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種,每年的秋冬季節,河套小麥都會迎來紛繁訂單,而今年,著名的“河套雪花粉”生產線卻因為斷了糧源被迫停產,河套地區各大糧庫也幾乎無麥可存。河套小麥怎么了?中國之聲帶來特別報道《河套小麥調查(上篇):優質良種的減產困局》。
作為內蒙古最大面粉加工企業——恒豐集團的副總,張麗峰主管原料采購,平常忙個不停,此時卻非要帶著記者跑遍整個廠區大大小小的倉庫。
張麗峰:這個放7600噸,現在全都空著,空空如也,什么也沒有。
在因為原料短缺停產近一個月之后,恒豐三條生產線中的一條終于重新運轉,每天用來生產的原料卻只有原來的四分之一,而且全是陳糧。
張麗峰:原來需要原料最少每天一百萬斤左右,而現在,每天最多三十萬斤左右,而且是糧庫去年的陳糧,今天有明天沒有。
恒豐集團所在的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是河套平原上重要的糧食生產地,“河套小麥”甚至比巴彥淖爾更出名。當地最大的雪花粉生產廠商找不到糧源,糧庫又怎樣呢?記者致電巴彥淖爾市20多家糧油倉儲企業,其中最大的臨河區稷豐糧油有限責任公司16個糧庫已經全部沒有小麥存量。
同為當地人眼中的糧食高產地,鄰縣五原唯一的糧油公司——城關糧油公司總經理尚海玉說,今年收上來的小麥不到往年的四分之一。
尚海玉:唉,現在純粹沒有,不種了。夏糧一共收了150多萬公斤還是從另一個旗縣收來,五原縣內純粹沒有收上來,明年估計更少。
和糧油公司比起來,國有儲備糧庫的經營壓力往往小得多,而臨河國家糧食儲備庫主任趙建軍的煩惱在于,國有儲備糧每五年內應該實現輪換,現在看來,很可能會無糧可換。
趙建軍:到時候要輪換,要把舊的輪出去,靠新的收進來。你收不進來怎么輪換?收不進來國家就沒有儲備糧。
在“塞外糧倉”巴彥淖爾,從河套小麥到優質的雪花粉,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曾經給巴彥淖爾人創造大量財富,小麥為什么會突然少到讓加工大廠難以為繼?流通領域“麥荒”的癥結到底在哪兒?夏收結束三個月之后,巴彥淖爾市統計局終于給出了糧食種植的官方權威數字,今年全市小麥種植面積為196萬畝,比上年的252萬畝下降了約五分之一。看來,拋開“流通性”不足這個難以量化的原因,糧食生產企業的河套小麥“糧荒”脫不開種植面積減少的原因。
然而,這個數字卻遭到了不少質疑。恒豐集團總經理魏建功說,憑著自己多年的經驗和對糧食來源的了解,這個數字至少要打對折。
魏建功:實際也沒有那么多,如果真的有那么多的話,小麥也不是不夠用。
集團的副總張麗峰更是把這個數字具體為八十萬畝。
張麗峰:根據往年收購的對比量來看,最多最多八十萬畝。
而根據巴彥淖爾市農牧業局的資料,在河套小麥產區,依靠黃河水灌溉面積也就是所謂“河灌區”超過了90%,在巴彥淖爾市河灌總局提供的“歷年作物種植結構變化一覽表”中,小麥在第一欄,2010年的種植面積只有126.6萬畝。這樣算來,憑借計量澆水來精確統計作物面積的水利部門數字,比統計局的全市小麥種植面積,至少少了60萬畝。
巴彥淖爾市統計局局長許多文坦言,盡管小麥種植面積受到質疑,但他堅信統計過程的無誤。
許多文:耕種面積是下級普查,基層統計人員根據鄉社蹲點干部,一個鄉一個鄉把土地面積登記出來,每一戶是多少,由村報到鄉,鄉再上報。這個數字我感覺是比較準的。
按照統計局的種糧面積,乘以每畝700萬斤的單位產量,巴彥淖爾市今年的夏收成果是近14億斤小麥,和這份產量放在一起,看來極不相稱的流通領域“麥荒”仍然是不爭的事實。
和種糧面積的爭議比起來,河套小麥種植面積大幅減少 倒是不同數字的共識。優質小麥為何種植面積大幅減少?按照當地人的指引,記者在幾乎連年豐產的臨河區農村走訪,“不掙錢”成為被訪的幾十位村民給出的共同答案。
農民:產五六百斤的話收益就是五六百,而如果種葵花,投資又小收益又大,辣椒什么的也是。種一畝葵花比種三畝小麥強,種一畝蜜瓜頂得上種四畝小麥。
在臨河區干召廟鎮永華村,村書記吳滿棟說,不種小麥早就成為農民無奈的選擇,即便種了的,也大多是為了自己的口糧。有村民說,種一年小麥,全家人吃4、5年,這就夠了。
加工企業無糧可用,農民手中余糧有限,傳統的“河套糧倉”怎么會沒了“當家”小麥的位置?種優質小麥為何“不掙錢”?明天《新聞縱橫》將播出《河套小麥調查(下):難以平衡的種麥賬單》。
?。▉碓矗褐袊鴱V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