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登高望,秋高氣爽又重陽
本報記者 陳曉黎
明日,農歷九月九,又到重陽節。九九重陽,又稱重九、上九、登高節、陽數節等。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而叫重九;日月同九,兩陽相重,故名“重陽”。又因為“九九”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所以古人認為這是個特別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
雖然歷經千年,重陽節活動的內容也隨著時代發生變化,但登高、賞菊、祈壽、驅疫的民俗文化內涵,傳承至今。如今重陽節還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也是全國的“老人節”。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
重陽節的起源,和中國遠古農耕文明有關,發軔于古人祭祀大火的儀式。先秦 《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飭?!薄笆侨找玻箴嫷?,嘗犧牲,告備于天子”。漢代時,九月九的皇家祭祀和宴飲活動從宮中流布民間,《西京雜記》中記載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比龂鴷r,魏文帝曹丕在《九日與鐘繇書》中寫道:“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見重陽節有求壽之俗,采藥服食卻病延年;還有大型飲宴活動,則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如《荊楚歲時記》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飲宴?!彼宥殴白⒃疲骸熬旁戮湃昭鐣粗鹩诤未蛔择v至宋未改?!庇纱?,“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在唐代,九月初九這天被正式定名為重陽節。
重陽節的節慶活動中,首推登高?!洱R人月令》中說:“重陽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遠,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span>
相傳重陽登高與上古時的射禮活動有關。那時,人們在秋忙之后,上山狩獵,采集野生食物,為過冬作準備,并由此而成為一種禮儀活動。經過漫長的遷衍,到西漢時,逐漸形成了登高的民俗,當時長安城外有一高臺,每年春節、重九,人們都要登上高臺觀賞風景,因為登的是高臺,所以就叫“登高”。到了魏晉南北朝時,這種活動就固定在九月九日。南朝梁人宗懔《荊楚歲時記》有云,九月九日,士農工商各行各業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設宴飲酒。相傳晉末詩人謝靈運還為了登高自制了一種登山的木屐,鞋底前后裝有可活動的鐵齒,上山時去掉前齒,下山時去掉后齒,人稱“謝公屐”。李白曾有詩:“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span>
唐、宋兩朝傳下了大量寫重陽登高的詩詞,“黃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正是秋高氣爽的時節,云淡山青,谷物金黃,人們闔家遠足,登高山攀高塔,極目遠望,寄情抒懷。而在民間,重陽登高還有避災驅疫的意思。一是古人敬畏山神,在“九為老陽,陽極生變”的九九重陽之日,登高拜山神,以求趨吉避兇;又一說是到了重陽節,秋收已經結束,山野的野果、藥材等也剛好成熟,大家就會紛紛上山采集野果、藥材,稱之為“小秋收”;還有一個說法來自漢代“桓景避難”的傳說?!肚G楚歲時記》注中引用《續齊諧記》中的記述:“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南當有大災厄,急令家人縫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飲菊花酒,此禍可消?!叭缪?,舉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贝撕笕藗兠康骄旁戮湃站偷歉摺⒁把?、佩戴茱英、飲菊花酒,以求免禍呈祥。
重陽節這天,還有一個重要活動是做重陽糕,祭獻祖先。魏晉時代叫面餅,唐代叫菊花糕,宋代叫重陽糕,明清時則稱花糕。據《東京夢華錄》載:“都人重九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更相饋送,上插剪彩小旗,摻訂果實,如石榴籽、栗黃、銀杏、松子肉之類?!泵鞔庥拥摹毒蛹乙思伞分休d:“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更祝曰:‘愿兒百事俱高?!痹诒狈剑啪女斕?,已出嫁的女兒要攜夫婿回娘家送重陽糕,一般是兩個大的,九個小的,取其“二九”相逢之意,父母則要回贈糕餅,以祝福女兒女婿通達隆盛。《遵生八箋》《呂公忌》等書也同樣記載了這樣的習俗,將其列入九日事宜之中。由此可見,“糕”與“高”發音相同,九日登高食糕,寓意及第高中,步步高升。
菊花延壽客,茱英辟邪翁
如同說端午離不開屈原和粽子,說重陽則離不開陶淵明和菊花,重陽之日賞菊、飲菊花酒,便是起源于晉朝大詩人陶淵明。
