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都遭遇過校園霸凌,校園本應該是一方凈土,近年來屢次出現的校園霸凌現象,打破了學校應有的平靜。2020年10月29日,15歲少年袁某某本休學在西安打工,被幾個技校生誘騙至興平,敲詐勒索不成,于是對其群毆,隨后用出租車拉到賓館繼續毆打。次日發現受害學生已死亡,將其埋到阜寨鎮張耳村一處廢棄民房旁的麥田里。
據中國新聞網2022年7月8日訊 6月27日,江蘇沭陽一名初中女生在廁所被扇耳光視頻引發網絡關注。
2019-2020年,華中師范大學教育治理現代化課題組(以下簡稱“課題組”)在我國山東、廣東、湖南、湖北、廣西、四川等六省進行實地調研,分別對省會城市、地級市及縣級市的中小學進行抽樣調查,樣本涵蓋東中西部地區130余所中小學的1萬余名學生,問卷中對校園霸凌有關內容進行了專項調查。調查數據顯示,校園霸凌的發生率為32.4%。
1、什么是校園霸凌?
“霸凌”是音譯英文“bully”一詞,指恃(shi)強欺弱者、惡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員國將每年11月的第一個星期四定為“反對校園暴力和欺凌包括網絡欺凌國際日”。
校園霸凌,又稱校園欺凌(欺負、凌辱)或校園暴力,通常會發生在力量(生理力量、社交力量等)不對稱的學生間。較常被接受霸凌的定義是挪威學者Dan Olweus的定義:「一個學生長時間并重復地暴露于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負面行為之下」。
2020年,我國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認為,學生欺凌是指發生在學生之間,一方蓄意或者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壓、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傷害、財產損失或者精神損害的行為。
校園霸凌不只發生在校園,也可能發生在校外,甚至在互聯網上。
2、校園霸凌,離我們的孩子有多近?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9年公布的《數字背后:結束校園暴力和欺凌》研究報告,收集了144個國家的相關數據,顯示:全球學生中,平均每3個學生便有1個曾經遭遇過校園霸凌。有32%的學生近一個月內被校園霸凌至少一次。
2017年騰訊新聞做了一項校園霸凌公眾認知的調查,數據發現:在參與調查的3萬6千名網友中,超過一半的人親身遭遇過校園霸凌,24.2%的人曾霸凌過別人。而在這些霸凌者中,約83.9%的人曾經被霸凌過。據受訪者回憶,38.2%的被霸凌者徹底放棄學業,30%轉學到其他學校,24.6%短期不來上學。
3、校園霸凌有哪些主要行為?
罵:辱罵、中傷、譏諷、貶抑受害者;
打:打架、斗毆;
毀:損壞受害者的書本、衣物等個人財產;
嚇:恐嚇、威脅、逼迫受害者做其不愿做的事;
傳:網上傳播謠言,人身攻擊。
4、校園霸凌有哪些危害?
霸凌是一種反社會行為,通常會造成受害人心靈創傷、扭曲,也會造成課業成就低落、人際疏離,甚至有可能逼迫受害人產生報復性攻擊行為,或使受害人轉而霸凌他人;對加害人也有一定影響,這些加害人成年后的犯罪率、酗酒現象比例相當高,具加害人特質的男性加害人有60%在24歲以前犯罪,非加害人特質的男性加害人則只有23%。
浙江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曾公布一組數據:初次犯罪年齡小于11歲的,有65%的人會重新犯罪;12-15 歲的,再犯率為 54%。所以,如果有一天那些少年殺人犯重獲自由,很可能再次對社會造成威脅。這擔憂并不是多慮,之前有過太多血淋淋的案例。
校園霸凌的可怕之處在于,它對一個人的傷害是終身的。校園霸凌對受害人造成的后遺癥相當多,包括逃家、逃學、出現慢性疾病、自殺和飲食不正常等,并且會造成自尊降低、時常焦慮不安、悲觀思維與高度渴求關懷心理。其中有些受害人長大后會轉變成加害人,這些同時是受害人和加害人的學生罹患精神疾病的比例也比單純的加害人或受害人高。
5、面對校園霸凌,父母們能做什么?
