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臺灣模式:最簡單的方法是象臺灣一樣,好的土地少分一些,差的土地多分一些。即可大大減輕國家負擔,又可讓農戶容易接受。臺灣農民分地時,大概是每戶一公頃左右,當然水田可能少一點,只有0.5甲,旱地可能會多點,但最多不會超過3甲,如果是荒地荒山,可以分得6甲。
4)合作體模式:鼓勵多個農戶(如一個村莊中的親戚、朋友、鄰居等)組合成為一個合作體進行分地,這樣可以使分得的土地更寬,減少分得差地的風險,更便于機械化操作,進行規模化種養,也增加了農民的投資能力。
5)農莊模式:允許農戶不要水田只要山地發展種植園,或者不要山地只要水田搞水產養殖,不過面積是有區別的。例如:只要水田的分地5畝,只要山地的可以分地15畝,國家只提供參考數據,具體的比例可由農民根據實際情況自行確定。
6)三分田模式:每個村先將旱澇保收最好的田地按每人三分田成片分到每家農戶,作為基本口糧田,其余的田、地、山再統一進行連片分配。這適用于田地質量相差很懸殊的村莊。
連片分地還可以采取下列配套措施:
1)連片分地之前最好把路修好,當然農村的路要求不會很高,泥沙路也可以,絕大多數的路可由農民自己把老路加寬整平就可以了,很難修的路可由國家免息貸款或國家出一部分錢農民自己出一部分錢進行修建。
2)為了方便城市資本和技術下鄉,增強連片分地的宣傳力度,增強改良土地的能力,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步伐,我提議:凡是老家在農村的所有非農戶口人員,也可以在老家農村分得一份土地。
3)這里的土地既包括所有的耕地園地還可以包括農村自留地和荒山以及宅基地。
4)對于個別農戶愿意把房屋搬到連片分地后的田地附近,一心一意進行農業生產,國家應提供資金扶持。
5)對于已經作長遠投資的農戶,國家可以補足農戶的最低損失后再進行連片分地;對于已經作長期租包的土地,2009年12月1日前簽訂正式合同的,由當事人決定是否重新分地或多退少補。
6)國家根據財力,每年對每村的一個小組進行全方位的農田基本建設和種養技術支持。全國分十年完成農村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