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敦起兵攻破建康以后,甘卓聽說戴淵和周顗都已被殺,痛哭不已,就下令不再進兵,他擔心進據武昌以后,王敦會挾持晉元帝,所以打算回到襄陽,以后再作打算。
都尉秦康和樂道融都勸說甘卓,讓他分兵截斷彭澤湖口,讓王敦的部隊上下不得相通,那樣的話,部隊自然會離散,一戰可擒。況且,甘卓起義兵卻要中途而止,實在不可取,士兵們也想要西還,這時候止兵實在不明智。但是,甘卓還是沒聽。樂道融日夜不停的勸諫,甘卓都不肯聽,樂道融憂憤而死。
甘卓這個人,原本是個性格寬和的人,但是卻突然性情大變,他直接回到了襄陽,行為失常。他的家人都勸甘卓,讓他防備著王敦,甘卓不聽,他把士兵都放出去務農,只要有人勸諫他,就會發怒。
襄陽太守周慮得到王敦的指示,假言說湖中有許多魚,勸甘卓派左右侍從去捕魚。公元322年五月,周慮帶人把甘卓殺死在臥室,并且把他的人頭送給王敦,還殺光了甘卓的兒子。王敦以從事中郎周撫督導沔北的軍事,替代甘卓鎮守沔中。
王敦意滿得志,越來越傲慢,地方上進貢給朝廷的貢品,都被他扣到府中,將相官員都出自于他的門下。王敦以沈充和錢鳳為謀主,這兩人說的話,王敦都會采納,只要被這二人所詆毀的人,都會被王敦下令殺掉,以諸葛瑤、鄧岳、周撫、李恒、謝雍為爪牙。沈充等人兇險驕恣,大修府第,霸占他人田產房產,在街上隨意搶掠。
王敦以西陽王司馬羕為太宰,加封王導為尚書令,王異為荊州刺史,又替換了一批官員以及在外鎮守的將軍,還罷免調任了一百多名官員,而且還朝行暮改,惟所欲為。
王敦打算回到武昌去,謝鯤對他說,自從王敦進京以后,一直都稱病,不去朝見天子,所以說就算有建立功勛,也不會得到人心。如果現在能朝見天子,君臣之間解除嫌隙,自然眾心悅服。謝鯤還說,如果王敦肯進宮拜見天子,自己愿意跟隨在側一同進宮。沒想到,王敦大怒,他自始至終都沒去朝見晉元帝,于公元322年夏四月,直接回到了武昌。
宜都內史周級在聽說譙王司馬丞起兵時,就派了侄子周該悄悄的去了長沙,向司馬丞投誠。魏乂等人急攻湘州,司馬丞派周該和從事周崎去救援,結果都被巡邏的士兵抓獲。
魏乂命令周崎向城中喊話,稱大將軍已經攻破建康,甘卓也已還兵襄陽,根本不會有外援來了。周崎假裝同意,等到了城下時,大喊說援兵將至,努力堅守!魏乂氣的殺掉了周崎,接著又嚴刑拷打周該,而周該到死都沒有供出周級,所以,周級得以幸免。
魏乂繼續日夜攻城,王敦派人送信過來,讓魏乂把書信用箭射進城,城中人才知道建康已被攻破,眾人悵然惋惜不已。雙方相持了一百多天,劉冀戰死,士兵死傷無數,終于,魏乂攻破了長沙,司馬丞等人都被擒獲。
魏乂命人把司馬丞和易雄等人送到武昌,官員紛紛逃散,只有主簿桓雄、西曹書佐韓階、從事武延,他們幾個換上僮奴的衣服,跟隨著司馬丞,不離左右。魏乂見桓雄容貌舉止非凡,擔心以后會對自己不利,就殺掉了桓雄,韓階、武延更加堅定著跟隨司馬丞。
荊州刺史王異遵從王敦的意思,在半路就殺掉了司馬丞,韓階和武延替司馬丞扶靈到建康安葬。
