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開元二十年(732年)信安王李祎率軍討伐號稱“兩蕃”的奚和契丹。他們的居住地主要在希拉木倫河和老哈河之間,唐朝在這里設立了饒樂都督府,并封奚人首領和契丹首領為王,用羈縻州的方式實行管理。但是,他們依違在唐朝和突厥之間,經常進入內陸騷擾,給唐朝的邊境造成了極大的威脅。由于唐軍的打擊和懷柔政策并行,奚族的最高首領李詩愿意接受中央朝廷條件,內附歸唐。
李詩是奚族的最高首領——饒樂都督,饒樂都督府當然不但管理奚人,也管理大量的契丹人和其他民族,如鮮卑人、
靺鞨
人等。當時,他率領了
5000
帳奚人和契丹人族群內附。按照當時帳的構成人員,每帳大約10人,那就是50000人。
此時,位于廣陽城的新羅歸義州剛剛因為純粹的新羅人已經快沒了,決定取消。但是,李詩歸順的消息傳來,玄宗下令,封李詩為歸義
王,繼續擔任饒樂府都督,將5000帳奚人和契丹人都安頓在廣陽城,編為城傍。
《新唐書》卷六十六《方鎮三》:天寶元年(742年)“更幽州節度使為范陽節度使”,因此,
《李寶臣列傳》中的范陽和范陽城應指的就是幽州。
此時的范陽節度使是張守
珪
。
李詩獲得了少數民族當時的最高地位,和他同時歸附的首領瑣高拜為鴻臚寺卿,城傍總管,略低李詩一等。但是,此人長于交際。李詩年齡已經大了,因此他成為活躍人物。
他首先拜了張守
珪
為義父,先他的安祿山也拜了張守
珪
為義父,兩個人于是成為“哥們”。
瑣高從此稱為張瑣高。張瑣高的養子14歲,名字為張忠志,此人深得安祿山喜歡。
李詩的大兒子李延寵留守在原
來的希拉木倫河一帶。二兒子李獻誠也被封官賜爵。對這個人,安祿山更加喜歡,并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李詩有王爵,有開府的都督銜,并且城傍需要土地放牧耕田,所以將原來歸義州的邊境擴大到了今天的涿州一帶,將饒樂都督府設立在了大房山,就是今天的房山鎮饒樂府村。不但府邸設立在房山,家族墓地也在房山。
1993年,在房山區第一醫院發掘了一座唐代磚室墓。該墓早年被盜,男主人墓志僅存志蓋,上書“李府君墓志”,據考,李府君就是李詩,可惜墓志遺失。女主人墓志則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由此墓志我們知道,
作過饒樂都督的李詩是奚族阿會部人;
《兩唐書·王武俊列傳》王武俊是怒皆部人,其父路俱跟隨李詩“南河襲冠帶,有詔褒美”
,瑣高是上述兩個部落之外的某個部落的首領。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九《契丹傳》:“李詩死,子延寵嗣,與契丹又叛,為幽州張守
珪
所困。延寵降,復拜饒樂都督、懷信王,以宗室出女楊為宜芳公主妻之。延寵殺公主復叛,詔立它酋婆固為昭信王、饒樂都督”?!皬桶蒺垬范级健北砻骼钛訉櫹纫汛涓赋蔀檗勺孱I地內的首腦,降后唐政府只是對其饒樂都督的合法性予以確認。根據有些史料的記載,李延寵娶宗師宜芳公主,是在廣陽城舉行的大禮。到了希拉木倫河因為受當地官員的欺壓,排斥,和突厥契丹的殘余勢力叛變,殺掉了宜芳公主。
但是,李獻誠表示效忠唐王朝,繼承了父親的爵位和職務。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后來名為李寶臣的人。
王,繼續擔任饒樂府都督,將5000帳奚人和契丹人都安頓在廣陽城,編為城傍。
《新唐書》卷六十六《方鎮三》:天寶元年(742年)“更幽州節度使為范陽節度使”,因此,
