,這里所說的“浮聲”和“切響”,“輕”和“重”,指的就是后世所謂的平聲和仄聲。但由于當時這種聲調說還只是初創,因此用起來并不嚴格。到了唐代,隨著具有嚴密格律的“律詩”的出現,駢體文在平仄格律的要求上,也曰趨嚴格了。
大家都學了律詩,其實駢體文運用平仄的規律跟“律詩”中的律句大致相同。
即要求在一句之中,平和仄要交替;上下聯之中,節奏點上平和仄要相反(以平對仄,以仄對平)。
如:唐代駱賓王極負盛名的駢文《代徐敬業討武曌(zhào)檄(xí)》:
偽臨朝武氏者(仄),性非和順(仄),地實寒微(平)。昔充太宗下陳(平),曾以更衣入侍(仄)。洎jì乎晚節(仄),穢亂春宮(平)。潛隱先帝之私(平),陰圖后庭之嬖bì(仄)。入門見嫉(仄),蛾眉不肯讓人(平);掩袖工讒(平),狐媚偏能惑主(仄)。踐元后于翚huī翟dí(仄),陷吾君于聚麀yōu(平)。加以虺huǐ蜴為心(平),豺狼成性(仄),近狎邪僻(仄),殘害忠良(平),殺姊屠兄(平),弒君鴆zhèn母(仄)。人神之所同嫉(仄),天地之所不容(平)。
按句腳排列: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這段文字不僅對仗精工,而于聲律也十分講究,節奏點上的字平仄有交替,其句腳是平頂平,仄頂仄,全篇走馬蹄。
(4)在用詞上注重藻飾和用典。所謂用典,就是援引古人、古事和古人的話來加強論據,證明自己的觀點古已有之。在庾信這篇不到二十句的短文,就用了八個典故。如“白龜報主”,用的是《幽明錄》中,邾城人買龜放生,后來得到善報的事。汪藻駢文《皇子北郊青城起居表》中也多處用典。建議大家課后多讀《蒙求》。
辭藻華麗即駢文在用詞上注重藻飾和用典。所謂用典,就是援引古人、古事和古人的話來加強論據,證明自己的觀點古已有之。
2.駢文的素材準備及構思
在講解這個問題前,我們先看看前人的作品,是如何構思立意的。
如〔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作者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又如〔宋代〕范仲淹
《岳陽樓記》是作者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為重修岳陽樓而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通過寫岳陽樓的景色,以及陰雨和晴朗時帶給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達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愛民情懷。文章超越了單純寫山水樓觀的狹境,將自然界的晦明變化、風雨陰晴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結合起來寫,從而將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縱議政治理想方面,擴大了文章的境界。全文記敘、寫景、抒情、議論融為一體,動靜相生,明暗相襯,文詞簡約,音節和諧,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對比,成為雜記中的創新。
那么我們在構思創作前,應根據所寫對象,做必要的素材準備。
第一主題準備:
若我們春天去四川綿陽西山觀賞桃花,可以見到滿山桃樹所開的花,那么的夭妍婀娜,那么的嬌艷美麗,灼灼而有輝光,自然會聯想到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是一首賀新娘的詩,出自《詩經·周南·桃夭》。說的是詩人看見春天柔嫩的柳枝和鮮艷的桃花,聯想到新娘的年輕貌美。該詩也反映了當時人民生活的片段。)也會聯想到唐·崔護《題都城南莊》中的人面桃花、桃花相映;同時我們準備的素材還有很多,如:桃花源、桃花雨、桃花流水、春水漾桃花等有關人文典故。
若我們秋天去巴中南江縣光霧山旅游,見到的肯定是滿山紅而艷麗的楓葉,且聯想到唐·杜牧《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唐末·鄭谷《舟行》其中的頸聯“蓼渚白波喧夏口,柿園紅葉憶長安。”,柿園紅葉、紅葉題詩、根擁紅葉等有關人文典故。
