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一旦有了孩子,父母們會把大部分的心思都傾注在他們身上,生怕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出現任何問題。而很多父母對孩子的這種關心,往往體現為對孩子不停地嘮叨上,殊不知家長的嘮叨給孩子帶來的往往是負面的影響。
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90后明星鄭爽,有人說她的性格在娛樂圈里是出名的怪癖,據她所說這是在少年時代離家上學和受到父母嘮叨的影響。在她獨自一人上學非常需要關愛的時候,她得到的往往是父母喋喋不休的嘮叨,從此以后她與父母之間產生了隔閡。
現實生活中,像鄭爽這樣因為家長的嘮叨導致親子關系淡漠的例子屢見不鮮。其實大多數父母的說教,往往是出于自己對孩子的關心,總是擔心孩子不能把事情做好,一直都處于一種患得患失的心態。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家長從心底里并不信任孩子,他們認為缺乏自己的“引導”,孩子就不能獨立完成事情,所以不自覺的就會產生嘮叨的情況。事實上,適度地提醒可以給孩子帶來正確的引導,但是過度地嘮叨就會讓孩子感到反感了,無法達到家長們的初衷。
家長的嘮叨本身是想引導孩子走向正確的方向,收到的效果卻適得其反。家長們往往出于對孩子的擔心,在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就會用言辭予以批評。殊不知這種負面的言語會讓孩子自信心受損,甚至使得他們拒絕與家長進行交流。
除此之外,家長在嘮叨的時候,往往是單方面的輸出自己的看法和情緒。如果孩子也想表露自己的觀點,往往會被大人認為是想頂嘴而被家長把孩子的話壓回去。所以久而久之,孩子的表達能力就會變弱,甚至很難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變得沉默寡言。
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要讓孩子學會正確的做事方法,最好就是身體力行為孩子做出示范。比如說孩子因為缺乏經驗做錯了事情,這時候家長不要一開口就是指責的話,而是應該用自身的行動向孩子示范怎樣解決這個問題。這種少說多做的示范方式其實更利于孩子們認同,積累了這些經驗之后,他們自然會變的更加出色。
除了用行為作出示范之外,父母們還可以采用其他的溝通方式來代替嘮叨。特別是在和青春期孩子溝通時,更需要在溝通之前先關注他們的情緒,除了特殊的情況之外,不要隨意打擾他們。而且父母再提出建議的時候,最好要客觀對待,不要說著說著又把陳年老賬再翻出來,這樣就不利于親子之間的交流。正確的方式是以平等的心態和孩子進行溝通,了解了他們的問題之后,根據自己的經驗提出意見。
教育孩子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家長們不能只隨著自己的心情對孩子無休止的嘮叨,這會激發孩子的叛逆心理。其實家長們不妨更加相信自己的孩子一些,如果孩子做錯了事情不要馬上就去指責,而是要讓他們明白怎樣可以做到更好。比起總是表述負面情緒的嘮叨,積極的溝通和鼓勵對于孩子更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