易雄到了武昌以后,意氣慷慨,毫無懼怕之色,王敦派人把檄文拿給易雄看,易雄很淡定的承認,并且說可惜自己官小力弱,不能救國,就算是死,也已達成自己的心愿。王敦忌憚他言正詞嚴,就釋放了他,讓他回到家鄉。眾人都祝賀他得以幸免,易雄笑著說,自己哪里能逃脫呢。果然,后來王敦派人悄悄的殺掉了易雄。
魏乂又開始急尋鄧騫人,他的鄉人都替他害怕,鄧騫說,魏乂剛剛攻占了長沙,還殺了許多忠良之士,是想要用自己壓服眾議。于是,鄧騫自己去見魏乂,魏乂大喜,以鄧騫為別駕。
王敦自領寧州和益州都督,又以下邳內史王遂都督青州、徐州、幽州和平州的軍事,鎮守淮陰;以衛將軍王含都督沔南的軍事,領荊州刺史;以武昌太守王諒為交州刺史,并且命王諒收押斬殺了交州刺史修湛、新昌太守梁碩。
對于王敦的這些所作所為,晉元帝有心無力,他憂憤得病,最終在公元322年十一月駕崩,被安葬在建平陵,司空王導受遺詔輔政。晉元帝為人恭儉有余而明斷不足,所以難以興復晉室而內部就起了內亂。晉元帝駕崩以后,由皇太子司馬紹即位,就是晉明帝。
王敦想要趁機篡位,他暗示朝廷召自己進京,于是,晉明帝下詔征召王敦,假黃鉞,還有勇士行列持劍的儀仗,入朝不趨,帶劍上殿。
王敦移兵鎮守姑孰,屯兵在于湖縣,自領揚州牧,以王導為司徒。王彬知道王敦將要謀反奪位,就苦苦的勸諫他,王敦非常生氣,面色大變,用眼色示意左右將王彬收押。王彬說,昔日殺了兄長王澄,現在又要殺害弟弟了嗎?王敦這才放了王彬一條生路,讓他出任豫章太守。
兗州刺史郗鑒在鄒山三年已經聚集了數萬人,期間戰爭不斷,百姓饑荒,挖掘野鼠充饑,后來被后趙所逼迫,退回到合肥。尚書右仆射紀瞻,向朝廷上書舉薦了郗鑒,說他雅望清德,朝廷征召郗鑒為尚書。徐州和兗州的許多部落都歸降了后趙,石勒也派了官員給予安撫和鎮守。
晉明帝其實很是害怕王敦,就想要以郗鑒為外援,他下詔拜郗鑒為兗州刺史,都督揚州軍事,鎮守合肥,王敦非常不高興,又上表讓郗鑒為尚書令。
公元323年八月,晉元帝下詔征郗鑒回京,路上經過姑孰時,王敦和他談論洛陽人士,說樂廣這個人沒什么才干,不能和武奮相比。郗鑒說,樂廣為人平淡,晉慜帝和晉懷帝之難時,他柔而不弱;武奮呢,是失節大臣,怎么能與樂廣相比!
王敦聽了以后很不高興,不再召見他,但是卻一直把他留在姑孰不讓他回建康,王敦的黨羽就勸他殺了郗鑒,因為郗鑒很有名望,王敦沒殺他,還放他回到建康,郗鑒回去以后,就和晉明帝謀劃討伐王敦。
王敦的侄子王允之,還不到二十歲,非常聰明,王敦很喜愛他,經常把他帶在身邊。有一次,王敦晚上請人喝酒,王允之推辭說喝醉了就先去睡覺,王敦和錢鳳商量謀反的事,結果被王允之聽到,然后在床上大吐特吐,衣服和臉上都弄臟了,錢鳳走了以后,王敦見王允之躺在嘔吐物之中,就沒起什么疑心。后來王允之的父親王舒被拜為廷尉,王允之向王敦請求回鄉探望父親,回去以后就把王敦和錢鳳密謀的事情告訴了王舒,王舒和王導趕緊向晉明帝回報,私下開始做準備應付王敦。
王敦為了讓王氏宗族更加強大,削弱晉室的力量,就把王含遷為征東將軍、都督揚州軍事;以王舒為荊州刺史、監管荊州沔南軍事;以王彬為江州刺史。
會稽內史周札一門有五侯,周札是東遷縣侯、侄子周懋為清流亭侯、周贊為康縣侯、周縉為都鄉侯、周勰為烏程縣侯,宗族勢力強盛,王敦很是忌憚他。
