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是善良,而常常被辜負?
這一問題常常讓人感到不解。
但有一位回答者給出了答案:常常是三個字——“我以為”,害了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人們總是以為,只要心懷真意,保持善意或者忍讓,就能得到相應的回報。
但現實總是如此冷酷:過度善良只會被耗盡,慷慨失度最終傷及自身。
人到中年時更應珍惜自己的善良,保護自己的真情。
這并非因為它不值得付出,而是因為太多人誤解和背叛,讓這些真情成為了被攻擊的目標。
在這個世界上,理解善良的真正含義的人很少,很多人只是單純以為自己的善良會得到應有的回報。
然而,人性復雜,世事變幻,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應在適當的時候保持聰明和冷靜。
在人生中,最好的方式是要懂得愛自己,關注自己內心,保護自己的善良,成為一個懂得保護自己的人。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中,堅守自己的善良,方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智者。
要知道老天是公平的,人若善良,天必佑之,真正的善良都是能夠給自己留有三分余地的。
01/
過度無私的慷慨,有可能換來仇恨
在莫言領取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儀式上,他分享了一個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
中秋佳節,莫言家準備了一頓珍饈美味的餃子,但僅夠每個人吃一碗。
正當大家準備享受佳肴之際,一位行乞的老人來到門口,懇求一份食物。
莫言只有給老人半碗紅薯干,但老人不滿意,怒斥莫言一家無情。盡管他們已盡心竭力,老人卻沒有感激之意。
后來,莫言在小說《晚熟的人》中寫到:“善良的人總是晚熟,而且是被惡人催熟的。”
這些惡人就是那些浪費他人善意和美好情感的人。
我們必須認清現實,不要慣壞不懂感恩的人,不要喂飽那些不懂得感激的人。
待人處事的善良是一種修養,但必須有底線,否則會帶來不幸。
農夫與蛇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東郭先生與狼也從未消失,這些故事根源都是因為過分的善良害了自己。
菩薩心腸沒有錯,但如果失去了底線,便會帶來災難。
待人處事的善良是一種修養,但是如果失去了底線,會招來恩將仇報。
因此,請永遠記住,不要慣壞、不懂感恩的人;不要喂飽那些不懂得感激的人。
02/
循環的寬容,換來重復的傷害
在一次弟子向孔子請教的對話中,孔子說:“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弟子不解,孔子回答:“以德報德,以直報怨。”
年齡的增長和經歷的積累,讓人更加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曾經,有一個靦腆的女孩讓人印象深刻。
因為性格內向,她經常一個人走在校園里。不知從何時起,有人開始造謠說她“經常偷東西,人品特別差......”。
之后,每當有人丟了東西,第一個懷疑的都是她。
可當東西找到時,卻沒有人真誠地向她道歉,只是說一句簡單的“對不起”。
而她每次都會笑著回應:“沒關系。”然而,這三個字并沒有換來別人的善意。
相反,人們更加放肆地傳播謠言,傷害她的惡行變本加厲。
人們需要明白的是,委曲求全只會換來更多的傷害,不是所有的傷害都值得原諒,也不是所有“對不起”后面都應該跟著“沒關系”。
無休止的原諒只會讓人重復受到傷害,與其這樣,還不如遠離那些傷害過自己的人,保全自己的安全與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