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開封市中心商務區(qū),有一座宋代風格的建筑,四周較低的房屋擁簇著中央高聳的殿閣,整體呈現(xiàn)為象征外城、里城、皇城的“三重城”格局——這就是開封市博物館新館。
開封市博物館初建并開放于1962年,1988年在開封市包公湖畔擴建,2018年3月新館建成開放。目前,開封市博物館館藏陶器、瓷器、銅器、書畫、雕刻等18類文物8萬余件,設有“八朝華章——開封古代文明陳列”“東京夢華——北宋東京城歷史文化陳列”“館藏精品石刻展”“開封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展”四個基本陳列。
歷八朝滄桑
文物是歷史的信物,博物館珍藏著城市的記憶。走在開封市博物館,首先回望的是八千年前的開封。
開封地處黃河沖積平原,早在上古時期,這里地勢平坦,氣候溫和,水系發(fā)達,非常適宜農(nóng)業(yè)發(fā)展。考古發(fā)掘表明,早在7000-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里就已出現(xiàn)居民點,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存在此地均有發(fā)現(xiàn)。博物館展出的石器、陶器,發(fā)現(xiàn)于開封城南的尉氏縣興隆崗等地,距今7000-9000年前。這些器物的存在,表明此時期的開封先民已離開洞穴進入平原,形成相對定居的原始聚落。這一時期的生產(chǎn)工具以石器為主,生活用具中陶器居多,制陶業(yè)成為最具特色的手工業(yè)門類。
今開封城東北約20公里的開封縣杜良鄉(xiāng)北部,有一個村莊名叫“國都里”,相傳夏代都城曾設于此地,其村名因而沿襲至今。夏之后,戰(zhàn)國時期的魏,五代時期的梁、后晉、后漢、后周,乃至北宋和金,共八個朝代在開封建都。開封市博物館的眾多文物,訴說著幾千年滄桑變幻的歷史風煙。
《宋真宗皇帝空桑伊尹廟碑贊》拓片,講述的是宋真宗曾親至伊尹廟祭拜伊尹的故事。這座伊尹廟,位于伊尹的出生地開封杞縣葛崗鎮(zhèn)空桑村。伊尹,原名伊摯,又叫阿衡,他輔助商湯滅夏,建立商朝,后做了商的執(zhí)政大臣“尹”,所以后人稱之為伊尹。伊尹為商朝立下汗馬功勞,一共輔佐過商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王,在醫(yī)學、廚藝、軍事等方面均有杰出成就,被稱為“一代賢相”“烹飪始祖”。
春秋早期,鄭莊公在今開封市祥符區(qū)朱仙鎮(zhèn)附近修筑儲糧倉城,取“啟拓封疆”之意,定名“啟封”。戰(zhàn)國時期,魏惠王遷都于大梁(今開封市鼓樓區(qū)),興水利、修長城、聯(lián)諸侯,國力日盛,大梁由此成為繁華的名都大邑之一。西漢,開封境內(nèi)設浚儀縣,浚儀作為開封的名稱,沿用了八百年左右。因避漢景帝劉啟之諱,將啟封縣改為開封縣,這便是“開封”這一名稱最早的由來。館藏的漢代畫像磚石、建筑明器和壁畫,反映了漢代高超的建筑藝術,也體現(xiàn)了當時開封的田莊甲第、物殖繁華。
隋朝置陳留郡于浚儀縣,后改陳留郡為汴州。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時任汴州刺史的李勉遂對原汴州城進行了擴筑,史稱“筑羅城”。擴筑后的汴州城位居水陸要沖,不僅是中原的一個軍事重鎮(zhèn),也是當年大唐王朝的“王室藩屏”。唐代是開封歷史上又一個大發(fā)展時期,汴州的政治、經(jīng)濟地位日益重要,一躍為繁華的“水陸大都會”。博物館內(nèi)巨大沙盤復原了唐汴州城的景觀,這一古城堪稱今日開封城的雛形。館藏的唐三彩陶器色澤艷麗、形體圓潤飽滿,體現(xiàn)了唐代藝術豐滿、健美、闊碩的特征。
宋代“汴京富麗天下無”。宋瓷沉靜素雅、規(guī)整大氣,官窯、鈞窯、汝窯、定窯、哥窯是北宋五大名窯。館內(nèi)陳列著一件件精美的宋代瓷器,雖經(jīng)千年風雨,釉色依然瑩潤如新,美懾魂魄。
“這件玫瑰紫窯變鈞瓷碗,是我館館藏宋代精品瓷器之一。”開封市博物館保管部主任趙龍說,“‘鈞瓷掛紅,價值連城’,宋代鈞瓷窯變以紫色、紅色最為難得。這碗出土于禹州扒村鈞窯遺址,胎質純厚緊密,外壁為玫瑰紫色,碗口處有一大片玫瑰紫斑,玫瑰紫與天青色錯綜掩映,互相襯托,仿佛天邊的晚霞熠熠生輝。”
憶東京繁華
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定都開封,名為東京。北宋時期的開封經(jīng)濟文化發(fā)達,社會生活繁榮,人口超過百萬,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
在開封市博物館,北宋168年的建都歷史成為展覽重點。“宋代科技展”展示了宋代天文、軍事、航海、醫(yī)藥、冶煉等方面對世界科學技術的巨大貢獻。“《清明上河圖》專題展”,展示了各個時期、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圖》及相關文物、史料。博物館的幾件鎮(zhèn)館重器,也都與北宋有關。