并不是每一個被霸凌的孩子,都會主動向家長求助。因此,需要家長們主動觀察,去發現孩子身上的反常表現:
(1)極度厭學,不想上學;
(2)個人物品總是丟失或者損壞;
(3)身上時常出現傷痕;
(4)在家脾氣暴躁,易怒易激動,經常情緒沮喪,不愿和父母說話;
(5)有自殘傾向,甚至想要自殺。
如果孩子出現上述中的任何一種,意味著他們可能正在遭受校園霸凌。首先,家長們要意識到校園霸凌的普遍性和危害程度,主動關注孩子在學校的所遭所遇;其次,要和孩子培養親密的親子關系,讓孩子愿意和你袒露心事,在遇到困難時主動尋求家人的幫助。
6、家庭的支持最重要
對于被霸凌的孩子來說,社會、學校、家庭的支持都很重要。而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家庭的支持。如果那些被霸凌的孩子,能及時得到家長或老師的幫助,霸凌者就不敢得寸進尺,很多的悲劇,也就不會發生了。所以,父母一定要告訴孩子:在遇到校園霸凌時,千萬不要放棄向大人求助。
當孩子被霸凌后,父母應該第一時間找到老師,說明情況,并且要求與霸凌者的父母見面。讓孩子向霸凌者的父母還原事情的經過;要求對方孩子馬上道歉,并保證以后不會再犯。
鼓勵孩子勇敢說“不”,大膽撥打110報警。
有調查顯示,大部分校園霸凌受害者,都是性格內向,特別老實聽話的孩子,這些孩子因為“好欺負”,很容易成為霸凌目標。面對霸凌,他們往往會選擇忍氣吞聲,這會讓霸凌者更加肆無忌憚,得寸進尺,導致情況越來越嚴重。
面對這種情勢,家長一定要鼓勵孩子勇敢說“不”!如果再欺負我,我會讓老師和你們的父母都知道!我要報警!讓孩子直視對方的眼睛,用表情表達出自己的憤怒和勇氣。一定要讓霸凌者知道,你不是好欺負的。
7、學校強化體育課
經常遭受霸凌的孩子,身體往往也比較瘦弱,在體格上就處于弱勢。而那些經常運動、身材壯實的孩子,則很少被人欺負,即使被欺負了也有反擊的力量。
美國芝加哥的內帕維市高中進行了一個實驗:該校的學生每天比他校多上了一節課,結果學習成績突飛猛進。這多出來的一堂課是:在每天第1節課之前多上一堂體育課!
目的:確認晨間運動對提升孩子的閱讀和其他學科能力是否有幫助?
方法:采自愿參加“零時體育計劃”:學生需要多上一堂讀寫加強課( 學習準備型體育課),與較多的運動訓練。
發現: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增加17%,且情緒獲得改善。學生的成績超州均分20分。參加TIMSS(全世界統考)科學第一、數學第六。推廣到差學區:校園暴力等違規事件從每年228起減少到95起。
學校開始要求學生早七點到校跑步、做運動,心跳達到最高值或最大攝氧量的70%,之后上文化課。開始家長都反對,孩子本來就不愿早起上學,再去操場跑幾圈,豈不一進教室就打瞌睡?結果發現正好相反,學生反而更清醒,上課的氣氛好了,記憶力、專注力都增強了。一學期下來,這組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比正規上體育課的學生高了10%。
綜上所述,青少年身體和心理發育都不成熟,遇到校園霸凌怎么辦?應該學生自己、學校老師及家長多方面綜合處理,在加強教育管理的同時,合理進行引導和疏導。面對校園霸凌一定要合理處理,運用法律武器處理,千萬不能以暴制暴,釀成不良后果。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
2.騰訊網校園霸凌:孩子的惡,到底能有多可怕?
3.作者:[美] 約翰·瑞迪(John Ratey) 埃里克·哈格曼(Eric Hagerman) 著 浦溶 譯.運動改造大腦.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2013
請點亮“在看”,謝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