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1921年4月,原北洋政府聘請農商部礦政司顧問安特生,一個瑞典人,他聽說河南省澠池縣發現了彩陶,便來到了現場。憑著學者的眼光,安特生認定這是史前的彩陶,在中國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這個村子叫仰韶村,按照考古慣例,后來這里被命名為仰韶文化。
遠古時代,在荒茫野蕩中狩獵和覓食,人類的生活狀態是簡單的,比如喝水,一定是在有水的河邊湖邊跪下身體低下頭,完成喝水的過程。這是因為沒有一個器具可以把水盛在其中,端起來送到嘴邊。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前后,漸漸積累了制作工具的經驗,石制的工具,讓勞動的效率大大提高,更容易打擊獵物和獲取獵物——人類的智慧在石器工具的制作過程中,得到了進一步的鍛煉和提高;第二個方面是火的成熟運用,可以想象,古人在燒烤食物的時候,會把周圍的泥土燒成硬塊——松軟的泥土,經過火燒過后就變得堅硬。
用水浸過的土,揉捏成一個杯一個碗一個盆的形狀,放在火里燒,就變成了可以盛水盛物的器具!這個偉大的發明,是人類除了石器制作外,第一次利用自然界里的物理存在按照自己的需要制作變形的生活用具。這是最初的陶,溫度在250℃左右就能成型!在中國江西仙人洞文化出土的陶器(碎片),距離今天已經兩萬年了,比仰韶村這里的彩陶早了很多。仰韶村的彩陶制作于公元前五千年,距離今天七千年。存續的時間有兩千年!彩陶是陶器制作中的最高境界,至仰韶村這個時代,陶器的燒制已解決了三個重大的問題:
首先是黏土的選擇,仰韶村這里的黏土一定是最有黏性的一種,最適合陶器的制作。第二是溫度:大約一萬年前,廣西桂林市甑皮巖出土的陶器,燒制的溫度不到250℃。到八千年前的賈湖文化時代,古人燒制陶器的溫度就達到了800℃。而仰韶村這里,爐窯的溫度達到了800℃以上。溫度有關陶器的品質,涉及到爐窯的設計和燒柴的選用。仰韶村彩陶上的用彩,能不能算作今天瓷器上普遍使用的礦石釉,學界沒有定論,但這個“彩”來自于自然界里的礦石,需要提煉,需要無數次的試驗。仰韶村人做到了。
仰韶村在陶器制作上成功運用了釉色,這是陶器制作工藝上的革命,讓陶器更加好看,更加細滑實用,更加牢固。
古人在仰韶村燒制彩陶的實踐,充滿了智慧。仰韶村彩陶制作的歷史價值在于人類第一次從發明到大規模產出,這是中華民族創造能力的實物留存,是中華文明史的重要章節!在華夏大地上,仰韶村是陶器的代名詞;在華夏大地上,可能只有仰韶這個名字,能和中國這兩個字相提并論。
夜光杯2023.3.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