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相通。不論學問還是道德,道理是一樣的。
真正有學問的人,總是認為自己很無知,無數自以為是的“發明”,最后發現只是“發現”。蘇格拉底說:“智慧意味著自知無知”。然而,少有人能真正達到“我知我無知”的境界。相反,人們更熱衷于不厭其煩地證明自己比別人知道得更多。
真正有德性的人,也總是認為自己的德性不足,甚至對德性完全無感,在他們看來,人有德性,就好像餓了應該吃飯一樣天經地義,并不覺得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所以,老子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可惜,世人很少有人不為自己的道德優越感沾沾自喜,更喜歡為了道德而道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老子進一步引申,“失道而后德”,比如,本來該謙虛就謙虛、不該謙虛就不謙虛,這個“該”就是道;但是,當不能把握該不該時,只好一直謙虛,就不合道的本旨,落入下乘了。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在老子看來,“道”的境界最高,“德”的境界次之。再往下還有更次的“仁、義、禮”,所謂“仁”就是有意做好事,不過能克服道德優越感;所謂“義”就是有意做好事,道德表演欲強烈,《水滸傳》里的宋江之所以讓人感覺有點假惺惺,就在于此。所謂“禮”,其實就是道德綁架,違背人性,像封建禮教那樣吃人不吐骨頭,是老子最厭惡的,被視為“忠信之薄而亂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