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詩說中國》是首部以古詩及注論形式總結和致敬中華民族眾多圣賢豪杰的著作,是為了能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用古詩概括、歌詠中華民族歷代圣賢的生平事跡及其精神風貌,融文史哲于一體,顯精氣神于一言,唯愿廣大青少年通過誦讀后烙印于心,得圣賢精神滋養、貫通中華文脈、鼓舞華夏兒女大步前行,慎終追遠以繼往開來,與古今賢哲一道,為推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此詩由國畫家杜海峰繪制《柳宗元反本修古》詩意圖。本文選自廖彬宇先生《詩說中國——中國精神之禮義三百圖》,由著名文化學者張紅星教授注解。全書365篇內容將陸續發布,每幅圖之命名均為相關成語。
癸巳歲過柳公祠懷柳宗元七律
不重賢強重鬼神,當時謬種已陣陣。
天人本是交相勝,功德猶關七尺身。
千古詩文千古在,一朝皇帝一朝臣。
求孤獨者得孤獨,濁世之中宜自珍。
黃德勁先生詩評:
彬宇先生懷柳宗元七律,說透了“文人”的操守與命運。古往今來,志向高潔的文人才華橫溢,燦若星辰,然而在政治的跌宕起伏中,有風骨者往往命運多舛,飽經磨難。但也因此留下了千古名聲,崇高風范,令后人追念敬仰。其間多少不易,又多少傳奇!“一朝皇帝一朝臣,濁世之中宜自珍。”歷史更替,風云變換,來來去去,多少王侯將相已成過往,而唯有道德文章永恒!柳宗元便是其中之一。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漢族,河東(現山西運城永濟一帶)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東”“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并稱為“韓柳”,與劉禹錫并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并稱“王孟韋柳”。
柳宗元一生有詩文作品600多篇,駢文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游記寫景狀物,多所寄托,有《河東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漁翁》等。
《舊唐書》: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后魏侍中濟陰公之系孫。曾伯祖奭,高祖朝宰相。父鎮,太常博士,終侍御史。
柳宗元祖籍河東郡,祖上世代為官。七世祖柳慶為北魏侍中,封濟陰公。柳宗元的堂高伯祖柳奭曾為宰相,曾祖父柳從裕、祖父柳察躬都做過縣令。其父柳鎮曾任侍御史等職。柳宗元的母親盧氏屬范陽盧氏,祖上亦世代為官。
實話實說,柳宗元的出身是并不低的,官宦、書香,有著優良的世代傳承,而其本人,即便放在現代,也是“斜杠少年”,“天之驕子”。“宗元少聰警絕眾,尤精西漢、詩、騷。下筆構思,與古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貝。當時流輩咸推之。登進士第,應舉宏辭,授校書郎、藍田尉。貞元十九年,為監察御史。”(《舊唐書》)“國家人文歷史”曾總結道:
從小,父母就會告訴他,他們是河東人(今山西運城永濟市),河東有三大姓,柳、薛、裴。
他們祖上,非常有名的一個是“坐懷不亂”的柳下惠,還有一個,是唐高宗李治第一位皇后王皇后的舅舅。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柳家最風光的時代就是王皇后的時代,那時他們家同時在尚書省任職的就達二十三人之多。可是隨著武則天的上位,王皇后一人敗落,全家遭殃。
武則天對王皇后的所有親戚朋友都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打擊迫害,從此,“炙手可熱勢絕倫”的柳家一蹶不振。
盡管柳宗元從來沒有回過老家,可是他對那個承載了他們家族輝煌時代的地方充滿了向往,他愿意大家稱呼他為“柳河東”。
柳宗元是個懂事聰明又早熟的孩子,
