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來自:
第三節 分裂的類型
王夫之曾論及王朝衰亡的兩種形式:一種是土崩,一種是瓦解。他說:“土崩、瓦解,其亡也均,而勢以異。瓦解者,無以施其補葺,而坐視其盡;土崩者,或欲支之而不能也。秦非土崩也,一夫呼而天下蜂起,不數年而社稷夷、宗枝斬,亡不以漸,蓋瓦解也。棟本不固,榱本不安,東西南北分裂以墜,俄頃分潰而更無余瓦,天下視其亡而無有為之救者;蓋當其瓦合之時,已無有相浹而相維之勢矣。隋、元亦猶是也。周之日削,而三川之地始入于秦;漢之屢危,而后受篡于魏;唐之京師三陷,天子四出,而后見奪于梁;宋之一汴、二杭、三閩、四廣,而后終沉于海。此則土崩也?;蛑q起于遐方,或孤臣猶守其邱隴,城陷而野有可避之寧宇,社移而下有逃祿之遺忠;蓋所以立固結之基者雖極深厚,而嚙蝕亦歷日月而深,無可如何也。土崩者,必數百年而繼以瓦解,瓦解已盡而天下始寧。” [ 注:《讀通鑒論》卷三 武帝之八 ]
王夫之描述了兩種王朝衰亡形式所表現出的特征。大體說來,瓦解意味著全面的混亂和無序,持續的時間通常比較短,重建新的統治秩序通常也比較快;土崩則意味著在整體的秩序崩潰之后尚有局部的秩序保存,其衰亡往往要持續一個較長的時間過程,新的統治秩序和新的統一局面的重建也往往要經歷一個較長的時間過程。秦、新、隋和元的滅亡便屬于瓦解,東漢、西晉、唐和宋的衰亡則屬于土崩。
至于為什么會出現這兩種不同的形式,原因當然是復雜的。下面,我試著從社會權力結構的角度提供一種解釋。
一般說來,那種**程度比較高的朝代在統治秩序解體之后,容易出現瓦解的局面。這種朝代高度**的統治往往制造了一個權力結構單一的社會,在最高統治層與最下層民眾之間,缺少與皇權分享權力的中間勢力。其暴虐的統治遂在最高統治層與最下層民眾之間造成了最直接的矛盾。徐樂在上漢武帝書中說:“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亂而政不修。” [ 注:《資治通鑒)卷十八 漢紀十 ] 說的實際上就是這種最高層與最下層之間最直接的矛盾。因為缺少與皇權分享利益的社會階層,也就缺少可以緩沖和分散矛盾的中間力量,一旦它的統治因某種原因而削弱,稍有導火線,即可導致矛盾的普遍爆發,結果其皇權遭到的是普遍的反對。所以,它在整體的秩序解體之后,連局部的秩序也沒法維持,因而出現王夫之稱之為瓦解的那種普遍的動蕩和混亂?! ∏?、新、隋和元在這方面比較典型。這些朝代大多統治暴虐,高度**,橫征暴斂,輕用民力。這樣的王朝在皇權削弱后,逐鹿的群雄往往大大小小數以十計。但在經歷了時間并不長的一段動蕩和混亂后,大多灰飛煙滅,天下重歸一統。
而那種**程度不高、或是其**因某種原因受到削弱的王朝,在其統治秩序解體之后,容易出現土崩的局面。這種朝代的統治秩序中存在與皇權分享權力的中間勢力,這種中間勢力既是削弱皇權的力量,也是維系皇權的力量。在皇權受到挑戰時,這種中間勢力可以起到緩沖和分散矛盾的作用。這樣的朝代,即令整體的秩序解體了,但那些中間勢力尚可維持或建立局部的秩序。這種勢力作為政治上的離心力,若與地理上的離心力結合起來,往往導致分裂割據的局面。
東漢、西晉和唐的衰亡就屬于這種情況。東漢的皇權本已受到宦官和外戚的削弱,在經歷黃巾大起義的沖擊之后,權移州牧、刺史。后來割據四方的軍閥大多便是這些州牧、刺史。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最終演變成了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
西晉懲曹魏之亡而重用宗室,重行分封制。“八王之亂”中,導致西晉衰亂的是這些宗室藩王,“永嘉之亂”中,負責維持地方秩序的也是這些藩王,重建司馬氏社稷、保有江南半壁江山的司馬睿也是藩王出身。在西晉的統一“土崩”之后,出現的是東晉南朝與十六國北朝長期對峙的局面。
唐經“安史之亂”后,權移藩鎮,漸漸演成藩鎮割據的局面。導致唐室衰弱的是這些藩鎮,最終取唐而代之的是藩鎮;但在唐最終滅亡之前,負責維持地方秩序、使唐的統治在“安史之亂”后衰而不亡又得以維系了百余年的也是這些藩鎮。唐亡之后,五代十國的建立者們實際上也是這種勢力的演變。
