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覺得時間過得太快,很多事來不及做,也經常因為玩手機和沒有外力逼我干正事,拖延很多事情。
之前有寫:不上班的日子里,時間也真的很不夠花,是對于柳比歇夫記錄時間花銷的反思,最近幾個月也陸續有看一些關于時間的書,有一點收獲,寫下來比只是看過會好一些吧,要是能對看到的人有所幫助就更好了。
————
好幾本書都有提到,我也非常關心的問題,就是專注度。現代科技對我最大的不利影響,就是專注度下降很多,很難長時間集中,總走神,總想看看網上的新玩意兒。
如果看的東西不是很吸引我,可能就十來分鐘,我就想上網看點什么更有趣的。但學習往往是枯燥的,哪有網上的打趣段子、奇異新聞吸引人。
還記得住之前小區的時候,花盆掉到一樓的房頂上了,我上到樓頂,看到二樓一位老爺爺在認真寫著什么,都沒發現窗外的我。突然就想起曾有人說,老一輩的人往往能五六個小時就做一件事,沉浸深入,往往比身體頭腦都更為靈活敏捷的年輕人產出更多。也想起當時做編輯的一位室友,去拜訪一位著名的九十多歲的翻譯家,他就是也沒有什么別的想法,也沒啥想玩的想吃的想看的,每天就全身心投入譯莎士比亞,成果驚人。
貝內特的《如何度過一天的24小時》里,有提到如何「練習專注」。他的辦法是每天上班的路上,至少花半小時,來集中思考一個問題。像是練鋼琴的基本指法,也像是大腦在舉鐵。周圍環境如何都不影響,也不會不好意思,反正沒人知道你在干嘛。
《深度工作》整本書基本就在講如何遠離干擾、分心,增加專注度。
雖然整本書寫得非常好,但也不難發現,它就像很多外國這類書籍一樣,是將一篇文章就能講完的事擴展、復雜化、細節化,變成一本書。
去掉一些個人化與細節化的東西,我覺得有用的幾點:
一是從日常中就要減少分心事物,如果習慣了有點無聊就打發時間,那在需要的時候也很難專注。所以在日常中要培養自己習慣“無聊”,比如一兩分鐘的等地鐵時間,就不要用刷手機來消滅掉“無聊”;
二是要盡量創造無干擾的特定環境,讓你覺得一到這里來就是要做正事的,然后長時間地做一件事,專注才會沉浸,才會有高效率與高質量;
三是專注的決竅,不是對瑣碎分心的事說“不”,而是對激發無盡渴望的事說“是”,從而擠掉其它所有事。
《創造時間》也有與《深度工作》類似的辦法,實際上,作者都提到了這本書。
我寫過一篇關于這本書的:為重要的事創造時間
安排讓你興奮的重點事項,為它創造少干擾的環境,讓其它時間安排都為它讓路,同時,也要忍受無聊。
后來一篇里也有說:《創造時間》一書的結尾,作者列舉了一些他們覺得不錯的書,有二三十本吧,其中就有杜月桂的《富足人生》。也是奇妙的巧合,《創造時間》中沒有講過個人財務管理的部分,但他們也曾看過并喜歡這本有點冷門的書。《富足人生》基本上是一步一步的操作指南了,我之前這篇里有下載地址:手把手教你如何規劃財務與人生
最近看了一本書名有點裝,內容其實還挺踏實的《為什么精英都是時間控》。
里面也有提到專注的辦法,作者總用的比喻是「干凈整潔的辦公桌」,其實也就是減少其它無關信息的接觸,讓大腦保持干凈整潔。比如早上起床后,可以用淋浴、曬太陽、吃飯細嚼等方式清醒,但不要看新聞。沒有攝取雜亂的信息,大腦會像是干凈整潔的辦公桌,可以利用早上的黃金時間投入需要高專注力的工作。
上班族也是,早上去先專心地工作90分鐘后,再想著查收郵件、看信息這類并不太重要,也沒有時限的事。
————
另一個我有注意的點,大概是利用雙倍的時間。