他從小就有兩個愿望:
一是讓柳家重新輝煌,二是讓柳家人丁興旺。
這兩個愿望對于柳宗元而言,實現起來似乎不那么困難。
才13歲他就替一個高級官員為朝廷寫過一封祝賀打勝仗的信;
21歲就在高難度的科舉考試中考上了進士;
25歲通過了高淘汰率的博學宏詞科的考試;之后從皇家圖書館校對管理員(集賢殿書院正字)到長安下轄的藍田做公安局局長(藍田縣尉);然后做到國家監察部的高級公務員助理(監察御史里行);一直到文化部兼教育部的高級公務員(禮部員外郎)。
柳宗元在仕途上一帆風順,此時才32歲。
這期間如果不是因為父親去世需要守喪三年,柳宗元不到30歲就能完成從普通讀書郎到中央官員的華麗轉身。
這時,他已經娶了當時文化名人楊憑的女兒,夫妻恩愛和諧,仕途節節高升,他人生的愿望很快就可以實現。(《世界以痛吻我,何必報之以歌:處處為人著想的柳宗元的一生》)
但其實,柳宗元出生以及出仕的時間,并算不得唐朝的鼎盛時期。相反,卻是大亂之后,謬種流傳,人心思變,明君難遇的尷尬階段。
當時謬種已陣陣
柳宗元所處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十分獨特的矛盾交織的時代:在衰敗的頹勢下存在著“中興”的希望,對抗分裂、腐朽勢力的還有持續不斷的革新、振作的努力。
“安、史”大動亂之后,唐王朝依靠其百余年積累的威勢,在逐漸地恢復元氣。在政治上,盡管出現了藩鎮割據并經常演化為局部戰爭,但仍維持了朝廷的統一。經濟也在逐漸地得到恢復并有所發展。當時社會上普遍存在著維護統一和安定、要求復興和改革的心態。唐王朝前期百余年的統治曾創造了經濟、文化上極盛的局面,當年盛世的輝煌、君臣經世治國的業績還清晰地留在人們的記憶里,這造成了一種強大的社會意識,它反映在現實生活的各個領域,形成了無形的力量。柳宗元也是在這種意識中被培養起來的。
對于柳宗元的成長來說,自身家庭的遭遇影響更為直接。像他那樣的普通官僚家庭,受到當時社會動蕩和政治形勢的波及和紛擾是更為嚴重的。在他出生前后,他的家庭一再被推到動亂的漩渦之中。這使他自幼即對社會災難和危機有著痛切的感受。
“安史之亂”爆發時,柳宗元的父親柳鎮剛剛明經及第。柳宗元一家身受戰亂之苦,度過了一段難民生活。有時柳鎮甚至需要外出告貸以供給薪米之需。有一次,他騎驢外出途中,經過一個山澗,被山洪裹挾,險此喪生。柳宗元的母親盧氏,為了供養親屬子女常常自己節食挨餓。柳宗元后來在文章中一再提起這一段經歷,可見它給這個家庭留下了多么沉痛的回憶。當時像柳宗元這樣的普通士大夫和一般民眾一樣身受戰禍之害,這是他們能夠體察民艱的重要現實條件。
柳宗元出生前三年(公元770年),著名大詩人杜甫在飽嘗了戰亂之苦后,無聲無息地逝世在從長沙沿湘江駛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在戰亂中,杜甫從陜西領著妻子兒女,翻過秦嶺山脈,徒步走到四川,以后又長期過著顛沛流離、饑寒交迫的生活。他寫的“三吏”、“三別”等詩篇,是人民蒙受苦難的忠實記錄。像柳鎮以及比他年長的杜甫,這些人總算在九死一生中活了下來,而更多的人是在戰亂中喪生。可是杜甫在漂泊十一年之后,未能返回故里,客死他鄉。這就是當時中國人民的命運的縮影。
唐朝廷是以和安、史叛將相妥協為代價而平定叛亂的。這就留下了藩鎮割據的禍根,成了后來左右朝廷命運的重大問題。柳宗元出生以后,局部性戰爭接連不斷,藩鎮與藩鎮之間,藩鎮與朝廷之間,經常打仗,全國狼煙四起,打打停停,停停打打,總是平息不下來。
德宗李適甫繼位的次年建中二年(780年),柳宗元9歲,另一次大規模的割據戰爭“建中之亂”爆發了。淮西地區的淮寧節度使李希烈起而反唐,自稱“楚帝”,攻開封,圍襄陽,威脅洛陽。這是“安史之亂”以后朝廷和割據勢力另一次大規模的較量。年屆76歲的大書法家顏真卿,作為朝廷使臣正在李希烈軍中,由于反對稱帝,就遭到李希烈殺害。
戰亂又是以朝廷向強藩妥協而告結束。這次戰火遍及關中、河南、河北和淮河流域的廣大地區,這些地區所遭受的破壞是慘重的。
柳宗元的父親柳鎮曾擔任名將郭子儀的掌書記,對軍旅情形有相當深入的了解。在“建中之亂”時,他正在鄂、岳、沔三州防御使、鄂州刺史李兼處做幕僚。可能是在涇原兵變之后,長安附近成了戰場,為了避亂,少年柳宗元被送到父親的任所夏口(今湖北武昌),這里是江、漢運路的樞紐,為歷來兵家必爭之地。