第二詞匯準備:
駢句的句式就如建一所房子所要的柱子,而詞匯就如添磚加瓦。如何去準備詞匯,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百度,查找相關的詞匯和典故。
如寫桃花,我們需要準備的詞匯:時節、園林、庭院、池岸、春水、花片、村落、風俗、灼灼、粉艷等等;
如寫紅葉,我們就準備些:秋風、秋光、秋氣、寒山、丹葉、丹林、爛紅、霜天、秋色、夕陽、層林盡染;一葉知秋、秋陽杲杲;丹楓迎秋;秋風紅葉、獵獵翩翩等等。
第三、修辭技巧準備:
修辭:修辭是漢語詞語,意思是即文辭或修飾文辭。“修”是修飾的意思,“辭”的本來意思是辯論的言詞,后引申為一切的言詞。 修辭本義就是修飾言論,也就是可以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利用多種語言手段以收到盡可能好的表達效果的一種語言活動。
唐 白居易《得乙與丁俱應拔萃互有相非未知孰是》:“勤苦修辭,乙不能也,吹噓附勢,丁亦恥之。” 明 王廷相《大復集序》:“稽述往古,式昭遠模,擯棄積俗,肇開賢蘊,一時修辭之士翕然宗之,稱曰 李 何 云。” 清顧炎武《春雨》詩:“平生好修辭,著集逾十卷。” 清俞樾《諸子平議·老子》:“自 宋 以來儒者不以修辭為事,莫窺斯秘矣。”唐 殷璠《河岳英靈集·李頎》:“ 頎 詩發調既清,修辭亦繡,雜歌咸善,玄理最長。”魯迅《書信集·致李樺》:“正如作文的人,因為不能修辭,于是也就不能達意。”
由此說明:沒有修辭的文章,就象白開水一樣平淡無奇。以上素材準備,對于初學辭賦駢文寫作尤為重要。
3、注意事項:
駢文(駢體文)不需要押韻,押韻的是駢賦。駢字,顧名思義,兩馬并駕,兩物并舉,兩句對仗。就是整篇文章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的工整和聲律的鏗鏘,關于對仗,如詩詞聯的寫作。聲律的鏗鏘,就是句中節奏點的字的平仄交替。此外還有句式變換和虛字的合理嵌入。比如《與朱思元書》《滕王閣序》,都是駢文。在滿足駢文基本要求上,又符合押韻要求的,則是駢賦。比如江淹的《別賦》《恨賦》等等,后面再作詳細的講解。
(1)不押韻駢文的題目里面不要帶《賦》字。
這點要說明一下,一些古代的駢文題目帶了賦字,但是大家靜下心來一分析文章后通篇沒有押韻,不屬于賦,屬于駢文這種情況是有的,所以不要一看到帶賦字的標題就認為是賦。因為賦是一種韻文。有押韻的要求。今后我們要學習駢賦,律賦,到時再細講。
我們寫不押韻的駢文題目 可寫《…文》、《…記》、《…序》、《…書》。
如《滕王閣序》、《游褒禪山記》等等就不帶賦字。
(2)注意駢文句中的節奏點:
駢文句中的節奏點平仄要求上下句節奏點上的平仄要相對,本句中節奏點若能做到平仄交替更好,而并非每個相鄰的節奏點都做到了平仄交替,沒有嚴格要求。
例一:嬌滴滴/之/三春佳景,翠巍巍/之/一帶青山。(元 宋方壺《斗鵪鶉·踏青》
本句:滴-春-景,巍-帶-山,本句中相鄰節奏點上的字的平仄交替。
對句:滴-巍、春-帶、景-山,對句同位節奏點上的字的平仄相對。
句腳:景-山,對句句腳上的字的平仄相對。
例二: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滕王閣序》
本句:隍-夏-交,主-南-美。本句中相鄰節奏點上的字的平仄交替。
對句:隍-主,夏-南,交-美。對句同位節奏點上的字的平仄相對。
句腳:交-美。對句句腳上的字的平仄相對。
例三:詩緣情/而/綺(qǐ)靡(mí),賦體物/而/瀏亮。
本句:情-靡,物-亮,句內節奏點上的字的平仄沒有交替。
對句:情-物,靡-亮,對句同位節奏點上的字的平仄相對。
句腳:靡-亮,對句句腳上的字的平仄相對。
六朝駢賦,其聲調應用比僅區分平仄兩類應用更加細膩與復雜,尤其是在兩句之間的駢對上,表現得更為明顯。六朝駢句在仄聲調對仄聲調時,允許上、去、入聲調變化相對,這種現象,在句腳字上,尤其多見。唐代律賦中,用仄韻時,亦常見句腳以不同聲調的仄字來做駢對,并沒有嚴格到凡仄字必以平聲字相駢對。但是同聲調不能駢對的觀念早已形成,即上聲不能對上聲,只能對平、去、入聲調。如:
例四:信乾坤之覆載,承雨露之繁茂。《林表吳岫微賦》