公元323年年底,王敦生病,錢鳳就勸他早些除掉周氏,而周嵩呢,他也因為兄長周顗被殺一事而耿耿于懷,心中憤憤不平。王敦無子,王含的兒子王應過繼給了王敦為繼嗣,周嵩曾經當著眾人的面說王應不宜統兵,王敦很不高興。
有個道士叫作李脫,他常常以妖術迷惑眾人,士民百姓很是相信他。王敦就污蔑周嵩、周莚和李脫密謀不軌,將周嵩和周莚收押斬殺,又派人去殺光了周札的子侄們,然后進兵會稽,周札戰死。
公元324年,王敦的病越來越重,他假詔拜王應為武衛將軍,作為自己的繼承人,又以王含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同三司。
錢鳳詢問王敦,假若王敦有所不測,以后的事情是不是就交付于王應。王敦回答說,王應還年少,不堪大事,自己死了以后,可以把部隊解散,歸附朝廷,保全宗族門戶,這是上計;退還到武昌,收兵自守,這是中計;如果自己不死,就舉兵東下,這是下策。而錢鳳卻認為,王敦說的下策卻是上策,他和沈充密謀,等到王敦死后,就舉兵叛亂。
溫嶠很受晉明帝的倚重,親自任命他為中書令,王敦很是忌憚,就把溫嶠改任為左司馬。溫嶠就假裝勤勉恭敬,還假裝和錢鳳結交,溫嶠向來很有美譽,這樣的人能和自己結交,錢鳳很是高興,開始與溫嶠交好。剛好丹楊尹這個職務空缺,溫嶠就對王敦說,這個職位相當重要,應當自己挑選人員去任職,朝廷派任的恐怕不能合心,并且舉薦了錢鳳。而錢鳳也在王敦面前推舉溫嶠,溫嶠假裝推辭,王敦不接受他的推辭,就上表以溫嶠為丹楊尹,讓他趁機窺伺朝廷的動向。
溫嶠擔心自己離開以后,錢鳳會變卦而改變主意,就在踐行宴時,起身給眾人敬酒,走到錢鳳面前時,錢鳳還沒來的及喝,溫嶠就假裝大醉,打落了錢鳳的頭巾,還說,我溫嶠是什么人啊,我來勸酒,錢鳳竟然敢不喝!
溫嶠臨行之前,和王敦話別,涕淚俱下。他走了以后,錢鳳果然對王敦說,溫嶠向來和朝廷關系密切,和庾亮的關系也很好,這個人有點不可信。王敦就說了,昨天溫嶠是喝醉了,才對你言行有些不禮貌,何必因為這點小事對他有意見呢。
溫嶠到了建康以后,把王敦密謀造反的事全部告訴了晉明帝司馬紹,讓朝廷做好準備,又和庾亮共同謀劃應對王敦的計策。王敦知道以后大怒,說自己被小人欺騙了,他對王導說,要找人活捉溫嶠,并且拔掉他的舌頭。
晉明帝準備討伐王敦,開始準備軍事部署,下詔加封王導為大都督、領揚州刺史;以溫嶠都督東安北部軍事,和右將軍卞敦防守石頭城;以應瞻為護軍將軍、都督前鋒以及朱雀橋南的軍事;以郗鑒行衛將軍、都督從駕軍事;以庾亮領左衛將軍;以吏部尚書卞壺行中軍將軍。又下詔征臨淮太守蘇峻、兗州刺史劉遐、徐州刺史王遂、豫州刺史祖約、廣陵太守陶瞻等人進京守衛,晉明帝自己屯兵于中堂。
王導聽說王敦病重,就率領宗室子弟給王敦發喪,大家都以為王敦已經死了,晉兵也開始士氣大振。尚書拿著詔書到王敦府中,列數王敦的罪狀,還要出兵討伐錢鳳,如果有誰能殺掉錢鳳的,封五千戶侯。
王敦見了詔書以后大怒,病勢越加的沉重起來,但是也準備發兵攻打建康。他讓郭璞占卜吉兇,郭璞占出來的是兇卦,這次起兵不會成功。王敦向來都懷疑郭璞幫助溫嶠和庾亮,他又問郭璞自己的壽命如何,郭璞說,如果這次起兵,不久就會引禍上身,如果回到武昌,壽不可測。王敦大怒,反問郭璞的壽命如何,郭璞很淡定的說自己的壽命將會結束在今天中午,王敦下令將郭璞收押斬殺。