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征長壽,在文人墨客筆下,菊花與梅蘭竹并稱四君子,菊花獨傲秋霜,晚節猶香,經得起秋后風霜摧折,象征著氣節和高潔的品格?!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為農,柴桑隱居。他一生酷愛菊花,以菊為伴,在宅旁東籬邊種了許多菊花,朝夕觀賞。他寫道:“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開;客人知我意,重陽一同來。”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又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闭f的是重陽日無酒可飲,空對滿園秋菊,作詩寄懷。南朝檀道鸞筆記《續晉陽秋》有一則記載:“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宅邊菊叢中,摘菊盈把,坐其側,久,望見白衣(官府中給役小吏)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歸?!贝藶榘滓滤途疲钟懈鸾礓蹙?,李白《戲贈鄭溧陽》詩云:“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無弦,漉酒用葛巾?!?/span>
陶淵明以農桑為樂,愛詩愛酒更愛菊。他的人品文章,是文人士大夫推崇的典范,他們將陶淵明與菊、與酒、與重陽聯在了一起。在后世詩詞歌賦中,菊花甚至因陶淵明采菊東籬而獲得了“籬菊”、“籬花”之名。后人效仿陶淵明,不但有重陽賞菊,還有宴飲詩會,直追菊癡陶淵明的意趣。
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品類繁多,千姿百態。宋代《東京楚華錄》卷八:“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若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金齡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酒家皆以菊花縛成洞戶?!?/span>
明代,在《陶庵夢憶》中記載有:“兗州紹紳家風氣襲王府。賞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燈、其爐、其盤、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盤大觥、其壺、其幃、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樣,無不菊者,夜燒燭照之,蒸蒸烘染,較日色更浮出數層。席散,撤葦簾以受繁露?!?/span>
清代賞菊,如《燕京歲時記》載:“九花者,菊花也。每屆重陽,富貴之家,以九花數百盆,架度廣廈中前軒后輊,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積者,曰‘九花塔’?!痹凇肚寮武洝分杏浱K州賞菊活動說:“畦菊乍放,虎阜花農,已千盎百盂擔入城市。居人買為瓶洗供賞者,或五器七器為一臺,梗中置熟鐵絲,偃仰能如人意?;蛴趶V庭大廈堆壘千百盆為玩者,縐紙為山,號菊花山。而茶肆尤盛。”
菊花含有養生成分,重陽佳節飲菊花酒,被看作是祛災祈福的“吉祥酒”。晉代葛洪《抱樸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泡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同樣的還有茱萸,香味濃厚,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并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九日是兩個最高的陽數重合,也是物極必反的起始,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借茱萸以辟邪求吉。晉人周處在《風土記》中說:“九月九日,律中無射而數九。俗尚此日折茱萸以插頭,言辟除惡氣,以御初寒?!比藗兓蛘咭攒镙遣孱^,或者用茱萸系臂,或者用茱萸泛酒,無比尊崇,將其尊為辟邪翁。據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記載:“日月梭飛,轉盼重九……是日孟嘉登龍山落帽,淵明向東籬賞菊,正是故事。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飲之,蓋茱萸為‘辟邪翁’,菊花為‘延壽客’,故假必二物服之,以消陽九之厄……”
煮酒燒紅葉,持螯切嫩姜
自唐代開始,重陽又添了吃螃蟹這一習俗。唐代前期,滄州多蟹,且是稻田中的河蟹,以糖腌漬,是為貢品;中唐開始,經濟文化中心南移,江淮、江南一帶的稻作農業得以開發并逐步成熟,到宋朝,隨著南宋定都臨安,螃蟹著名產地也從河南南部、安徽北部一帶遍及江南。到了明清,螃蟹已成為一種與南方、尤其是江南的意象勾連在一起的美味,吃法也返璞歸真,北方水煮,南方清蒸。
重陽節正值蟹汛,所謂九月團臍十月尖,螃蟹正肥,新酒菊天,對菊持鰲,也是文人墨客筆下的重陽一趣。
唐代李顯《九月九日幸臨渭亭登高得秋字》詩序:“陶潛盈把,既浮九醞之歡;畢卓持螯,須盡一生之興”;宋代陳造的詩 《招鄭良佐》:“重陽佳辰可虛辱?橙香蟹肥家釀熟”;元代馬致遠《雙調·夜行船》:“愛秋來時那些:和露摘黃花,帶霜烹紫蟹,煮酒燒紅葉。人生有限杯,幾個登高節?”明代唐寅《江南四季歌》:“左持蟹螯右持酒,不覺今朝又重九。一年好景最斯時,橘綠橙黃洞庭有。”;鄭板橋《菩薩鬘·留秋》里說“佳節入重陽,持螯切嫩姜”;曹雪芹《紅樓夢》在大觀園里安排下一場螃蟹宴,諸芳持螯賞菊,又是“喃喃負手叩東籬”,又是“口齒噙香對月吟”,林黛玉“對斯佳品酬佳節,桂拂清風菊帶霜”,薛寶釵“桂靄桐陰坐舉觴,長安涎口盼重陽”,只有美味的螃蟹才對得起重陽佳節。