中唐時期朝廷的“外患”(除了藩鎮的跋扈外,還有真正的“外”患即回紇和吐蕃的內侵,此不具述)和“內憂”是相互關聯的。朝廷暗弱,政出多門,使它難以聚集起和藩鎮斗爭的足夠力量;強藩的跋扈又加劇了朝廷內部的矛盾。而這所有衰敗和腐朽的現象,無例外地都不利于像柳宗元那樣的庶族出身的普通士大夫。
“安史之亂”后,宦官參政、統軍逐漸制度化。這是關系朝廷命運的一大毒瘤。肅、代宗朝的李輔國、程元振都恃功驕橫,專權干政;魚朝恩更曾典禁軍,從此宦官掌握了兵權。但是在當時,對這些人,朝廷仍然有辦法處置他們。而越往后發展,宦官結成了更緊密強大的集團,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勢力;特別是當他們和某些藩鎮勾結起來的時候,就成了左右朝政的一大力量。這種勢力和柳宗元那樣的庶族官僚在觀念上和利益上必然是相對立的。柳宗元的許多文章涉及宦官問題。他對這方面的危害有相當深刻的認識。而后來“永貞革新”的失敗,宦官的破壞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宦官本是皇帝家奴,況且東漢就在宦官手中滅亡,前車之鑒,唐代人怎能不知道?所以初唐時曾明文規定,宦官不得參與朝政。可是,安史之亂以后,隨著藩鎮割據勢力的出現,朝廷控制機能不斷削弱,皇帝對文武臣僚的猜疑和不信任與日俱增,因此逐漸地把更多的軍政要務,交給自己的家奴宦官去辦。封建政治是君主專制主義,皇帝堅持要這樣做,誰也沒有辦法。朝廷內宦官擅權的形勢,就這樣逐漸形成。
大將領兵打仗,皇帝派宦官去做監軍,此事在唐玄宗時就有,以后就沿襲下來。當唐軍與安史叛軍作戰,皇帝到處派宦官做監軍。宦官不懂打仗,但在軍隊中是皇帝的私人代表,權力很大,說話更有分量。于是,常常是打了勝仗,就據為已功;吃了敗仗,就說是將軍的錯誤。赫赫名將郭子儀在這方面吃夠了宦官魚朝恩的苦頭。
平叛時唐軍進展緩慢,宦官監軍實為原因之一。到唐德宗時,由于經歷過“涇師兵變”,皇帝對武將更加不信任,就干脆把中央禁軍直接交給宦官統率。中央禁軍是歸朝廷直接掌握的最大一支軍隊,部署在長安及其周圍地區。宦官從監軍到自己去統率軍隊,是一次至關重要的變化。柳宗元年輕時,宦官就開始統率中央禁軍了,從此宦官的權勢大盛。這類人一旦得手,是什么壞事都能做得出來的。
皇帝信任宦官,無非是以為宦官馴服聽話,封建君主從自己的政治利益出發,需要這種馴服聽話的人。然而宦官大都是沒有文化、缺德少才的小人,年輕時被閹入宮,常常有狹隘自私、妒賢嫉能、殘酷無情、貪財好利等變態心理,讓他們參與朝政,朝政不可能不壞。況且只要宦官得勢,官場上一定會盛行拍馬奉承之風,忠言直諫者日見減少。所以宦官擅權是造成朝廷力量自我損耗的主要原因,對朝廷政治的危害,比藩鎮割據更為直接。這些情況,生長在長安的柳宗元完全可以耳聞目睹。
安史之亂以后,唐帝國由盛轉衰,志士仁人們對國家的衰落感到痛心疾首。如何使國家擺脫困境,重振初盛唐時代的雄風,這個問題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社會上從而出現一股相當強大的中興思潮。柳宗元長大后,也成為這思潮中人。柳宗元從小經歷了戰爭的動亂,看到的是混亂、腐敗的政局和人民蒙受苦難的情景,因而頭腦中形成了濃厚的憂患意識和興亡之感,促使他一生都沒有忘記救國救民。
唐代興盛時期的文人們,充滿高昂的理想精神,懷抱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志向,高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走向社會,走上朝廷;但到了柳宗元時代,則已不存在這樣的環境了。這一代人往往自幼就流離于戰亂中,面對的是充滿坎坷艱辛的仕宦之路,現實的實際斗爭給了他們教育和鍛煉,使他們形成了完全不同的精神面貌。(據《柳宗元評傳》·孫昌武;《柳宗元傳》·劉光裕 楊慧文)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對于一位敏感而深刻的詩人來說,國家的動亂是人生的不幸。正是在這種不幸中,柳宗元飽經滄桑坎坷,成就了一身詩才。