接著,王敦開始發兵,他派錢鳳、冠軍將軍鄧岳、前將軍周撫等人率領部隊兵向京師。王含對王敦說,這是家事,自己應當親自前往。王敦便以王含為元帥。錢鳳問王敦,事成之后,要怎樣處置天子。王敦相當傲慢,他說晉明帝還沒有南郊祭祀,根本稱不上是天子,到時候只需要保護好東海王和裴妃即可。(東海王是晉元帝司馬睿的第三個兒子司馬沖,當年過繼給東海王司馬越為繼嗣,裴妃是司馬越的妃子。)
王敦上書以誅殺溫嶠等奸臣為名開始發兵,王含等人率兵五萬水陸并進直達江寧南岸,溫嶠移兵江水北面,放火燒了朱雀橋以挫敗對方的銳氣,王含等人無法渡江。晉明帝原本打算要親自帶兵出戰,聽說橋已被毀,非常生氣。溫嶠說,敵人來勢洶洶,守兵勢力弱小,外援還沒到達,萬一賊兵進京,危及社稷,宗廟都難保,還在乎一座橋嗎!
王導寫信給王含說,聽說大將軍(王敦)病重,也有人說他已經去世了,錢鳳發兵叛亂,兄長你應當阻擋他,然后回到武昌去。如今卻帶兵來攻京師,兄長現在的行為,正和大將軍在晉元帝時進攻石頭城一樣的啊。當時是奸臣亂朝,人心不寧,現在卻不同了啊。王含根本聽不進去,也不回信給王導。
晉明帝親率部隊屯兵南皇堂,他下令招募壯士,派將軍段秀、中軍司馬曹渾等人率兵千人渡江,趁敵人沒有防備,在秦淮河南的越城交戰,大破王含的部隊,斬殺前鋒何康。
王敦聽說王含兵敗,大怒,自己想要親自出戰,結果體力不支難以起身,他交待舅舅羊鑒和兒子王應,自己死了以后,立即讓王應即位稱帝,還要設立朝廷百官,然后再安排自己的喪事。
公元324年,王敦病逝在姑孰軍府中,王應秘不發喪,用席子裹著王敦的尸體,再用蠟涂在外面,埋在廳堂中,自己和諸葛瑤等人日夜喝酒淫樂。
晉明帝派了沈楨去勸說沈充退兵,并且許諾給他司空的職位,沈充不肯,隨即舉兵向建康進發。宗正卿虞潭本來因為生病回到了會稽,他聽說沈充起兵,就在余姚發兵討伐沈充,晉明帝以虞潭為會稽內史。前安東將軍劉超、宣城內史鐘雅也開始起兵討伐沈充。
沈充率領一萬多人和王含的部隊合軍,沈充的司馬顧飏對他說:這次發兵,已經讓天子占住了要地,如果相持太久,肯定會遭敗,不如決破柵塘,用湖水灌京城(是指玄武湖的水),乘著水勢用水兵進攻,這是上策;合并、東西部隊(東軍是指沈充的部隊,西軍是王含和錢鳳等人的部隊),十路俱進,部隊人數從數量上來說已經大大壓倒了朝廷,這是中策;還有一個轉禍為福的辦法,就是召錢鳳來議事,趁機將他斬殺,然后歸降朝廷,這是下策。顧飏的這三個計策,沈充都不肯用,顧飏就逃走了。
過了沒多久,劉遐和蘇峻率領著一萬援兵已到,晉明帝連夜召見了他們,賞賜將士慰勞部隊。沈充和錢鳳想要趁著援兵剛剛到達,還在疲憊之時就攻打他們,他們連夜渡過秦淮河,護軍將軍應瞻和建威將軍趙胤等人出兵抵抗,結果抵擋不住,錢鳳和沈充的部隊到達了宣陽門,正在這時,劉遐和蘇峻的部隊從秦淮河的南塘岸攻打過來,大破叛軍,掉在水里死掉的有三千人。
