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不能挖的原因不勝枚舉,比如定陵出土的含有珍稀孔雀羽毛的皇帝衣物,遇到空氣后變得脆弱且失去了顏色。馬王堆漢墓出土?xí)r,有一藕片浮于水上,撈起來后立刻變了質(zhì)。還有江蘇出土的竹簡,因無意間信手捏起一片,結(jié)果上面的文字再也無法恢復(fù)。后來運送途中,這些竹簡又變成了黑色,考古專家用了5年時間才得以恢復(fù)。可以說,空氣氧化是文物的天災(zāi)。
還有司馬遷在《史記》中對秦始皇陵的一句記載:“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其實就已說明這座地宮不能挖的首要原因。那么有人會問,這是不是一種夸張記載呢?不能挖的原因有哪些?讓我來為您解答。
?一、科學(xué)驗證,探尋皇陵
本世紀80年代,我國開展了一項科學(xué)考察活動,這次科考是在不挖掘地宮的情況下,確定秦始皇陵的地宮所在地,同時確認其是否有被挖掘的痕跡。
眾所周知,秦始皇陵周圍有陪葬坑及400座墓葬,舉世矚目的秦始皇兵馬俑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圍繞著陪葬坑,考古專家以暫時確定的封土堆為中心,按照每50米遠就畫一條線,在每一條剖面上各下一個測量儀,而后通電測量電阻形成了測量圖,最終確定了一處電阻率最高之處,判定其為秦陵地宮。
有經(jīng)驗的盜墓者是可以根據(jù)土質(zhì)判斷地下是否有墓葬的,考古專家們?yōu)榱蓑炞C以上猜測,找來了著名的盜墓工具——洛陽鏟。洛陽鏟在挖到30米深的時候碰到了堅硬之物,最后鏟子帶出了許多碎石,經(jīng)過檢驗這些碎石不屬于驪山,而是來自渭水之北,恰恰符合歷史的記載。
至此,經(jīng)科考專家確認,秦始皇陵保存兩千年未曾被盜。
?二、水銀封印,開陵有險
司馬遷在《秦始皇本紀》中指出,在將秦始皇遺體安置在地宮后,所有的工匠也都被困在了其中,全部做了殉葬品。而這個始作俑者就是秦二世胡亥,他的目的就是防止地宮的機密被泄露。
因此,時至今日,這座地宮究竟有哪些機關(guān),他們布置在哪里,內(nèi)里究竟有何危險,無人知曉。
兩千年來,歷史上關(guān)于秦陵被盜的記載共有三次。然而結(jié)合史實我們基本可以推斷這些記載只是傳說,因為哪怕真的有人盜陵成功,市面上始終未見秦陵中的文物流通,這是完全說不過去的。由此我們可以判斷,古人不曾挖掘的原因之一就是無法預(yù)知的危險。
在2002年的那次科考勘探中,科考專家們確定了地宮內(nèi)汞的嚴重超標,由此足以證明,《史記》中將水銀做成江河的說法是成立的。由于地宮的密封性,這些水銀尚未完全揮發(fā),地宮內(nèi)的機關(guān)很有可能含有毒氣,貿(mào)然開陵存在很大的風(fēng)險性。
?三、宮深幾許,華夏信仰
秦始皇陵是中國帝王史上修建地最為豪華的一座皇陵,東西長260米,南北長160米,陵園面積達56平方公里。誠如司馬遷記載的“穿三泉”,《漢舊儀》所言的“已深已極”,足見這座皇陵的奢華壯麗及深不可測。
盡管秦陵是人盡皆知的富麗堂皇,然而從民族心理和情感的角度講,自秦始皇之后的幾代王朝都未曾動過開挖秦陵的心思,甚至還要安排守陵人一代代地對其進行保護。這不僅是因為墓主的“始皇帝”身份,更是當朝者未免百年后他人效仿的一種自我保護手段。
因此可以說,不挖秦始皇陵也是一種文化尊重和文化信仰。
?四、未免有損,科學(xué)保護
1956年,在郭沫若等人的建議下,開始了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次科學(xué)考古,而目標就是明定陵。陵墓打開不久,那些琳瑯滿目的珠寶和文物在濕度、溫度及光照發(fā)生了嚴重的變化后,大部分文物迅速氧化,損失嚴重。(由于之前我已寫過相關(guān)文章,此處不多贅述。)
自此,周總理在六十年代時做出了“十年之內(nèi)不開帝王陵”的指示,這便是對皇陵的保護。
當然,說到兵馬俑,我們?nèi)缃穸贾懒怂旧硎遣噬模鐾梁蟛攀チ嗽镜纳省?/span>后來在考古屆孜孜以求的努力后,終于在80年代保留了幾個彩色陶俑,粉色的臉蛋,朱紅的衣著,以及褐色的甲胄,讓人不得不驚嘆于古人的精湛工藝。
考古不等于破壞,文物在暗無天日的地宮保存千年,如果技術(shù)水平不足以達到可以完全保護歷史文物的時候,不開陵其實就是對歷史的最大尊重,也為后人留下了更多可以探尋的機會,這也是秦始皇陵至今未被挖掘的最主要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