北宋“開封府題名記碑”記載了從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二月到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年),共計146年間183名開封知府的姓名、官職、上任時間等,是這一時期內(nèi)有關開封府歷代行政官員最完整的資料。此碑高214厘米,寬96厘米,厚24厘米,四周以蔓草和纏枝牡丹鑲邊。碑額篆刻“開封府題名記”六字,碑文為楷書,共21行,每行字數(shù)不等。碑的中部有一處凹痕,凹痕處被磨去的名字是包拯。包拯于嘉佑二年(1057年)以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雖然在開封府任職僅一年零三個月,但他革除弊政,執(zhí)法如山,受到百姓愛戴,人稱“包青天”。后人在觀看此碑時,不由得要去摸一摸包拯的名字,對他的事跡評說一番,久而久之,指痕越摸越深,時至今日,包拯的名字幾乎看不清,只留下半指深的指痕。
除包拯外,題名記中還記載了許多名垂青史的人物,如歐陽修、范仲淹、寇準、蔡襄等。此碑原立于宋開封府衙署之中,明朝末年黃河水淹開封,清初遷開封府署于今開封縣街,在府署前建包孝肅公祠,把碑移至祠內(nèi)。民國初,廢府存縣,石碑仍存祠內(nèi)。1971年,它被運回開封市博物館收藏。
北宋“大晟夷則”銅編鐘原為徽宗朝所行“大晟”新樂中的編鐘。這件大晟鐘通高27.5厘米,寬18厘米,鐘的正面刻有“夷則”二字,“夷則”是古代音律之一。宋徽宗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在今河南商丘出土了6件編鐘,因鐘出土于春秋時期的宋地,徽宗認為是祥瑞之兆,遂設立“大晟府”,重制新樂,命工匠鑄造“大晟鐘”。每套鐘基準音高都是黃鐘宮,作為標準音律定音,真正實現(xiàn)了“音同高”,這樣就能保證一首樂曲在另一個地方演奏也不會走音。大晟新樂于政和三年(1113年)始成,宣和七年(1125年),隨著金兵南下,這批樂器在北宋宮廷里的使用也就結束了。大晟鐘目前傳世極少,河南僅開封市博物館存有一件,非常珍貴。
“我們館里還有一件不得不說的重器,叫水運儀象臺。”開封市博物館館長曾廣慶介紹道。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至元祐七年(1092年),蘇頌和韓公廉在東京(今開封)合作設計出水運儀象臺。它是一座上狹下寬的四方臺形木結構建筑,高約12米,寬7米,上下分三層。上層為渾儀,中層渾象,下層為報時裝置,集天體觀測、天象演示和報時功能于一體。水運儀象臺是11世紀末一部杰出的天文儀器,李約瑟認為它是歐洲天文鐘的直接祖先。
可惜的是,公元1127年金兵攻入汴京之后,將它拆解運至燕京(今北京)重新構建,但是不能運轉。公元1214年,金都南遷,這座存在了120多年的精美之作最終毀于戰(zhàn)火。所幸蘇頌編撰了《新儀象法要》一書,記述了水運儀象臺的工作原理、詳細尺寸與構造。日本、英國及中國臺灣都曾依照此書,對宋代水運儀象臺進行一比一的仿制,但都很難完全靠水運行。經(jīng)過多年研究,開封市博物館仿制出了一比一、完全靠水運行的水運儀象臺,再現(xiàn)了昔日世界上最先進、技術綜合程度最高的大型機械裝置。
寄美好愿景
步入古色古香的開封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展廳,一系列喜慶艷麗的年畫就映入眼簾。厚重的顏色、夸張的對比、精美的印制,處處給人以美的享受。這些年畫出自一位90多歲老人之手,他就是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郭太運大師。老人滿頭銀發(fā),身姿矯健,笑聲爽朗,許多來館參觀的觀眾在驚嘆其精湛技藝的同時,都喜歡與他合影留念。“你干了一輩子,你就是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的‘門神’,我是你的粉絲。”一位業(yè)內(nèi)專家對老人說。
版畫萌芽于漢代,在漢代臘月除夕,民間已有在門上畫虎或者是神荼、郁壘來驅邪避兇的習俗。到了唐代,鐘馗逐漸取代神荼郁壘成為新的門神形象。宋代商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發(fā)達以及雕版印刷的完善和應用,為年畫的形成和發(fā)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明清時期是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發(fā)展的鼎盛時期,當時僅在朱仙鎮(zhèn)一地的年畫作坊就多達300余家。
著名文學家魯迅先生曾多次稱贊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樸實,不染脂粉,人物沒有媚態(tài),色彩濃重,很有鄉(xiāng)土味,具有中原木刻年畫的獨有特色”,十分精準地總結了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的精髓。
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用色十分講究,歷史上以礦物、植物作為原料,運用炒、熬、濾等多道工藝,精心炮制,使年畫絢麗多彩。普通年畫以黑、黃、紅、丹、綠、青(紫)六色,由淺逐深,依次套印而成,有些畫樣還需加托水紅。高檔年畫與神像畫,人物之眼眸、胡須、服飾需加套水墨、金粉,套色可多達9遍。吉祥納福類、戲曲故事類、神像人物類、門神類等等,年畫的題材和內(nèi)容豐富多彩,就像一本民俗百科,寄托著人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與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