本句:坤-載,露-茂,本句里露-茂的平仄沒有交替。
對句:坤-露,載-茂,對句里載-茂的平仄沒有相對。
句腳:載-茂,載為上聲,茂為去聲,對句句腳的字允許在上去入中求變化,這也是賦句允許的。
(3)同一節奏內不能三連平或三連仄。
為什么同一節奏內不能三連平呢?道理很簡單:平無論陰陽都是陰平陽平,發音接近,所以三個平放著一起讀起來沒有抑揚頓挫,沒有樂感。
而仄聲呢,上去入各自有獨特的讀音,完全能區別另外兩種聲調的讀音,但是三仄連用一定不要《上上上》 、《去去去》、《入入入》。 因此節奏點該平仄相對的時候,你用了不同的仄相對是可以的。句腳也可以仄對仄,這就是前面講過的,對句句腳的字允許在上去入中求變化,但是不提倡。因為句腳的要求一般比較嚴格為好。我們初學更應注意。
如王勃的《澗底寒松賦》中的句子“磊落殊狀,森梢峻節”,“嗟英鑒之稀遇,保真容之未缺”。雖然在上下兩句的句中字節奏點上平仄相對,但是在腳句字上卻是“狀,節”皆仄。“遇,缺”亦皆仄。這里大家要注意:狀是去聲,節是入聲,遇是去聲,缺是入聲 。我們作為初學寫作者,盡量嚴格要求自己,按本句內相替,對句相對的要求來做。
3、駢文句腳要求通篇走馬蹄。
我們知道,南北六朝時期的駢文在句腳走馬蹄不是很嚴格,經歷隋到唐以后,逐漸就規范了,今天我們再用后期的一篇駢文來作例子,如:
〔唐〕王勃《滕王閣序》中的一段:
遙襟甫暢(仄),逸興遄飛(平)。爽籟發而清風生(平),纖歌凝而白云遏(仄)。睢園綠竹(仄),氣凌彭澤之樽(平);鄴水朱華(平),光照臨川之筆(仄)。四美具(仄),二難并(平)。窮睇眄于中天(平),極娛游于暇日(仄)。天高地迥(仄),覺宇宙之無窮(平);興盡悲來(平),識盈虛之有數(仄)。望長安于日下(仄),目吳會于云間(平)。地勢極而南溟深(平),天柱高而北辰遠(仄)。關山難越(仄),誰悲失路之人(平);萍水相逢(平),盡是他鄉之客(仄)。懷帝閽而不見(仄),奉宣室以何年(平)?
大家注意每個句子的句腳是完全按馬蹄的走法:
仄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
又如:唐代駱賓王極負盛名的駢文《代徐敬業討武曌(zhào)檄(xí)》:
偽臨朝武氏者(仄),性非和順(仄),地實寒微(平)。昔充太宗下陳(平),曾以更衣入侍(仄)。洎jì乎晚節(仄),穢亂春宮(平)。潛隱先帝之私(平),陰圖后庭之嬖bì(仄)。入門見嫉(仄),蛾眉不肯讓人(平);掩袖工讒(平),狐媚偏能惑主(仄)。踐元后于翚huī翟dí(仄),陷吾君于聚麀yōu(平)。加以虺huǐ蜴為心(平),豺狼成性(仄),近狎邪僻(仄),殘害忠良(平),殺姊屠兄(平),弒君鴆zhèn母(仄)。人神之所同嫉(仄),天地之所不容(平)。
我們一起把句腳平仄排列出來,可見每個句子的句腳是完全按馬蹄的走法。仄仄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仄 平。
關于駢文的句腳平仄一定要符合馬蹄律!具體要復習第六講。
駢句和駢文的平仄特點總結如下:
①本句中相鄰節奏點上的字的平仄要有交替(但不是每個相鄰節奏點都要交替)。
②對句同位節奏點上的字的平仄要相反。
③對句句腳上的字的平仄要相反,在某些情況下,也允許上、去、入聲調變化相對。
④同一節奏內的字的平仄不能有三連平,三連仄。
⑤駢文的句腳要走馬蹄。
以上五點是我們以后造駢句和創作辭賦作品的最基本的要求。
本講提綱:
一、什么是駢文
二、駢文起源發展
三、駢文特征
四、駢文與散文、韻文區別
五、如何創作駢文
賦基礎班第9講作業:
根據駢句和駢文的平仄特點,以游記為題,試寫一篇駢文《××游記》,用典請注明出處,字數300字左右。
作業要求:
1、需切題,力求出新。
2、本句相鄰節奏點上的字要有平仄的交替,對句相同序位上的字要平仄相對,句腳字平仄相對,同一節奏內不可出現三連平、三連仄。
3、駢文要求通篇盡量做到走馬蹄。
4、緊、壯、長、隔、各種句式合理運用。
5、散句使用得當且不宜過多,(只在開篇和結尾使用,也可在段首和段尾使用)。
6、節奏應合乎駢句的特點,最后一個節奏為2字或4字,非3字。
7、盡量不要帶“兮”字。
8、超出4字需加虛詞。
9、提倡切題用典,遣詞古雅。
10、字數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