作為王朝衰亡的兩種形式,瓦解是全面的混亂和無序,無跡可尋;而土崩尚存局部的秩序,有跡可尋。
/政治上的離心力與地理上的離心力通常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政治上的離心力與地理上的離心力結合在一起,遂使土崩型的局面易于趨向分裂的局面。從地理的角度考察,分裂的局面又表現出以下幾種類型:有南北對峙或東西對抗(二分型)、有三足鼎立(三分型)、有四分五裂(四分型乃至更廣泛的分裂)。
一 南北對峙
歷史上的南北對峙與中國地理上的南北分界有密切的關系?;春又燎貛X一線為中國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線。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為南、北方的主要區域。南、北方內部各區域之間的聯系比較緊密;南北之間跨度很大,南北氣候、環境、生產方式、社會文化乃至生活習性等方面的差異也較大。這是南北對峙的地理基礎。
南北對峙多為北方少數民族政權與南方漢人政權之間的對峙。中國歷史上的南北對峙,除了孫吳與曹魏(西晉)之間一度出現的短暫對峙為漢人政權之間的對峙外,其它的南北對峙均為北方少數民族政權與南方漢人政權之間的對峙。西晉衰亡后的十六國北朝與東晉南朝之間的對峙和北宋衰亡后的金、蒙古(元)與南宋之間的對峙時,北方政權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
北方少數民族以游牧騎射為業,男子都是天生的戰士,長于騎兵野戰,這使他們在軍事上占有一定的優勢。這些少數民族在進入中原之后,多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中原先進的文化,從而提高其社會組織上的效能;但他們久居北方,性習溫涼,而不耐暑熱,故其對南方的作戰宜于秋冬時節。
南方漢人以農耕為業,社會文明程度較高,社會的高度組織化、對水利的利用是其社會的主要特點;其治軍以秩序和紀律見長,經過嚴格訓練;其作戰講究部伍陣法,長于水戰和守城戰,多能利用江河水道進行人力物力的運輸,故其對北方的作戰宜于春夏時節。
南北雙方可謂各有所長,各有千秋。南北之間、黃淮一帶地形和氣候上的特點,又使得南北雙方在天時和地利上各自利弊半參。這一帶既有曠闊的平原,又有縱橫分布的江河水道,寒暑季節變化明顯。利于南方者不利于北方,利于北方者不利于南方。雙方都有機會發揮自己的長處,利用對方的短處。這種天時和地利上的特點,也使得南北雙方在黃淮一帶易于陷入一種拉鋸式的角逐之中。
南北軍事對抗一般以黃淮平原為髡匠。
淮河以南,有較長的雨季,江河水道縱橫,形成密集的江河水網,足以緩沖北方鐵騎的沖擊力。南方可以利用這些江河水道,構筑軍事據點,扼守一些主要的通道,發揮自己水戰和守城戰的特長;另外,南方雨季濕熱,北方人、畜皆不適應,也削弱了北方鐵騎的沖力。這樣,北方勢力若越過淮河繼續向南深入,便會面臨氣候和環境上的巨大困難。但是在淮河以北,情況就不一樣了?;春右员钡暮恿?,雨季相對較短,氣候干燥,河流水流量有限,冬季又有封凍現象,容易渡涉,不足以阻擋北方的鐵騎。南方勢力若是越過淮河向北深入,則會面臨補給線過長的困難。這樣,作為中國地理上南北分界線的淮河不期而然間也成了南北對抗的一個分界線。
北方游牧民族每每趁中原政權的衰弱,憑借軍事上的優勢,透入中原,控制北方地區;而南方漢人政權在失去對北方的控制之后,多能憑借中原先進的社會文化整合南方社會,并發揮南方漢人社會的特長,保有江南半壁江山,從而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
二 東西之爭
二分型的大型對抗除了南北對峙外,還有東西之爭。東西之爭在戰國、秦漢時期比較典型。秦的兼并及統一戰爭、楚漢戰爭、西漢時東方諸侯對西漢中央政權的挑戰、東漢末關東州郡討董卓之戰,都是一種東西之爭的態勢。不過,東西之爭作為一種二分型的分裂,通常只是一種臨時狀態,既不持久,也不穩定。