同時結合第一句“不重圖強重鬼神,當時謬種已陳陳”,是指在柳宗元之前,多數人沉迷天人感應思想不能自拔,是根深蒂固流傳已久的謬種謬傳,而在柳宗元的到來,他率先提出了天人交相勝不相預的觀點,他推崇古文運動。他的哲學思想,是同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自然科學所達到的水平相適應的。他把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無神論思想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是中唐時代杰出的思想家。柳宗元的哲學論著有《非國語》《貞符》《時令論》《斷刑論》《天說》《天對》等。在這些論著中,柳宗元的哲學論著中,對漢儒以來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說持否定態度。他反對天諸說,批判神學,強調人事,用“人”來代替“神”。柳宗元把對神學的批判變成對政治的批判,用唯物主義觀點解說“天人之際”即天和人的關系,對唯心主義天命論進行批判。
天人本是交相勝
魯迅曾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世間有些友誼,情深意洽,肝膽相照,可遇而不可求。“劉柳”便是如此。
21歲考進士的時候,柳宗元遇到了一生中最為重要的朋友——比他大一歲的劉禹錫。劉禹錫把他介紹給了太子李誦的侍讀王叔文以及王伾。
一個沉郁,一個豪爽;一個牽腸掛肚郁郁寡歡,一個酣暢淋漓我命由我。如果說柳宗元是“獨釣寒江雪”,是“海天愁思正茫茫”,那么劉禹錫就是“病樹前頭萬木春”,是“便引詩情到碧霄”。才思相類,三觀相近,性情相補,讓兩位自相遇之日起便惺惺相惜,甚至以身家性命相托。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籍貫河南洛陽,自述“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讀王叔文為首的“二王八司馬”政治集團。唐順宗即位后參與“永貞革新”。失敗后屢遭貶謫。會昌二年(842年),遷太子賓客,卒于洛陽,享年七十一,追贈戶部尚書。
柳宗元和劉禹錫是終生不離不棄的摯友。兩人年輕時相識,同一年中科舉,又同在御史臺為官。805年,唐德宗死后,中風失語的唐順宗在王叔文和王伾等人的擁立下繼承了皇帝位,隨即展開了一場“永貞革新”運動。
這是一場唐順宗永貞年間官僚士大夫以打擊宦官勢力、革除政治積弊為主要目的的改革,主張加強中央集權,反對藩鎮割據,反對宦官專權。柳宗元和劉禹錫早年因與王叔文有交往,成了王叔文倚重的革新派核心人物,直接參與革新運動的決策和執行,當時人稱“二王劉柳”。
永貞革新只持續了短短6個月時間,革新派還沒來得急反應,就都被貶出了京城。柳宗元被貶為永州(今湖南永州)司馬,劉禹錫被貶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史稱“二王八司馬事件”。
唐代的貶官是罪臣,戴罪之身形同囚徒。柳宗元說,他在永州時,住在廟里,每天見到的除了家人就是和尚,孤寂的寺廟生存環境,讓他痛不欲生。但在長年的貶放生活里,柳宗元和劉禹錫一直保持著頻繁的書信往來,相互支撐和給予慰藉。
貶謫之路上,劉柳兩人在衡陽分手時,柳宗元為好友寫下贈別詩句:
十年憔悴到秦京,誰料翻為嶺外行。伏波故道風煙在,翁仲遺墟草樹平。直以慵疏招物議,休將文字占時名。今朝不用臨河別,垂淚千行便濯纓。
劉禹錫則回贈道:
去國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重臨事異黃丞相,三黜名慚柳士師。歸目并隨回雁盡,愁腸正遇斷猿時。桂江東過連山下,相望長吟有所思。
可見友誼。而高山流水,深情厚誼,又能到什么程度呢?有兩個例子可以說明:
其一,“代友被貶”。元和十年(815年)正月,被貶了十年的柳宗元和劉禹錫被召回京城,自然心情大好。可是不久,因為劉禹錫的一首即興詩作——《元和十年,自郎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又觸拂了執政者的虎須龍鱗。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 憲宗皇帝和舊派朝臣認為“玄都觀里桃千樹”是在諷刺自己,一怒之下,劉禹錫又被放逐到播州做刺史,柳宗元受牽連,也被貶到柳州做刺史。
