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對《孫子兵法》的誤讀大致有四個方面。比如:《孫子兵法》是純粹的兵書,孫武與孫臏是同一人,孫子的十二詭道殘忍無比,言孫子必談三十六計。下面我試圖澄清,僅供參閱。
1,如果認為《孫子兵法》是純粹的兵書,那就out了。過去可以這樣認為,孫子寫書的初衷的確如此。只是后來對《孫子兵法》的理解發生了變化。因為用今天的觀點看孫子,其思想內涵遠遠超出了兵學領域。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初稿中并無孫子的地位,因為他認為《孫子兵法》是純粹的兵書。后來發現有問題,孫子在中國哲學史中不能忽視,于是修訂時加入了孫子的哲學思想。我想,既然包涵豐富的哲學思想,那么應用于管理學、經濟學、市場營銷等領域就理所當然了。更何況,《孫子兵法》產生時,根本無學科一說。因此,不能認為它是純粹的兵書。當然,泛化對《孫子兵法》的應用也不合適。本質上是兵書,其中的思想和觀點可轉嫁到其他領域。
2、孫臏與孫武并非同一人。這個問題爭論了千年,最后因為1972年銀雀山出土了《孫臏兵法》,后人才知曉,孫武孫臏各有其人,有書為證。鬼谷子的學生龐絹孫臏交惡時,龐絹之所以害怕孫臏,有個原因是孫臏手中有祖傳的《孫子兵法》。據查,孫武為孫臏祖父,有孫氏族譜為證。至此,千年懸案,一朝冰釋。
3、《孫子兵法》中的十二詭道并非殘忍的詭詐,而是受德制約的詭道。從詭道實施主體看,道是主體的基本素質。這里講的有道之將帥,是進不求名、退不避罪的將帥。從詭道使用原則看,是合于利則動,不合于利則止。這個利,是天下利、民之利,非私利、小利。從詭道使用的目的看,是為了國之大事,是為了為民是保,不是為了小圈子、小集團。孫子不用詭詐,而創造詭道一詞,關鍵在于道。因為受德制約,所以叫詭道。
4、言《孫子兵法》必談三十六計,不妥!二者根本不在同一層面。《孫子兵法》是戰略著作,戰略籌劃、戰略選擇、戰術手段,全部攬括其中,甚至把情報工作也放在戰略層面一并考慮,這是難得的。相比之下,三十六計是雕蟲小計,不足掛齒。可為什么三十六計在大眾中有享有聲望呢?那是因為適用,人們用了得到了小利,既然適用又得小利,當然受歡迎。這兩本書本質不同,應用范圍和層面也不同,萬萬不可相提并論。
簡言之,消除誤讀有利于準確把握《孫子兵法》的本意。我讀孫子從茲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