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導(dǎo)讀
彭華 整理
《論語》一書并非嚴格的著作,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匯編,主要記述孔子及少數(shù)弟子的言論行事(格言與故事),比較生動、全面地記錄了孔子之學(xué)、行、思與其人格形象。其中,孔子與其弟子的教與學(xué)的問答占了很大的一部分,而這些最能反映孔子所作的哲學(xué)思考,比如其對于“仁”、“禮”、“樂”、“詩”及生死之種種看法。同時比較生動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因勢誘導(dǎo)的教育方法。孔子與時人的問答也占有較大的比例,主要是與執(zhí)政者及隱士階層的探討與爭執(zhí),比較能夠如實地反映當(dāng)時的社會政治情況與孔子的社會地位,同時也彰顯了孔子特立獨行、以天命為己任的高尚人格。再則,孔子之行止、居處也有較為細膩的記載,反映孔子生活細節(jié)中的獨特形象。
【地位】
《論語》是儒家最重要的經(jīng)典之一,后來被尊奉為儒家經(jīng)典,成為《四書》(包括《論語》、《孟子》、《大學(xué)》、《中庸》)中的一種,甚至被尊為儒家之《圣經(jīng)》。其實拋開這些神圣化了的東西之后,再看《論語》不失為一本平實的好書。
在漢代,學(xué)童經(jīng)過啟蒙識字教育之后,便讀《論語》和《孝經(jīng)》,《論語》是讀書人必讀之書。相反,“五經(jīng)”卻可讀可不讀。
南宋時朱熹將《論語》、《孟子》、《大學(xué)》、《中庸》合為“四書”,使之在儒家經(jīng)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論語》是古代士子的必讀之書,而“四書”是科舉取士的初級標(biāo)準(zhǔn)課本。
今本《論語》共計20篇,1.2萬字。
【書名】
《論語》的書名,最初見于《禮記·坊記》。漢朝人引用《論語》或單稱《論》,或單稱《語》,或者稱《傳》或《記》,甚至不是孔子所言也稱“孔子云”,“似乎可以看出,漢人把《論語》等同于《孟子》、《荀子》、《墨子》,作為諸子的一種”。
《論語》書名的含義,《漢書·藝文志》的解釋較為穩(wěn)妥,“《論語》者,孔子應(yīng)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dāng)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成書】
《論語》由孔子門生及再傳弟子集錄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主要資料。研究者認為,《論語》的編纂很可能主要是曾參的弟子所為;因為全書除孔子之外,所記言論行事以曾子最多,而且處處用尊稱。楊朝明則謂《論語》材料來自孔門眾多弟子,而由子思具體纂輯錄而成。但全書一些章節(jié)前后重復(fù)出現(xiàn),可證編纂者也不是一人。(此可與佛教之“結(jié)集”相對照。)
其編纂時間開始于春秋時期的末期,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的初期(公元前400年左右)(楊伯峻說)。
【版本】
據(jù)《漢書·藝文志》記載,《論語》有三種版本:“《論語》古二十一篇。出孔子壁中,兩《子張》。《齊》二十二篇。多《問王》、《知道》。《魯》二十篇,《傳》十九篇。”《漢書·藝文志》:“漢興,有齊、魯之說。傳《齊論》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貢禹、尚書令五鹿充宗、膠東庸生,唯王陽名家。傳《魯論語》者,常山都尉龔奮、長信少府夏侯勝、丞相韋賢、魯扶卿、前將軍蕭望之、安昌侯張禹,皆名家。張氏最后而行于世。”
《魯論》,20篇。“《魯》二十篇,《傳》十九篇”。這也就是現(xiàn)在所能讀到的本子。
《齊論》,22篇。多出《問王》(或說是《問玉》)和《知道》二篇。
《古論》,21篇。出孔子壁中,《子張》有2篇。
《魯論》和《齊論》都有師傳。西漢末年安昌侯張禹教授《論語》,以《魯論》為主,《齊論》輔之,稱《張侯論》。由于張禹地位尊貴,所以他的本子被“立于學(xué)官”,為當(dāng)時一般儒士所尊奉。東漢末年,鄭玄“校魯論本以齊古讀,正凡五十事”(《經(jīng)典釋文·敘錄》)。今本《論語》,就是在此基礎(chǔ)上形成的。
《論語》在漢代有三種本子:《魯論語》為魯人所傳,共二十篇,今《論語》的篇章即依此而定;《齊論語》為齊人所傳,比《魯論語》多《問王(玉)》、《知道》兩篇,共二十二篇;《古論語》相傳出于曲阜孔子住宅壁中,它把《堯曰》的“子張問于孔子”以下另分一篇,稱為《子張》,與《論語》原《子張》篇同名,故有《子張》兩篇,實為二十一篇。這三種本子除了篇數(shù)不同外,在章次、文字和解說上都有出入。西漢成帝之師張禹先學(xué)《魯論》,后學(xué)《齊論》,對齊、魯兩派擇善而從。張禹封安昌侯,所以他的本子稱為《張侯論》,盛行于漢代。漢末鄭玄也根據(jù)《魯論》篇章,參考《齊論》、《古論》,為之作注。三國時何晏匯集漢魏各家注解,作《論語集解》,現(xiàn)在流傳的就是何晏的注本。
【注本】
《論語》的注本非常之多,據(jù)日本學(xué)者林泰輔《論語年譜》的不完全統(tǒng)計,到近代為止關(guān)于《論語》的文獻竟達三千種之多。中文系統(tǒng)重要的注本有: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宋朱熹《論語集注》及清劉寶楠《論語正義》、康有為《論語注》、民國程樹德《論語集釋》、楊樹達《論語疏證》等,今注本有楊伯峻《論語譯注》、錢穆《論語新解》、李澤厚《論語今讀》、南懷瑾《論語別裁》等。