在民間,“九月九,湖蟹過老酒”,家家戶戶持鰲飲菊酒。在長三角一帶,重陽節這天還流行夜作酒,城鎮的商店和作坊,東家要在重陽節晚上宴請店員和勞工,這頓晚宴也稱為“螃蟹酒”或“茱萸酒”。因為重陽過后,日短夜長,伙計們干活要到天黑才得下工。清代蔡云 《吳欲》 一詩寫道:“蒸出棗糕滿店香,依然風雨古重陽??椆ひ伙嫷歉呔疲艋瘌Q機夜作忙?!笨讘c镕在 《揚州竹枝詞》 里說:“紫蟹居然一市空,買來聲價重青銅;東翁為勸茱萸酒,過卻明朝上夜工?!苯K丹徒的諺語道:“吃了重陽酒,夜作不離手。”至于做夜工的時間,要一直到清明為止?!督鹆隁q時記》 載:“吾鄉重九之夕,鋪家治酒剝蟹,以犒店伙,佐以咸鴨。是夕酒后,工人始夜作矣,至清明而罷,亦鋪家俗例也?!?/span>
由此,就像元宵的湯圓、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餅,相延成習,積習成俗,螃蟹也成了重陽節的美食標配。
迎寒戲竹馬,登高放紙鳶
在重陽節傳承至今的2000年里,除了登高、祈壽、驅疫、賞菊、食糕、宴飲之外,各地還有各種民俗,甚是有趣。
戲竹馬逐疫
長江中下游一帶,重陽日有小兒騎竹馬的風俗,將一根竹竿騎在胯下,奔跑跳躍。《江南志書》說,銅陵縣“九月重陽為龍燭會,以迎官山神,民間置糍糕頒食,互相遺饋,戲竹馬逐疫?!笨梢娺@種游戲的意義在于驅逐災疫。有些地方又把騎竹馬叫作“迎寒”,很可能是由迎接霜雪之神而演化來的。
放紙條插重陽旗
重陽節正是天朗氣清的時節,舊俗中有放紙條、豎重陽旗的游戲。《江南志書》說,常熟縣“九月九日,兒童以五色紙接為條,長一二丈,粘竿首,植于庭戶間,曰放紙條。若登浮圖、山顛,有攜至五十余丈者?!?/span>
重陽旗則是把五色紙剪成斜角式,連綴成旗,豎在院中。也有的人像《金陵歲時記》中記載的那樣,把五色紙鏤刻出花紋,中間嵌上“令”字,插在門前。
縱牧
春秋兩季,天氣溫暖,流弊少,食料多,因此一般都在此時放牧,以尋覓野食。安徽懷寧、廣西隆安、甘肅平涼等地有民諺道:“九月重陽,散放牛羊?!庇值溃骸熬旁戮?,牛羊各自守?!?/span>
放風箏
《鳳山縣志》說,“九月重陽,為登高會,童子競放風箏,如鳶,如寶幢,如八卦河洛圖,縛小藤片,能因風作響,惟夜或系燈其上,官禁止之?!?/span>
古詩詞里的重陽節
九日閑居·并序
(晉)陶淵明
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
世短意常多,斯人樂久生。
日月依辰至,舉俗愛其名。
露凄暄風息,氣澈天象明。
往燕無遺影,來雁有余聲。
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
如何蓬廬士,空視時運傾!
塵爵恥虛罍,寒華徒自榮。
斂襟獨閑謠,緬焉起深情。
棲遲固多娛,淹留豈無成。
九日登山
(唐)李白淵
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
為無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笑酌黃花菊。
我來不得意,虛過重陽時。
題輿何俊發,遂結城南期。
筑土按響山,俯臨宛水湄。
胡人叫玉笛,越女彈霜絲。
自作英王胄,斯樂不可窺。
赤鯉涌琴高,白龜道馮夷。
靈仙如仿佛,奠酹遙相知。
古來登高人,今復幾人在。
滄洲違宿諾,明日猶可待。
連山似驚波,合沓出溟海。
揚袂揮四座,酩酊安所知。
齊歌送清揚,起舞亂參差。
賓隨落葉散,帽逐秋風吹。
別后登此臺,愿言長相思。
登高
(唐)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閏九月九日獨飲
(唐)白居易
黃花叢畔綠尊前,猶有些些舊管弦。
偶遇閏秋重九日,東籬獨酌一陶然。
自從九月持齋戒,不醉重陽十五年。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過故人莊
(唐) 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
(宋)李清照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漁家傲·九月重陽還又到
(宋) 歐陽修
九月重陽還又到。東籬菊放金錢小。月下風前愁不少。誰語笑。吳娘搗練腰肢裊。
槁葉半軒慵更掃。憑闌豈是閑臨眺。欲向南云新雁道。休草草。來時覓取伊消耗。
十拍子·暮秋
(宋) 蘇軾
白酒新開九醞,黃花已過重陽。身外徜來都似夢,醉里無何即是鄉。東坡日月長。
玉粉旋烹茶乳,金薤新搗橙香。強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穹蚶细瘛?/span>
水龍吟·只愁風雨重陽
(宋) 辛棄疾
只愁風雨重陽,思君不見令人老。行期定否,征車幾兩,去程多少。有客書來,長安卻早,傳聞追詔。問歸來何日,君家舊事,直須待、為霖了。
從此蘭生蕙長,吾誰與、玩茲芳草。自憐拙者,功名相避,去如飛鳥。只有良朋,東阡西陌,安排似巧。到如今巧處,依前又拙,把平生笑。
沉醉東風·重九
(元) 關漢卿
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誰肯教白衣送酒。
重陽
(清)蒲松齡
中秋恨是在天涯,客里凄涼負月華。
今日重陽又虛度,淵明無酒對黃花。
菩薩蠻·留秋
(清) 鄭板橋
留春不住留秋住,籬菊叢叢霜下護。
佳節入重陽,持螯切嫩姜。
江上山無數,何處登高去?
文匯報 2017年10月2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