播州即今天的貴州遵義,當時異常荒涼,是“五谷不毛處”,人口不足500戶。劉禹錫家有80歲老母,同去是赴死,分離是死別。當柳宗元得知劉禹錫被貶到“西南極遠,猿狖所居,人跡罕至”的播州之時,卻不惜以自己遭到貶謫排摒之身,上疏為好友求情。他流淚說道:“播州非人所居,而夢得(劉禹錫字)親在堂,吾不忍夢得之窮,無辭以白其大人;且萬無母子俱往理”,在上疏中,他寫道,自己甘愿用自己要去風土較好的柳州,替換劉禹錫瘴癘蠻荒的播州,“雖重得罪,死不恨”——柳宗元為好友的仗義之舉確實險些獲遣重罪,憲宗直接駁回了柳宗元的祈請,甚至當宰相勸諫說“禹錫有老親”時,憲宗依然強硬答道:“但要與郡,豈系母在!”只有當裴度提醒憲宗“陛下方侍太后,不合發此言”時,皇帝才羞愧地同意將劉禹錫的貶謫之地從播州改為連州。這是什么樣的友誼?這是什么樣的風格?天可憐見,此時御史中丞裴度伸出援手,將劉禹錫改貶去連州做刺史。
元和十年,例移為柳州刺史。時郎州司馬劉禹錫得播州刺史,制書下,宗元謂所親曰:“禹錫有母年高,今為郡蠻方,西南絕域,往復萬里,如何與母偕行。如母子異方,便為永訣。吾與禹錫執友,何忍見其若是?”即草奏章,請以柳州授禹錫,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錫終易連州。(《舊唐書》)
其二,“代友撫幼”。咸通四年(863年),柳宗元的長子柳周六進士登第。這一年,劉禹錫已經去世21年了,柳宗元已經去世44年了。
“知悲無益,奈恨無已。子之不聞,余心不理。含酸執筆,輒復中止。誓使周六,同于己子。魂兮來思,知我深旨……”。
元和十四年(819年)冬,劉禹錫年近九旬的母親去世,他強忍喪母之痛,從貶謫之地連州返回洛陽。就在他抵達衡陽時,他的至交好友柳宗元的信使突然到來,原以為是好友回復先前的約定,不想得到的卻是一紙訃告。
接踵而至的悲痛瞬間摧毀了這位詩豪:“驚號大哭,如得狂病。良久問故,百哀攻中。涕洟迸落,魂魄震越。”他要瘋了,他已經瘋了——卻沒有忘記故人的孩子,“誓使周六,同于己子”。
劉禹錫從未想過摯友竟會先自己而去,畢竟,與柳宗元相比,自己才是體弱多病的那一個。但事已至此,他強撐病體,也要讓友誼感天動地。
“我不幸,卒以謫死,以遺草累故人。”
柳宗元將自己畢生的成果交給了好友。劉禹錫義不容辭,也只有他,最適合為柳宗元整理遺稿。因為他懂他。他們“心心相印”,而又“和而不同”。
柳宗元和劉禹錫都并不僅僅是擅長詞藻修飾的詩人,而同時是文學家、思想家。他們總是以廣袤的時空觀與悲天憫人的情懷,思考世事與人生。尤其對于“天人關系”,兩人曾經有過非常深刻有趣的探討。湯一介先生曾說過一段話:
天人關系問題從來就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所研究的最重要的問題,司馬遷說他的《史記》是一部“究天人之際”的書;董仲舒答漢武帝策問時說,他講的是“天人相與之際”的學問;揚雄說:“圣人……和同天人之際,使之無間”;魏晉玄學創始者之一何晏說另一創始者王弼是“始可與言天人之際”的哲學家;中國道教茅山宗的真正創始者陶弘景說,只有顧歡(另一道教領袖)了解他“心理所得”是“天人之際”的問題;唐朝劉禹錫對柳宗元的批評,說柳宗元的《天論》“非所以盡天人之際”;宋朝思想家邵雍說得更明白:“學不際天人,不足以謂之學。”
“天人交相勝”是劉禹錫關于“天人關系”的代表觀點,發表在他的《天論》中:
余友河東解人柳子厚作《天說》,以折韓退之之言,文信美矣,蓋有激而云,非所以盡天人之際。故余作《天論》,以極其辯云。
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動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曰:天與人交相勝耳。其說曰: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強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
