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養豬的理念是通過不斷地提高生產效率和生產水平來提高養殖生產產能。然而現實中人們更多的是通過加大養殖規模和加強集約化程度的方式來實現產能的提高,同時卻忽視了養豬過程中的精細化管理和科學的營養管理。筆者通過多年的養豬觀察和總結,綜合種豬繁育體系和生長育肥體系將養豬生產環節做以下劃分,并結合實際生產對養豬生產中四個關鍵時期進行了簡單的分析。
在整個養豬生產環節中,綜合種豬體系和生長育肥體系來看,我們認為具有4個非常關鍵的時期:懷孕前期(配種-4周)、懷孕后期(13-15周)、圍產期(產前1周-產后1周)、教槽期。
1.懷孕前期(0-4周)
第一個關鍵時期是“懷孕前期”(配種后四周),懷孕前期是母豬繁殖周期內較為脆弱的一個階段,此時期涉及到母豬體內受精卵的形成、激素水平的調節、受精卵的著床等生理過程,母豬機體十分敏感,飼養管理應達到“限飼防應激保胎兒”的目的,要求減少胚胎死亡,防止流產,保證胎兒健康生長發育,保證母豬乳房正常發育和適當增重。母豬發情排卵,受精卵一般都有15~20個,從受精卵著床到胎盤形成階段,因為胎兒在此期間的營養是依賴子宮乳,沒有任何類似胎盤屏障的保護機制,母豬體內血液的細小變化都會直接影響子宮乳成分的變化。引起子宮乳變化的任何應激都會導致著床失敗。另外,母豬的子宮角空間是有限的,平均每個胎兒需要占據20cm長的子宮角空間,這樣,胎兒著床過程也是競爭生存空間的過程。因此,在懷孕前4周,由于著床失敗和胚胎競爭子宮角生長空間失敗,使得受精卵內損失40%。因此,要提高胚胎的存活率,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環節。影響胚胎存活率的因素主要包括:營養(重點是避免過量飼喂,適當限制飼喂量每天1.8-2.2公斤、激素(孕激素和雌激素)、各類應激。因此,在懷孕早期,要提高胚胎存活率必須在營養上重視,在管理上減少一切可能的應激。
2.懷孕后期(13周至產前一周)
第二個關鍵時期是“懷孕后期”(配種后13周至產前一周),懷孕后期應保證胎兒的迅速生長、乳腺組織的正常發育以保證泌乳期有充足的泌乳量。懷孕后期母豬體重增加,但是與子宮內容物增重相比,體組織的增重并不大。妊娠期胎兒的生長規律是前期慢、后期快、最后更快,尤其在最后兩周,主要是胎兒和子宮內容物的增長,胎兒體重的2/3是在最后1/4期形成的,子宮內容物總重的3/5是發生在妊娠后期1/3的時間里。懷孕后期是分娩的最后準備階段,其生理特點是: 1)完成維持妊娠到分娩的激素變化;2)乳腺細胞的增生和乳腺的發育;3)在目前的特殊環境下(感染壓的存在),免疫刺激及抗體合成增加。因此,這是胎兒組織細胞迅速增生、子宮內容物快速增重,乳腺發育的關鍵時期。此階段決定了仔豬的初生窩重!需要攻胎!該時期的營養供給直接影響到仔豬的出生重,所以需要更換懷孕母豬料為哺乳母豬料,并增加飼喂量至每天2.5-3.5公斤。
3. 圍產期(產前一周至產后一周)
第三個關鍵時期是“圍產期”(產前一周至產后一周),圍產期母豬的生理情況發生著兩次較大的變化,由開始的懷孕狀態轉變的分娩狀態,經過分娩之后,立刻又進入哺乳狀態。產前一周是調節母豬進入分娩狀態的準備時期,也是凈化母豬體內環境的最佳時期,該時期應該做好母豬的產前保健工作,減少母體體內有害菌群和提高母豬抵抗力。產后一周是母豬產后機體恢復、采食恢復和仔豬進食初乳的時期。母豬產后自身的恢復對母豬后期哺乳和下一胎次生產都至關重要,母豬自身恢復主要通過自行恢復和輔助恢復兩種方式,自行恢復得益于產前保健和分娩過程的安全順暢,通常母豬都能自行恢復,只不過隨著生產集約化程度和高產目標的不斷提高,迫使母豬分娩期所受到的損傷會更為嚴重,所以現代養殖非常注重產后輔助消炎和治療等工作。
4. 教槽期(2-6周齡)
第四個關鍵時期是“教槽期”(2-6周齡),教槽期是乳豬從采食母乳向采食植物性固體飼料轉變的特別時期,也是一個過渡準備期。教槽料有利于減少仔豬斷奶應激,同時固體飼料有利于仔豬咀嚼消化反應的建立和仔豬腸胃消化吸收機能的建立,特別是仔豬消化系統中酶系統的逐步建立和恢復。教槽的方式可分為自行采食和強制教槽兩種,乳豬自行采食是一個長期而堅持的過程,通過少食多餐的方式,并且嚴格控制料槽中飼料的質量,避免不良影響。強制教槽可以通過將新鮮飼料調成稀糊狀,涂抹在母豬的乳頭上讓仔豬嘗試飼料的味道也可以直接將少量的稀糊狀飼料用手指或者工具直接涂抹在乳豬的嘴中,讓仔豬嘗試新食物的味道。
根據我們提出的豬飼養階段劃分方法,養豬生產環節中幾個關鍵的精細化管理和營養強化顯得至關重要。豬飼養階段的劃分能夠有效地指導養殖戶把握生產工藝,提前做好特別時期的準備工作,同時關鍵時期的設置能夠提醒養殖戶給予更多的關注和采取及時有效的調控措施。隨著養殖現代化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養殖方法和方式都將應運而生,不過萬變不離其宗,養豬生產的關鍵就是精細化管理和科學的營養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