1. 王素:《唐寫本論語鄭氏注及其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鄭玄是當(dāng)時的經(jīng)學(xué)大師,他的《論語注》在《論語》研究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原書早已亡佚,后在敦煌、吐魯番和其他古墓中陸續(xù)出土了該書的手抄本殘卷,經(jīng)拼綴復(fù)原,已大致可窺其原貌。這是現(xiàn)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論語》注本,其價值自不待言。
2.[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入《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標(biāo)點本)。
何晏(190—249)是當(dāng)時的玄學(xué)大家,他的《論語集解》匯集了東漢以前對《論語》的研究成果,其中征引的文獻十之八九已不存。南朝梁皇侃集魏晉以來儒者之說為何晏《集解》作疏,成《論語集解義疏》十卷,是宋以前最流行的《論語》注疏本。到了宋代,邢昺(932—988)又為之疏,并皇疏而代之,成為“十三經(jīng)”的標(biāo)準(zhǔn)注疏本。
3.[宋]朱熹:《論語章句》,見《四書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長沙:岳麓書社,1987年。
這是宋代理學(xué)的代表性經(jīng)典,朱熹(1130—1200)通過對《論語》的注釋闡發(fā)了理學(xué)的基本思想;因注釋中引用他人的說法較多,故稱《集注》。朱注的篇幅雖不大,卻花費了朱熹幾乎大半生的精力心血,前后經(jīng)“四十余年理會”(《朱子語類》卷一九),甚至在他去世的前幾天還在修改,真如他自己所說“畢力鉆研,死而后已”(《文集》卷九五《答余正叔》)。趙順孫又為朱熹的集注作疏,成《論語纂疏》。
4.[清]劉寶楠:《論語正義》,《諸子集成》第一冊,上海書店出版社,1986年;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此書實由劉寶楠(1791—1855)、劉恭勉(1821—1880)父子共同完成。這是清代學(xué)者為儒家經(jīng)典所作新疏的代表作之一。該書大抵兼采漢、宋人的舊說,但征引廣博,折中去取大體得當(dāng)。據(jù)說劉寶楠為編著此書所作的資料長編有數(shù)十巨冊之多。
5.程樹德:《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近人程樹德匯集古今訓(xùn)釋解說《論語》的書籍兩百余種,編撰《論語集釋》四十卷,凡120萬言。搜討頗勤,可供參考。搜集資料相當(dāng)豐富。
6.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二版。
包括原文、注釋、譯文、余論四部分,是大陸最為流行的《論語》注本。
7.錢穆:《論語新解》,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2年。
大師的精心之作。以篇次為序,對原文注釋、解析、串講并白話試譯,不乏新見,在港臺及海外較流行。
8.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漢墓竹簡整理小組:《論語》,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這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論語》抄本,字數(shù)不足今本的一半,而文字差異多達700余處,分章上也有獨特之處。多數(shù)研究者認為,它與《魯論》較為接近。
91.金良年:《論語譯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
92.金良年:《論語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新一版。
簡明扼要,不乏主見,適合初學(xué)者,可作為入門讀物。
10.李澤厚:《論語今讀》,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4年。
李澤厚是位絕頂聰明的人物,思維睿智,文筆老練;他的作品能給人很多啟迪,但有時候不免有隔靴搔癢的感覺,《論語今讀》亦然。
思考:注重音韻、訓(xùn)詁、通假的漢學(xué)是否可以直達古人的心靈世界?與之相對,“宋學(xué)”是否有“野狐禪”的味道?(徐復(fù)觀批評傅斯年的《性命古訓(xùn)辯證》)
【傳授及影響】
《漢書·藝文志》:“漢興,有齊、魯之說。傳《齊論》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貢禹、尚書令五鹿充宗、膠東庸生,唯王陽名家。傳《魯論語》者,常山都尉龔奮、長信少府夏侯勝、丞相韋賢、魯扶卿、前將軍蕭望之、安昌侯張禹,皆名家。張氏最后而行于世。”
《論語》從西漢開始就已經(jīng)成為了讀書人必讀的著作,元朝以后,科舉考試都從“四書”中命題,使它在中國古代顯得極其重要。在現(xiàn)代,《論語》對于研究孔子以及當(dāng)時的政治、文化等更是一部重要的文獻資料。
《論語》記述了孔子的社會政治思想、哲學(xué)思想、倫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記載了他的生活習(xí)慣及一些細節(jié)。全書大體上都是孔子弟子及后學(xué)所記,是研究孔子學(xué)術(shù)思想的第一手資料。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