劉禹錫繼承和發展荀況的“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和柳宗元的天人“各行不相預”的觀點,認為天與人既相區別,又相聯系。劉禹錫初步認識到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聯系和區別,對古代天人關系學說做出了理論貢獻。
劉禹錫“天人相交勝”的觀點是繼承和發展了柳宗元的“天人不相預”的哲學觀點。他在《天論》中作了闡述,其含義是:自然界(“天”)和人類社會具有各自的規律。它們的職能各不相同,有時人勝天,有時天勝人。這種觀點指出社會和自然的區別與聯系,主張對二者的關系進行具體分析,并強調人對自然的能動精神。比起古代片面宣揚天人感應是一個進步。在天人關系上, 柳宗元側重說明的是天人相分,強調天是無意志的,它不干預人事,人也不干預天。所以柳宗元的思想在于明天人之分。而系統闡述“天人相勝”模式的是劉禹錫。“如果說“天人合一”強調“合”, “天人相分”強調“分”的話,那么“天人交勝”則既重視“合” 也重視“分”,是分與合的統一。”劉禹錫“天人相交勝”的觀點是對荀子“人定勝天”“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同時也是對柳宗元“天人不相預”觀點的補充和發展。劉禹錫正是認識到了柳宗元“天人不相預”思想中只強調天人之間對立,而沒有認識到天人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方面,才提出了“天與人相交勝, 還相用”的思想,對“天人”之辯做了進一步的回答。把我國古代唯物論思想推向了又一個新的高峰。雖然劉禹錫“天人相交勝,還相用”的觀點,在柳宗元看來是“無異道焉”,認為只是“吾《天說》傳疏耳” (《答劉禹錫<天論>書》)。但是劉禹錫的這種不僅把“天”與“人”明確地區分開來,而且還探討了它們之間互相聯系、互相依存的關系的樸素的辯證思想遠比柳宗元的“天人不相預”思想要深刻得多。劉禹錫的這一觀點也是對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發展所做出的突出貢獻。并且這一觀點還直接服務于當時具有進步意義的永貞革命,賦予了“天人相交勝”更廣闊的現實意義。
人勝天?天勝人?人與天各有其勝?彬宇先生詩曰:“天人本是交相勝,功德猶關七尺身。”天和人,哪里是可以分開而論的?巍巍功德,名垂時代,既離不開七尺之軀,更離不開天地成全。柳宗元文學成就的取得,和他被貶后的自然地理,風土人情,絲毫不可分離。
《博覽群書》雜志有文章總結說,柳宗元因貶謫來到南方,借被置于荒遠之地的山石表現自己的內心,但不容忽視的是貶謫地的山水之美。他“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所不到”,在與自然環境的融合中給自己帶來了慰藉,暫時分散了貶謫生活的愁苦。當他登上西山后,感嘆“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始得西山宴游記》)。山水靜默而自由,人處其中,山水便不再是山水,“我”也不再是“我”,山水景物是他心靈上的朋友,是精神的依托和歸宿。柳宗元雖然身份是貶官,“有志不獲騁”,但貶謫地與京城相異的山水,無疑緩解了他因貶謫所帶來的不平之氣,內心稍稍得以安慰。于是他的內心仿佛有了短暫的平衡,“樂山水而嗜閑安”,內心呈現出寧靜、超脫之態。
千古詩文千古在
柳宗元的詩文成就,無須多言,古已有定論。
柳宗元的詩文成就,無須多言,古已有定論。
蘇軾:“所貴乎枯談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
歐陽修:“天于生子厚,稟予獨艱哉。超凌驟拔擢,過盛輒傷摧。苦其危慮心,常使鳴心哀。投以空曠地,縱橫放天才。山窮與水險,上下極沿洄。故其于文章,出語多崔嵬。”
嚴羽:“唐人惟子厚深得騷學。”
現存柳宗元詩,絕大部分是貶官永州以后作,題材廣泛,體裁多樣,形象鮮明,寓意深刻,文筆清新,委婉峻爽。辭賦則承繼屈原,有“九賦”和“十騷”,為唐代賦體文學佳作。散文與韓愈齊名,與歐陽修、蘇軾等并稱為“唐宋八大家”。同時與韓愈發起和領導了唐中葉的古文運動,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論和文學主張。游記寓言尤為精彩,“永州八記”已成為中國古代山水游記名作。《黔之驢》《捕蛇者說》幾乎盡人皆知,千古傳誦。
