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既濟》九六爻辭說:“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高宗即商王武丁,鬼方是商朝西北方的一支游牧部落,以中興時期的商朝對鬼方的戰爭尚需三年時間才見分曉,可見鬼方勢力的強大。經過戰爭,鬼方臣服,成為商朝的屬國,這一點在甲骨卜辭中也得到了印證。如:《合集》8592:“己酉卜,內(貞)鬼方昜(亡)禍。五月。”但在武乙時期,鬼方似乎脫離了商朝的統治,因此才有周侯季歷伐西落鬼戎的記載。到帝辛(紂)時,鬼方又歸順商朝,鬼侯(九侯)女被紂納為王妃,鬼侯也被封為“三公”之一。不過,因為鬼侯女“不喜淫”,被紂殺害,鬼侯怒,也被紂殺死,并把他的肉做成了肉醬,給諸侯吃。到了周朝時期,鬼方仍然是敵國。康王時的小盂鼎有“盂以多旗佩鬼方”的銘文。《海內北經》說:“鬼國在貳父之尸北,為物人面而一目。”《大荒北經》說:“有人一目,當面中生,一曰是威姓,少昊之子,食黍。”《海外北經》說:“一目國在其東,一目中其面而居。”從鬼國、一目人、一目國都在北經中可以看出,它位于我國北方。《尚書.禹貢》說:“導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弱水即今張掖河,合黎山在今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張掖河東、西、北三面都是大沙漠,即今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國內不少學者都把鬼國與希臘文獻中的“獨目人”聯系到了一起。公元12世紀拜占庭詩人澤澤斯在《千行卷匯編》中收錄了阿里斯提亞斯《獨目篇》的六行原句:“以長發自豪的伊塞頓人說:'他們北風方向那邊的鄰人,是人多勢眾的戰士,富有馬匹、羊和畜群。每個人只在額中間生一只眼。他們毛發鬖鬖,強悍無比。’”據希羅多德記載,在東方諸民族中,獨目人最為強大,從不間斷地和毗鄰民族交戰。張龍海先生認為,獨目人文化對應公元前9至前7世紀南西伯利亞——阿爾泰地區最為引人注目的圖瓦地區的阿爾然文化。阿爾然1號王冢盡管早年被盜,仍出土了大量隨葬品。馬具數量眾多、種類多樣,僅青銅頰片就有12種之多,應為各從屬部落酋長的貢物或友好鄰邦的贈禮。據布克文克判斷,阿爾然1號王冢的北部墓穴中發現的貢物來自哈薩克斯坦東部、阿爾泰和米努辛斯克,南部墓穴中的貢物來自圖瓦和蒙古西北部。阿爾然2號墓比1號墓稍晚,約當公元前7世紀,未遭盜掘,出土了大量黃金珍品,盡顯墓主人生前的榮耀。獨目人強大的時代與阿爾然文化繁榮時期正相符合。既然獨目人就是鬼方,那么他們是怎么從中國的西北部來到阿爾泰山以北地區的呢?賴斯根據中國史料認為,公元前9世紀周宣王將匈奴逐出周王朝的西部邊境,敗退的匈奴隨即奪占其西鄰駐牧之地,后者又侵占其鄰族領地,引起游牧民族的一連串大遷徙。斯基泰人的西遷就是其中一環。賴斯所說的匈奴就是中國史料中所說的獫允(狁)。王國維先生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認為,鬼方就是獫狁,也就是匈奴。劉志虎先生在《鬼方獫狁同為塞種說》一文中指出,鬼方和獫狁同為塞人。獫狁的常居之地在甘肅平涼和寧夏固原之間。張龍海先生認為,商周之際的鬼方和西周時期的獫狁在分布地域上有部分重合,但他們是兩個不同的游牧政權。西周中葉,獫狁奪取鬼方居地,后者向西北遷徙至流沙。宣王時,獫狁或向西敗退或向西發展,鬼方迫于獫狁的壓力,繼續向西北遷徙,經蒙古西北部進入圖瓦地區。這也許就是獨目人出現在圖瓦地區的原因,也就是希羅多德記載的那次歐亞草原游牧民族大遷徙的原因。希羅多德和普林尼都曾提到,獨目人和格里芬人為爭奪金礦而不斷爭斗。有學者認為,格里芬相當于《山海經》中記載的窮奇。《海內北經》在鬼國之后,緊接著提到窮奇,說:“窮奇狀如虎,有翼,食人從首始,所食被發……一曰從足。”《西山經》說:“邽山,其上有獸焉,其狀如牛,蝟毛,名曰窮奇,音如獋狗,是食人。”《左傳.文公十八年》說:“少皞氏有不才子,天下之民謂之窮奇。”筆者認為,邽山就是鬼山,邽、鬼音同。鬼方為少昊子,窮奇為少皞不才子,窮奇與鬼方的關系十分密切。有學者認為,格里芬人的文化就是巴澤雷克文化。因為在阿爾泰山北麓的巴澤雷克墓地中出土了大量格里芬的圖案和雕刻。巴澤雷克文化與圖瓦的阿爾然文化緊鄰,前者位于后者之西。中西文獻與考古發現都證明,鬼方(獨目人)的文化為阿爾然文化,窮奇(格里芬)的文化為巴澤雷克文化。在蒙古——外貝加爾、圖瓦、新疆青河和富蘊等地區還存在一種鹿石,其上部有連續點狀或線狀分界線,分界線上部一般有單圓圈紋。有學者認為,這種鹿石上的大圓圈就是“獨目”,因為鹿石的分布與獨目人的活動地域非常符合。位于新疆青河縣東北的三道海子發現了一座巨型石冢,石堆四周包圍著一個石圓圈,寬5米,直徑92米。距此石圈70米處,又有一個石圈,寬5米,直徑210米。內外石圈之間有四條石道相連,呈“十”字形。由于石堆平面狀如車輪,被學界稱為“輪型墓”。這類墓葬在同時代的圖瓦、杭愛山等地區也有發現,被認為是獨目人的又一文化特征。獨目人和格里芬人之間的爭斗以及之后巴澤雷克文化的繁榮,暗示獨目人和格里芬人在薩彥——阿爾泰地區勢力的此消彼長。獨目人的西遷又導致伊塞頓人的西遷。在斯基泰文化時期阿爾泰——天山地區和哈薩克斯坦中部存在的一種胡須墓,很可能就是伊塞頓人的遺存。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