東西之爭一般在中國地勢第二級階梯與第三級階梯之間進行,而以中國地勢第二級階梯的東部邊緣地帶為對抗前沿:北起幽燕,循太行山南下,經嵩山山脈、方城山,接桐柏山、大洪山而轉向鄂西山脈一線,為東西之間對抗的前沿。這一列南北向的山脈分隔中國的東、西部地區。
在這一線山脈上有一些山地隘口,為東、西方之間的交通孔道。在燕山山脈有居庸關,沿太行山一線,自北向南,依次有飛狐口、紫荊關、倒馬關、井陘關、滏口、天井關等關隘,在嵩山山脈周圍又有成皋、太谷、轘轅、廣成、魯陽等關隘,扼守東、西方往來通道;在洛陽附近還有孟津,為黃河重要渡口。因此,上述一線為雙方爭奪的急所,尤以成皋一帶為爭奪的關鍵。成皋處在東西對抗線的中軸線上。
從中國地勢的大體形勢上來說,這種對抗卻是西方居地勢之利,而東方則處相對劣勢。西方地勢較高,面對東方,居高臨下,若是能控制成皋一線,即已取得一種非常有利的攻勢態勢;而東方控制成皋一線,至多只是取得一種比較好的守勢態勢,失成皋一線則全失地利之險,故歷史上的東西之爭以西方勝利者居多而東方勝利者居少。
三 三足鼎立
三足鼎立,一般人自然都會想到魏、蜀、吳三國鼎立。實際上,這只是三足鼎立的一種類型,但不是最典型的一種類型。
魏、蜀、吳三足鼎立是整個北方與四川、東南這三地之間的鼎立。魏、蜀、吳雖曰三足鼎立,但實際上是南方的蜀、吳二國結成聯盟,合力對抗北方的曹魏;若真是這三地構成單純的三足鼎立,那么,這種鼎立是不均衡的,北方在實力和地利上都占有明顯的優勢。魏晉南北朝時期,(統一北方時的)后趙、成漢與東晉三者之間的鼎立也是這種類型,也是整個北方與四川、東南三地之間的鼎立。
在中國地理格局中,最典型的三足鼎立應是關中、河北與江南這三者之間的鼎立,也是最經常出現的三足鼎立。
若以秦嶺至淮河一線劃分南北,那么,北方在地利和實力上占有優勢。南方的政權只有在北方分裂的情況下才能長期保存。北方的分裂和對峙要能穩定并持續長久,則北方的分裂和對峙又必須是勢均力敵的。北方經常出現的分裂和對峙是關中與河北之間的對峙。這種對峙大體上是勢均力敵的。關中地利上較優,而河北實力稍勝。綜合起來看,關中、河北與江南這三者之間基本上構成一種大體的均衡。
關中、河北與江南這三者之間的鼎立也是歷史上出現得最多的三足鼎立。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過六次三足鼎立,除去上面說到的那兩次是北方、四川與東南三者之間的鼎立外,其它四次都是關中、河北與江南之間的鼎立。他們是:前秦、前燕與東晉,后秦、后燕與東晉,東、西魏與梁,北周、北齊與陳。
四 四分五裂
天下四分是三足鼎立的延伸。在關中、河北與江南三地鼎足而立的基礎上,若是四川出現了單獨的割據政權,便成了天下四分。這也正是中國地理上棋盤型格局中的四角之間的分峙:關中、河北、東南和四川。
如十六國東晉初期,前趙據關中,后趙據河北,東晉據東南,成漢據四川。又如南北朝時期,北朝因爾朱氏之亂而分裂成東、西魏,南朝也因蕭繹、蕭紀內訌而分裂,遂出現西魏據關中、東魏據河北、蕭繹據東南、蕭紀據四川的局面。
不過,這種天下四分的局面一般并不穩定,維持時間也不長。十六國時期的四分很快就因后趙兼并前趙、東晉消滅成漢而演變成南北對峙,南北朝時期的四分也因西魏趁利南進兼并蕭紀而演變成三足鼎立。
在三足鼎立或天下四分的基礎上,若是周邊外圍地區也建立起了其它割據政權,那就變成了五分乃至更廣泛的分裂。通常隴西地區、河西走廊和遼西地區容易脫離中原而建立起割據政權,如后趙、成漢與東晉三足鼎立時,河西存在前涼政權,遼東的鮮卑慕容部就脫離東晉建立起了前燕政權。
戰國時,七雄并列,這也是一種比較廣泛的分裂。戰國七雄從春秋時期眾多的諸侯國中脫穎而出,并立時間也較長久,這是有其地理上的基礎的。戰國七雄中,秦據關中“百二之地”,齊據山東“十二之地”,楚據方城、漢水,并有著遼闊的疆域,燕據河北北部,南阻易水。四雄分峙東、西、南、北四方,背靠邊角,有著穩固的后方,利則進取,不利則退守;韓、趙、魏三晉諸侯國處于中央,分隔四雄,他們的強大來自他們之間的團結,合則強,分則弱。等到秦的勢力已經非常強大,東方六國感到其威脅,這才出現合縱。不過,這已經是一種東西對抗的態勢了。
http://history.cqzg.cn/viewnews-849-page-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