謹列柳宗元數首詩文名作如下: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
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
《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海畔尖山似劍铓,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
《重別夢得》
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朝岐路忽西東。
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為鄰舍翁。
《酬曹侍御過象縣見寄》
破額山前碧玉流,騷人遙駐木蘭舟。
春風無限瀟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漁翁》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溪居》
久為簪組累,幸此南夷謫。
閑依農圃鄰,偶似山林客。
曉耕翻露草,夜榜響溪石。
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
如此詩文俱佳,懷抱深情,憂國憂民的人,難以逃脫的是“一朝皇帝一朝臣”的命運,不亦悲乎?
柳宗元于貞元九年(793)進士及第,一生“勤勤勉勵,唯以中正信義為志,以興堯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為務”(《寄許京兆孟容書》)。他熱衷功名,積極仕進,并發出“少時陳力希公侯,許國不復為身謀”之愿,力圖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積極參與“永貞革新”,但這恰恰是其貶謫生涯的導火索。革新失敗后,柳宗元被貶,新、舊“唐書”對此記載為:“宗元為邵州刺史,在道,再貶為永州司馬,即罹竄逐。涉履蠻瘴,崎嶇堙厄,蘊騷人之郁悼,寫情敘事,動必以文。為騷文十數篇,覽之者為之凄惻。”“俄爾叔文敗,貶邵州刺史,不半道,貶永州司馬,既竄斥,地又荒癘,因自放山澤間,其堙厄感郁,一寓諸文。仿《離騷》數十篇,讀者咸悲惻。”
作為朝中的青年官員,劉禹錫、柳宗元是有遠大理想的,他們想改革朝政,革除弊政。就在這個時候,太子李誦的親信王叔文注意到了柳宗元、劉禹錫這些人,王叔文甚至認為劉禹錫有宰相之器。805年1月,太子李誦即位,即唐順宗,王叔文等人受到了重用,劉禹錫被任命為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兼崇陵使判官,柳宗元則被封為禮部員外郎。
當時,王叔文是翰林學士,負責草擬詔書,他經常把劉禹錫、柳宗元召入宮中,“與之圖議,言無不從”。此時的柳宗元、劉禹錫儼然成為唐朝的政治新星,然而他們卷入了一場激烈的黨爭之中。唐順宗、王叔文領導的這場改革,觸動了藩鎮、宦官集團的利益,他們發動了政變,逼迫唐順宗退位,將唐順宗的兒子李純推上皇位。
隨著“永貞革新”的失敗,劉禹錫、柳宗元的命運也就注定了。新即位的憲宗皇帝,迅速展開對永貞革新一派的清洗。王叔文被貶謫,之后又被賜死。劉禹錫與柳宗元都被貶黜朝廷,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柳宗元則被貶為永州司馬。唐憲宗很生氣,在詔書中寫道“逢恩不原”,意為即使遇到恩赦,他們也不會被赦免,因為柳宗元曾經寫過一篇關于議論立儲問題的《六逆論》,觸痛了唐憲宗的神經。一朝天子一朝臣,在政治上頭腦簡單的柳宗元還沒弄明白怎么回事,朝廷就下詔書讓他卷鋪蓋走人了。這意味著他們的政治生命已經終結。
“千古詩文千古在,一朝皇帝一朝臣。”彬宇先生此句,大概也是千古不滅的真言吧!一朝皇帝一朝臣,改朝換代之際,幾家歡樂幾家愁?然而千古詩文千古在,文學之魅力,思想之光輝,又哪里是政治的時空所能磨滅的?