《李寶臣列傳》中的范陽和范陽城應指的就是幽州。
此時的范陽節度使是張守
珪
。
李詩獲得了少數民族當時的最高地位,和他同時歸附的首領瑣高拜為鴻臚寺卿,城傍總管,略低李詩一等。但是,此人長于交際。李詩年齡已經大了,因此他成為活躍人物。
他首先拜了張守
珪
為義父,先他的安祿山也拜了張守
珪
為義父,兩個人于是成為“哥們”。
瑣高從此稱為張瑣高。張瑣高的養子14歲,名字為張忠志,此人深得安祿山喜歡。
李詩的大兒子李延寵留守在原來的希拉木倫河一帶。二兒子李獻誠也被封官賜爵。對這個人,安祿山更加喜歡,并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李詩有王爵,有開府的都督銜,并且城傍需要土地放牧耕田,所以將原來歸義州的邊境擴大到了今天的涿州一帶,將饒樂都督府設立在了大房山,就是今天的房山鎮饒樂府村。不但府邸設立在房山,家族墓地也在房山。
1993年,在房山區第一醫院發掘了一座唐代磚室墓。該墓早年被盜,男主人墓志僅存志蓋,上書“李府君墓志”,據考,李府君就是李詩,可惜墓志遺失。女主人墓志則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由此墓志我們知道,
作過饒樂都督的李詩是奚族阿會部人;
《兩唐書·王武俊列傳》王武俊是怒皆部人,其父路俱跟隨李詩“南河襲冠帶,有詔褒美”
,瑣高是上述兩個部落之外的某個部落的首領。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九《契丹傳》:“李詩死,子延寵嗣,與契丹又叛,為幽州張守
珪
所困。延寵降,復拜饒樂都督、懷信王,以宗室出女楊為宜芳公主妻之。延寵殺公主復叛,詔立它酋婆固為昭信王、饒樂都督”?!皬桶蒺垬范级健北砻骼钛訉櫹纫汛涓赋蔀檗勺孱I地內的首腦,降后唐政府只是對其饒樂都督的合法性予以確認。根據有些史料的記載,李延寵娶宗師宜芳公主,是在廣陽城舉行的大禮。到了希拉木倫河因為受當地官員的欺壓,排斥,和突厥契丹的殘余勢力叛變,殺掉了宜芳公主。
但是,李獻誠表示效忠唐王朝,繼承了父親的爵位和職務。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后來名為李寶臣的人。
732年——755年,一共23年。
732年是李詩到達廣陽城的時間,755年是安祿山發動叛亂的時間。732年時李寶臣14歲,到755年他37歲。
他先跟從養父叫張忠志,后來拜安祿山為義父,改名安忠志。被安祿山推薦到京都長安,充任唐玄宗的侍衛,被賜名李寶臣。安祿山叛亂時,他秘密從京師逃回,稱為叛軍的四大先鋒之一,奇襲太原,生擒了太守,攻取并扼守井陘,保證了安祿山軍隊的順利南征。
他娶了大約十幾位夫人,大多是漢族人,在廣陽城形成了一個很大的家族,后來這個家族遷到石家莊一帶。這是個典型的民族融合而形成的家族,到了藩鎮割據的時候,已經繁衍出來200多口人。
王武俊和他類似。
至于李獻誠是將家安排在饒樂府所在地房山的,他娶了安祿山的女兒,也有很多姬妾。估計后代也不會少了。
安祿山在預謀叛亂的時候,不但重視漢人,而且特別主張和胡漢通婚,“安史之亂”的組成人員并不像有些人說的那樣主要是胡人組成的軍隊,大多數還是漢人。
《資治通鑒》卷217稱:天寶十四載(755),“祿山發所部兵同羅、奚、契丹、室韋凡十五萬眾,號二十萬,反于范陽”。
就因為這條記載,包括陳寅恪在內的眾多史學家認為安祿山的叛軍主要是由胡族組成的。實際情況根本不是這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安祿山叛軍是胡漢雜糅,以漢人為主。