我們總有很多日常瑣事不得不做,比如洗澡洗頭、打掃衛生、整理房間,我并不太喜歡做這類事,就是又花時間,又無聊,事后還覺得自己啥都沒干,只為了維持原狀就要付出很多。
但近幾年機器人讀書技術的廣泛應用,真是我覺得這個時代最好的事之一了。微信讀書的無限閱讀卡很容易就得到,沒有的書也可以用訊飛朗讀app,各種格式,甚至網頁都能讀。
散步或做飯,想思考點什么也可以,沒什么好想的時候,就聽書吧。難一點的1.6倍速,簡單的2倍速。每天做各種瑣事的時候,可以聽一兩小時,也讓洗頭和打掃衛生沒那么無聊了呢。
這與之前的「忍受無聊」矛盾嗎?我覺得可以做到不矛盾。都是15分鐘、半小時甚至更長的大時間段,而且并不是獲取幾十條微博這樣的碎片信息,而是聽一本書。在手上機械運動的同時,腦子可以跟著作者的邏輯走走。我是個連看書的同時聽音樂都做不到的人(要么不知道看的是什么,要么不知道音樂啥樣),卻可以在掃地的機械運動中想著書里的內容,當然可能掃地情況一般,但我也不需要很好。
這種解放眼睛,讓人獲得了更多的自由感,看書不再是需要端坐占用眼睛的事了,不太難的書也可以輕松一點,本篇提到的所有書我都聽過!還不再害怕老年眼睛不行看書不方便了,不行也能聽啊?
————
可能對很多人重要的一點,是周末要與工作日有同樣的作息時間,久睡是沒有意義的,人體生物鐘也不會按一周五天或六天來變化,維持日常的恒定很重要。
如果工作日久坐,周末可以多安排需要戶外運動的事;如果工作體力勞動比較多,周末就不妨待家里看看書看看劇。這樣能比較好的休息到。
————
《如何度過一天的24小時》這本還蠻有私人趣味的,作者是貝內特。說是書,不如說是一篇長文章,大概也就一萬字,微信讀書有。
看的時候總覺得有點奇怪,手機和加班之類的問題提都沒提,還講了很多坐火車、古典音樂、非常古老的經濟學書,一查,原來作者是兩三百年前的人...有一點高傲紳士在說教的感覺,是非常早期的利用時間書籍了,但仍是不錯的的。
我覺得這本書的亮點在于開篇對時間的觀點:無論你有多少錢,也別想買到比別人多一分鐘的時間。每天每個人都有24小時,完全由你加工使用,沒有人能奪走偷走,簡直是民主社會——在時間的王國里沒有財富的貴族,也沒有知識的貴族。你可以大把揮霍完,第二天,新的、完整的24小時又會送到你面前。即使是傻子、瘋子,也完全擁有他們的時間。你也不能欠賬,想預支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時間是最重要的東西。
在十九世紀的英國,加班還不是需要考慮的事項。7小時工作,7小時睡覺,2小時做瑣事,還有8小時是可自由使用的。剛開始的時候,可以只利用每周三個晚上各90分鐘的時間,六個早上各30分鐘,這樣一周就有7.5小時,用來干嘛呢——去專業地學習你感興趣的東西。比如音樂會,外行可能只聽了個大概,但如果真的了解,就能欣賞很多細節。或者去研究生活中、與工作相關事件的種種細節的原因,作者舉例如倫敦房地產趨熱,為什么A處堵車,去野外觀鳥等。
做嚴肅的、需要你努力研究或學習的事,而不是輕松地看小說,可能會改變你的生活。
同時,作者也反復講,充實而心滿意足地度過一天,是非常艱辛的任務,要付出很多努力,要每天都付出這樣的努力。但是,還是要勇敢開始,不能欠賬地馬上開始,做下去。不用貪多與苛求,要積累微小的成功,一步步走下去。
真的有點英國平民紳士做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