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之一,是一種表意體系的文字。同其他民族的文字(如英、俄、阿拉伯、法文)相比,漢字的根本特點,就在于每一個字都是形、音、義三者的統一體。
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之一,是一種表意體系的文字。同其他民族的文字如英文相比,漢字就在于每一個字是形、音、義三者的統一體。
每一個漢字都有其固定的書寫形式,這就是“形”;
每一個漢字都有其固定的讀音,這就是“音”;
每一個漢字都表示一個同它的字形結構緊密相聯的特定的含義,這就是“義”。
例如,“牟”字,現代讀音為móu,在造字之初,其含意為“牛鳴也”。“牟”的字形與“牛鳴”之義緊密相聯:下部的“牛”,表示動作的主體是牛;上部的“厶”則“象其聲氣從口出”。“牟”字的字形實際上就像一頭牛在鳴叫的樣子,其讀音móu也與“牛鳴”之聲相近。
再如,“黑”字,現代讀音為hēi,其造字之義為“火所熏之色也”。“黑”的字形與“火所熏之色”的意義緊密相聯:在“黑”的篆體字形中,上部是古文“囪”字,中、下部合成一個“炎”字;以“炎上出囪”的形體表示“火所熏之色”,真是確切至極。清人王筠在《說文釋例》中指出:“今人亦呼灶突為煙囪,……是煙所由出,故‘黑’字從之。”
又如,“穎”字,其含義為“禾末也”,即禾穗上的芒刺,清代最杰出的文字學家段玉裁在注解中國古代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時指出:“近于穗及貫于穗者”都叫“穎”。“穎”這個字的結構,是“從禾,頃聲”,即由“禾”和“頃”兩個部分組成;“從禾”,表示“穎”的含義與“禾”有關;“頃聲”,表示“穎”古代的讀音與“頃”相同或相近。“穎”字的形、音、義三個方面,就是這樣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