在史書中被稱為安祿山、史思明“腹心”、“賓佐”和“心手”的最核心人物有高邈、何千年、許叔冀、吉溫、張萬頃、孫孝哲、曹將軍、徐歸道、獨孤問俗、張休、張通晤等11人,能夠考清是少數民族的,只有孫孝哲和曹將軍兩人。其余的漢人心腹,基本上也都和胡人將軍通婚。值得指出的是,
這些通婚大多是在范陽即今天的北京南城一帶進行的,換句話說,就是在永定河畔進行的。這是,有意的進行民族融合,以達到聚集眾人的目的。
按照當時的歷史情況,盡管永定河畔一帶是城傍之地,但是,農業人口還是占主導地位的。如果不能安撫這部分漢人,安祿山后院不穩,他是不敢起兵造反的。
安祿山起兵后,令賈循留守范陽。賈循是地道的漢人,委派在廣陽城的將領也是漢人。除了在廣陽城一帶,以漢化為特征的民族融合一直在加速進行。這種漢化并不是安祿山等胡人推動的,朝廷多次頒旨,城傍二代就入軍籍,成為朝廷直接管理的軍隊,并且互相調防。表面上的軍事行為,本質上的民族融合。后來決定安史之亂成敗的恰是漢人。
殺安祿山是漢人嚴莊的計策,契丹人李豬兒具體執行。史思明殺安慶緒兄弟、高尚、孫孝哲、崔干佑、安守忠、李立節,拘捕阿史那承慶,則是判官漢人耿仁智的計策。史稱耿仁智是“忠謀之士”,(注:《舊唐書》卷200《安祿山傳》。)跟隨史思明長達30年之久。史朝義殺史思明是漢人駱悅和許叔冀之子許季常的計策。參與史朝義殺史朝清的有向貢、阿史那玉、高久仁、高如震等四人,除了阿史那玉為突厥族之外,其余全是漢人。
恰恰是因為安祿山為了推動民族融合,提高漢人待遇,漢族官兵對安祿山和史思明比少數民族官兵還要忠誠。堅持到最后的大多是漢人,即便是出身少數民族的也漢化了,李寶臣、王武俊是漢化的了。田成嗣、薛濤、朱滔是地道的漢人。
少數民族將士不僅有許多人非常絕情地脫離亂軍,而且有時還會以漢人自居,殘殺胡人,其中以史朝義和出身廣陽城的
高鞠仁等為代表
。史朝義即位后,突厥人阿史那玉敗走武清,“(史)朝義使人招之,至東都,
凡胡面者,無少長悉誅”
。(注:《新唐書》卷225《史思明傳》。)又據《安祿山事跡》卷下記載,突厥人阿史那承慶離開洛陽后,史朝義的
燕京兵馬使高鞠仁“令城中殺胡者重賞。于是羯、胡盡殪,小兒擲于空中,以戈承之,高鼻類胡而濫死者甚眾”。
如此看來是漢化的非常徹底了,竟然要把胡人殺絕。
永定河畔的民族融合基本上是以漢化為主進行的,安史之亂也不是少數民族的動亂,究其原因,恰是因為唐玄宗時朝廷政治腐敗,造成漢人文士的不滿,利用了安祿山,實現了推翻玄宗的目的。當安祿山不能按照他們的意思進行帝國改革的時候,他們又毫不手軟地殺掉了他。
安史之亂對于唐帝國來說,是一次致命打擊,而對于永定河畔為代表的民族融合則是一次大的推動。河北胡化問題在安史之亂平定后基本不存在了,就是有李寶臣、王武俊等胡人出身的割據的軍閥,但在他們身上已經沒有了胡人的痕跡,行事思維完全漢化了?!鞍彩分畞y”的結果沒有像西晉的“八王之亂”后,導致南北對峙的“胡漢矛盾”,民族矛盾,而是演化成為藩鎮割據,這證明了以永定河流域為主的民族融合是成功的。
弄清楚了發生在唐朝的永定河谷如何進行民族融合的,也就明白了“安史之亂”發生的原因。無疑,河北胡化并不是安史之亂發生的原因,安史之亂不是胡人叛亂。根本原因源于中央朝廷的腐敗,源于軍事制度的不合理。“安史之亂”這么重大的歷史事件發生在永定河谷,使永定河谷的故事內容多了起來。于是,在這里可以延伸歷史長河。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