接著,劉遐又在青溪水攻破了沈充,尋陽太守周光聽說王敦變兵,也率兵前來響應,他到了以后就要求面見王敦,王應推說王敦病重不能相見。周光就猜到,王敦一定是去世了,他去見了兄長周撫,對他說,王敦已死,讓他不要和錢鳳一同背叛朝廷,眾人聽了以后大驚。
王含兵敗,他連夜放火燒了營地逃走,晉明帝回到了宮中,大赦天下,除了王敦的黨羽以外。晉明帝命庾亮督領蘇峻等人去吳興追擊沈充,溫嶠督導劉遐去江寧追擊王含和錢鳳,再讓其他部將分別去追擊其他的黨羽。
王含打算逃去荊州,王應建議他還是去江州比較好(王舒在荊州,王彬在江州),王含認為,王彬當時并不支持王敦,怎么能去江州呢。王應說了,當時大將軍(王敦)勢力強盛時,王彬都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見,這就是非常人所能做到的了,如今我們處于困境,王彬一定有惻隱之心。
王含不聽,逃奔去了荊州去投奔王舒。王舒派兵去迎接他們,直接將王含父子扔到了江里。王彬聽說王應他們要過來江州,悄悄的準備了船只等待他們,結果沒有等到。錢鳳走到闔廬洲的時候,被周光斬殺,以贖自己的罪過。沈充在半路迷了路,誤入了之前的將領吳儒家中,吳儒將沈充誘到墻壁的夾縫中,還笑著對沈充說:“三千戶侯到手了!”(朝廷有發通告,有斬殺錢鳳的封五千戶侯,斬殺沈充的封三千戶侯)
沈充對吳儒說,如果能放自己一條生路,一定會厚報于吳儒,不然的話,就算自己被殺,吳儒也會被滅族。吳儒才不聽這些,他直接斬殺了沈充,將他的人頭傳送到建康。到此時為止,王敦的黨羽全部平定,沈充的兒子沈勁本來也應當坐罪誅殺的,被鄉人錢舉藏了起來,得以幸免,后來,吳氏真的被沈勁所滅族。
朝廷派人挖出了王敦的尸體,焚燒了他的衣冠,把他的尸體擺成跪著的姿勢,然后又斬下他的人頭,和沈充的人頭一同懸掛在朱雀橋。
郗鑒對晉明帝說,之前朝廷誅殺楊駿,也是先用官刑,然后聽任他們私下給他安葬,現在對于王敦也應當這樣,于公當然要加以刑罰,于私還是要讓他們家給他收葬。晉明帝采納了他的建議,王導等人也都因為討伐王敦有功而受到封賞。
起兵失敗,周撫和鄧岳都逃亡了,周光想要資助兄長周撫,并且企圖捉拿鄧岳,周撫大怒,說自己和鄧岳一同逃亡,何不先殺了自己呢。剛好鄧岳去找周撫,周撫趕緊出門讓他快逃,鄧岳立即乘船而走,和周撫一同逃去了西陽蠻夷那里。直到第二年,朝廷下詔赦免王敦黨羽的罪責,周撫和鄧岳才出來請罪投降,得以免去死罪,被朝廷下令禁錮。
有關部門還上奏給朝廷說王彬等人都是王敦的宗族兄弟,應當除名。但是晉明帝不肯,他下詔說司徒王導大義滅親,何況王彬等人呢,這些人全部不會被問罪。
在公元324年十月,又下詔以王導為太保,領司徒,加封殊禮,西陽王司馬羕領太尉,應瞻為江州刺史,劉遐為徐州刺史,代王司馬邃鎮守淮陰,蘇峻為歷陽內史,加封庾亮為護軍將軍,溫嶠為前將軍。
曾經大權在握,遙控朝廷的王敦病死在軍府,自己挑選的繼嗣根本沒辦法擔當大任,起兵失敗,王敦被戮尸斬首,黨羽也被一舉殲滅。然而,當時的天下已經四分五裂,占據江東的司馬氏極力的延續著司馬政權,但是威望并不高,不得不依靠世族,如今,沒有了王敦,以后還會有別的世家大族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