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大煉鋼鐵之時,由于建鋼廠面積不夠,有人提議挖開了李鴻章之墓。狂熱的人們用繩子拴住李鴻章和夫人的尸身,以拖拉機拖著游街,導致尸骨散盡。眾人篤定墓中珠寶豐厚,而后竟挖出一個神秘的寶盒......
“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這是慈禧在得知李鴻章過世后發出的感嘆,李鴻章身為漢人,尚且能夠受到以滿人為首的朝廷重用,足見他的本事。
清朝末年的“中興四大名臣”各個能力不凡,但是,李鴻章作為西方人眼中的“當世三杰”之一,卻因為貪污腐敗招來了許多罵名,尤其是在他的主導下所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更是讓他被扣上了“賣國賊”的帽子。
1896年,李鴻章出使歐美各國,在回國的途中經過日本橫濱。當時需要換乘輪船,李鴻章見擺渡的船竟然是日本船,無論如何也不肯上去。無奈之下,只得在兩艘換乘船之間搭起跳板,以避免登上擺渡船,李鴻章這才同意。
之所以如初偏執,是因為李鴻章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可是,當時的歐美極度吹捧李鴻章,甚至公然宣稱清朝和日本的戰爭其實就是李鴻章和日本的戰爭。
不管歐美怎樣高抬李鴻章,他都被釘在了賣國的恥辱柱上。當時,揚州有一出名劇《白蛇傳》,因為嘲諷李鴻章而場場高朋滿座,足見老百姓對李鴻章的不滿。
1901年,在李鴻章病逝前夕,再次簽訂了不平等條約——《辛丑條約》,這一次中國徹底淪為了半殖民半封建社會。消息傳至大街小巷,李鴻章幾乎被淹沒在一片罵聲中。
李鴻章盡力將清政府的損失降到最低,從10億兩天價白銀的賠款,到最終的4.5億白銀,他為大清王朝盡了最后的一點力,但是老百姓卻無法接受。
此時,已經79歲的李鴻章身體狀況本就不佳,條約簽完之后,吐血的頑疾復發,“嘔血碗許”后,被診斷為胃血管破裂。就在《辛丑條約》簽訂完10天后,李鴻章病逝了。
他的一生喜憂參半,而在他入土50多年后,卻落個尸骨無存的下場。
李鴻章最崇拜包拯和明朝開國功臣蔡國公張德勝,所以,他的墓址沒有選在出生地的祖墳,而是定在了包拯墓和張德勝墓所在的合肥大興集。
他希望自己可以與這二人比鄰而居,也能名垂青史。為此,他還曾出資2800兩建包拯祠。
因為這個選址也沒少遭到后世恥笑,畢竟包拯和張德勝的一生可沒有污點,而被扣上“賣國賊”帽子的李鴻章,實在是不可與二人比肩。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李鴻章在死后便無法享受安寧了。
1958年,全國大煉鋼鐵,各地都在建鋼廠。當時,大興集當地認為李鴻章的墓葬太占空間,加之他是“歷史罪人”,便萌生了掘墓的想法。
李鴻章的墓地面積有多大呢?足有一萬余平方米,并且建有99個房間,取其長久之意。因其位極人臣,墓葬的規模也極其宏大。
所以,清理李鴻章墓,從而為建設鋼鐵廠讓路,也成為了當時人們的共識。
為了盡快完成任務,當地派出了32個生產隊,對李鴻章墓進行發掘。只是,眾人全然未曾想到,墓室非常堅固,就連炸藥都無法將其打開。眼見炸藥用了不少,墓室絲毫不損,生產隊急得不行。
這時,有個人提議:“不如迂回戰術。”
原來,是從墓道的另一側進入,而不是正面“強攻”,最后從下方挖出10米的地道,最終進入了其中。這個方法確實行得通,最終,人們從墓室中拉出了兩副棺材,正是李鴻章和夫人趙小蓮的。
這兩棺槨緊緊相連,趙小蓮遺體完好,身上的衣服雍容華貴,而她仿佛只是睡著了一般。在她的陪葬品中,赫然可以看到慈禧太后賞賜的陀羅經被。
當時現場有人將這副被子帶回了家中,洗干凈后自己蓋了起來。不得不說,這人心也是夠大的。
墓室中的李鴻章穿著黃馬褂,一副尊貴之相,而且為了保證不腐,他的身上還裹著一層層的棉絮。只可惜,他的風光沒有保持多久,便被人殘忍地拖出了墓室。
這還不止,為了“懲治”賣國賊,人們更是用繩子將李鴻章的尸身拴在拖拉機身后,瘋狂地開著拖拉機狂奔。最終,一代英豪李鴻章就這樣變成了凌亂一地的一堆碎骨。
有人提議,要將賣國賊的家當充公。可是,李鴻章墓里只找到了他枕下的一本自傳,一副眼鏡、一根拐杖和一個懷表,以及7枚擺成北斗七星狀的金幣。
不過,人們卻看到了趙小蓮靈柩旁有個木盒,打開后頓時讓眾人驚喜不已。原來那是兩塊金燦燦的金磚,足有30斤重。讓大家失望的是,這兩塊金磚并非金子做成,而是銅制的。
以上便是晚清一代權臣的全部身家,可憐的讓人不敢相信。雖不至兩袖清風,卻也確實做到了包拯的簡樸。
梁啟超曾說: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
盡管李鴻章背了許多污名,但他確實在努力將國家損失降到最低。若說真的有錯,這個鍋該由腐朽封建的滿清政府來背,而非李鴻章一人。
李鴻章的絕命詩寫道:“秋風寶劍孤臣淚......請君莫作等閑看。”
他自知無力報國,便將期待給了后輩,這戲劇的人生便留給后世評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