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晚報 | 2024年05月17日
▌夏 安
2018年11月23日中午12時01分,從倫敦飛往北京的國航客機平穩地降落在首都國際機場跑道的一剎那,機上一名乘客的眼淚幾乎奪眶而出。他和同事此行肩負著一項光榮而神圣的使命——將流落海外一百五十余年的圓明園舊藏青銅器“虎鎣”護送回國。這名乘客就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霍宏偉。在他看來,這是他職業生涯中最值得自豪和驕傲的事情,“然而,這只是流失海外上千萬件中國文物為數不多的回家故事,更多的文物至今仍漂泊在遙遠的異國他鄉。”
昭陵兩駿空間位移線路示意圖 范立繪制*
1924年秋,就讀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的梁思成走進了學校考古與人類博物館,這所博物館的藏品涵蓋多個國家和地區,而其中專設的中國廳讓梁思成生出了好奇心。在中國廳內東面靠墻處,立著兩件大型浮雕石刻。梁思成走近一看吃了一驚,這竟然是唐太宗皇陵昭陵六駿中的“颯露紫”和“拳毛騧”。梁思成將此事寫信告知了在北京的父親梁啟超,梁啟超看到后大為震驚,在回信中寫道:“若在別國,新聞紙不知若何鼓噪,在我們國里,連我恁么一個人,若非接你信,還連影子都不曉得呢。可嘆,可嘆!”
歷經千年風雨,昭陵六駿自初唐至宋金,歷經元明清、民國,從石造雕刻的皇家象征,再到原地保存的歷史遺產,最后流散海外讓六駿之間隔了一片太平洋。這期間經歷了好多故事,而“颯露紫”和“拳毛騧”的流失海外,在一代代考古、文博工作者的呼吁下,也讓人們對昭陵六駿產生了興趣,對這六座隨葬石刻展開了系統的研究。
2012年,霍宏偉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訪學,對該校博物館以及美國東部地區收藏中國文物較為豐富的數家博物館收藏的中國古代文物做了較為系統的調查。也就是這次他望著“兩駿”注視許久,他的心里特別難受,心情特別沉重,他說:“就好像是我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留下來的傳家寶,但是卻被別人弄走了。現在放在別人家里,當我再次看到它的時候,心情是無法言表的。”
賓大博物館藏唐昭陵石刻颯露紫(左)與拳毛騧(右)
在霍宏偉的研究中,我們能看到這“兩駿”的五次痕跡明顯的空間位移。第一次位移,是從昭陵北司馬門內唐代基石到明清基座。2002—2003年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了北司馬門內最南端東西兩側的唐代長廊狀房址,其中西側七間房址中北端的第五、六間,分別為颯露紫、拳毛騧的原始位置。據學者推測,這應該是明嘉靖三十四年臘月(1556年)的關中大地震導致的,很多碑石摔倒斷裂,昭陵六駿有可能在這次大地震中受損嚴重,后來由民間人士發起對石刻的復位和修復工程。
第二次位移是從昭陵北司馬門內清代殘破的西廡房轉移到西安城內的舊督署。沉睡千余年的石刻,卻被盜賊的到來而驚醒。據學者調查,最早法國人保爾·馬龍于1912年,花錢雇人前往陜西想辦法將石刻運走。1913年5月的一天,就在盜賊將颯露紫和拳毛騧偷運下山時,當地村民聞訊而來,將其攔下,而盜賊情急之下將石刻推下懸崖。后來,石刻殘塊被陜西省政府沒收,運到了西安城內舊督署中暫存。
第三次位移是從西安舊督署運到了北京王府井大街永寶齋。這一時期已經有文物販子盯上了兩駿,袁世凱家修花園,袁家二公子袁克文想來件寶貝做鎮園之寶。古玩商趙鶴舫就攛掇袁克文向陜西督軍陸建章要颯露紫和拳毛騧,陸建章獻上兩駿巴結袁世凱。而后在一些記載中,我們得知,在運輸途中這兩駿因為太重了,又被打碎運輸,袁克文知道了大怒也就不要了。后來也就流落到古玩販子的手中。
第四次、第五次位移,就是極其惡劣的跨國盜運過程。從北京到達紐約的運輸過程的細節,有待新資料的補充。但這絕對是一次暗中精心策劃的偷盜方案,早在1914年他們就開始策劃盜賣兩駿的活動,盧芹齋、吳啟周、趙鶴舫等人,早早就出國運作尋找買家,最終與賓大博物館喬治·高登館長達成了交易,賓大名義上先借展,后來暗中將12.5萬美元匯給盧芹齋,事實上霸占了兩駿。這些觸犯法律底線,傷害民族感情的人則會被永遠地釘在中華文化的恥辱柱上。
與此同時,美國人畢士博還想將剩下四駿盜走,他讓人將四駿碎成數塊裝箱,但運輸過程中被陜西當地民眾發現攔截下。而后這四駿被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館內,昭陵六駿如今天各一方,在大洋兩岸。2021年,梁思成與林徽因的女兒梁再冰回憶道:媽媽告訴我,那時她和爹爹還有陳植伯伯,他們三人會一起長久地站在昭陵石馬像前,默默無語,誰也不說一句話。”霍宏偉就這樣用筆將這些海外文物記錄下來,訴說銘記那些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
*
*
西安碑林博物館陳列的昭陵四駿石刻
霍宏偉自1985年上大學之時起,就對民國時期金村戰國大墓和龍門石窟文物嚴重被盜的史實印象深刻。2013年起他參加了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學者主持編纂的《海外藏中國古代文物精粹》大型叢書的撰寫工作。訪學交流和編撰圖書的工作經歷為他創造了諸多他人難以接觸的學術良機,牽動著霍宏偉不斷去發掘國寶們隱藏的信息,或是流失經過,或是歷史考察,或是人物探源。十多年來,霍宏偉學術研究成果頗豐,但他一直想要撰寫一部向大眾讀者介紹這些散落海外的中國珍寶的圖書,“這是我作為一名文博考古學者的本職工作,也是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院副院長霍宏偉的新作《望長安:海外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故事》近日出版。全書以1928年一場久下不停的雨開篇——大雨使得位于洛陽金村東北的田地下陷,金村大墓由此發現,而此墓其實已于前一年被盜掘。書中重點講述了1927—1931年洛陽金村戰國大墓珍貴文物被盜掘的史實,墓中各種隨葬品流落異國他鄉,與加拿大傳教士懷履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則是金村文物的主要收藏地。
霍宏偉長期從事海外藏中國古代文物的研究工作,有機會系統、深入地觀摩研究大量流散海外的文物,他在書中以這些文物中的珍品呈現博大精深的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同時也向人們展現了一段特殊的歷史:文物的精美絕倫和盜掘者的窮兇極惡并存,保護者與販賣者的激烈博弈……在風雨飄搖的年代,戰亂頻仍,政局不穩。國家深陷危難中,國寶亦無法自保。大量文物盜掘、盜賣活動猖獗,很多國寶漂流異鄉,喪失了原始出土和保存的信息。通過對流失文物,從追溯丟失經過、復原原始保存信息、考證人物身份、還原古物用途,研究一個時代的風貌。
這本書的書名《望長安》化用自辛幼安名句“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霍宏偉看來,這是流失海外的國寶欲歸不能的悵然與無奈。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值此之際,筆者希望《望長安》能夠連接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中國文化遺產與其文化根源,在精神和文化層面上,為那些流散海外的國寶鋪設一條回家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