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權法是為了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保護權利人的物權,根據憲法,制定的法規。物權法的作用可大可小,也是不可缺少的,就像民法上關鍵的一環,沒有它,民法也顯得十分局限。
在2007年3月16日我國正式頒布《物權法》,其實在1993年我國就開始起草物權法,經歷了漫長的14年《物權法》才完善并頒布適用于全社會。物權法的頒布對于我國這一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十分重要,對我國也有著特殊的含義。
從其必要性來說,首先它是維護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基本需要,物權法首條就規定:為了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保護權利人的物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有其一定的特殊性,物權法就把這一制度作為一項基本原則貫徹始終。簡略的來說,它既明確了國有財產的權限,還對非公有制經濟的私人所有權做了發展。在80年代中期開始發生嚴重的三角債問題和金融機構的巨額不良債權問題,其重要原因就是未及時制定完善的擔保物權制度。
其次制定物權法是維護我國廣大人民切身利益的需要。物權法作為民法體系的一個分支,更加切身的具有針對性地面向人民的問題。例如老百姓的吃穿住行中的住就是屬于老百姓的利益,而“釘子戶”事件就需要用到物權法。在重慶楊家坪拆遷事件,開發商為迫使一不肯搬遷的住戶最終遷離,在住戶宅房周圍開挖基坑,使之成為了高于地面十余米,像口大釘子的“孤島”,如何合法合理地處理釘子戶與開發商之間的問題就屬于物權法的范圍,而不至于使釘子戶落入稍顯被針對的局面,因為私人合法財產神圣不可侵犯。新中國歷史上發生過幾次大規模侵犯人民私有財產的違法行為。一次是50年代后期發生所謂"共產風",,嚴重損害了人民群眾(主要是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另一次是運動中,發生以"抄家"為特征的大規模侵犯公民財產權的暴行。以前的民法通則第七十五條規定:"公民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侵占、哄搶、破懷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凍結、沒收。"
再次,法律規定物權法的一個目的在于有限的資源和無限的需求之間的矛盾。物權法功能在于對財產所有和利用關系予以確認和保護。因為資源有限,所以需要有效合理的劃分和保護。立法必須要考慮公共利益也要保護私人合法利益,同時要有效率,在分蛋糕的同時也要把蛋糕做大。
從其重要性來講,物權法對依法行政做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權的排他性是劃分公權力和私權利的界限,在西方社會中有一句這樣的話,“風可進,雨可進,國王的軍隊不可進”國家機關的公務人員不可隨便進入私人家宅,對公務人員的權力有所限制,如果想進入必須征得房主的統一,否則就有可能遭到房主的控訴,行為也就成為違法行為,且因違法行為取得的證據不具有效力。回看典型事件“夫妻在家看黃碟”,這事件就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如果不經過房主的同意就闖入房間取得“證據”是不是可以拿得出手?
在另一方面,物權法中蘊含了人的自由意志人格觀念和規則意識。物權法是后生的,就像上面所說的為了資源有限和需求無限矛盾而產生的。物權產生的同時,權利主體就有了對其他人員的權利義務關系,物權并不是萬能的權利,而是被制約的權利。自由是在規則制約的基礎上。
在現實中的意義大概莫過于“定紛止爭”,商鞅在《商君書》中說:"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為百也,由名分之未定也,夫賣兔者滿市,而盜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故名分未定,堯、舜、禹、湯且皆如鶩焉而逐之,名分已定,貧盜不取。"給我們帶來啟示,權利歸屬明確了社會也會一派和平,反之矛盾頻發,所有權、使用權界限不清。國有企業之間,甚至國家機關之間,也會因房屋產權不清,發生房屋糾紛。只有根據物權法中詳細的規定才能使物權走向正軌。
從其結果來看,物權法制定始于改革開放將近30年,在那段時間里法律制度并沒有完善地對公民對私有財產國有財產等的需求,在這一方面來講填補了我國法律的空白,物權法的制定是我國法律制度里程碑式的進步。此外也鞏固了改革開放來的法律成果,促進社會和諧,發揮了依法治國的精神。
總結
物權法的制定是中國法律發展歷史潮流的重要一節,它具有重要意義,物權法的制定既有著理論的需要也有著現實的需要,從必要性和重要性來看物權法的制定對我國現實情況有著深刻的建設意義。但稍顯不足的是物權法制定時間慢現階段仍存在著很多不足,對我國物權制度并沒有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而且物權法與和其他法律的配套和實際應用上還需要進一步撮合。但這也抹滅不了物權法制定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