濁世之中宜自珍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彬宇先生曾說,柳子厚僅一首“千萬孤獨”,便足以奠定其文壇高位,名垂千古。信哉!
但是其中,又蘊藏多少血淚?可以列一個“千萬孤獨”的時間表:
被貶永州的第二年,母親去世;
四年后,女兒夭折;
七年后,大姐病逝;
二姐來永州之前病死中途;
大姐夫隨后被貶,路遇風暴而亡;
二姐夫不久,得瘧疾而亡。
再4年后,柳宗元在孤寂之中,閉上雙眼。
終年,47歲。
40歲的柳宗元,親朋凋零,孤雁悲鳴。不再是那個歡笑中長大的世家子弟,也不再是意氣風發的凌云才俊,身處異鄉,孤獨寂寞冷。
有評論說,20字《江雪》,句句寫盡“孤絕”,又藏頭“千萬孤獨”。若是沒有此等斷腸事,何來此等哀絕詩。萬籟俱靜,江雪獨釣,他釣的會是什么呢?一眼萬年,往事走馬,少年崢嶸,壯年翱翔天際,四海為朋,眨眼霹靂驚雷,羽翼全無,親朋盡喪。到如今,墜落在清江孤影,能釣什么呢?釣(吊)至親,釣(吊)至愛,釣(吊)至交。
千萬孤獨的詩人,與漫天飛雪,白茫茫一片真干凈中,咀嚼孤獨滋味,品咂冷暖人生。孤獨讓他難過,難熬,也讓他清醒,清明。他是讀書人,時時想著治國平天下;他是父母官,從未忘記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是被貶人,身處江湖之遠卻堅守理想與靈魂。
柳宗元去世的那一天是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十一月廿八日,那時韓愈正從他被貶官的潮州前往袁州赴任。
馬車上,他看著柳宗元寫的那篇《罵尸蟲文》笑出了眼淚,這個老朋友越來越有意思了,他在文中說“聰明正直者為神”,聽說他去年和幾個朋友在一起喝酒,曾經說過“吾棄于時,而寄于此,與若等好也。明年吾將死,死而為神。后三年,為廟祀我”。
聽聽這說的都是什么話!“我被這個世界所拋棄,寄生在這里,明年我就要死了,死后會成為神,你們一定記得祭祀我呀。”
韓愈搖搖頭,想著等安頓下來后,給朋友寫封信。
柳宗元的那篇哲學論著《天對》他看了,他知道柳宗元是在向屈原的《天問》致敬,劉禹錫也寫了三篇《天論》來和柳宗元呼應,可是他和他們的觀點不太相同,也準備寫篇文章來表達一下心中的想法。
忽然有信使攔住了馬車,韓愈聽到了一個讓他不敢相信自己耳朵的消息:柳宗元因病去世了!就在他奉旨前往長安的路上!
韓愈的心里一下子空了,柳宗元才剛剛47歲呀,怎么就離開了呢?(源自“國家人文歷史”)
“明年吾將死,死而為神,后三年,為廟祀我。”
到了預言的那天,柳宗元果然如期長逝。三年之后,他竟然降臨州署后堂,并在當晚托夢給他的兩名部下,令他們在羅池為自己修建祠廟。廟宇落成大祭那天,似乎為了彰顯柳宗元作為神靈的威嚴,一位在廟堂中被酒慢侮的醉漢,突發急癥,“扶出廟門即死”。
韓愈記載了這樁奇事,感慨道:“余謂柳侯,生能澤其民,死能驚動福禍之,以食其土,可謂靈也已。”
真耶假耶?不敢信其無也!
“嗟嗟子厚,而至然耶!自古莫不然,我又何嗟?人之生世,如夢一覺;其間利害,竟亦何校?當其夢時,有樂有悲;及其既覺,豈足追惟。”(韓愈《祭柳子厚文》)
人之生世,如夢一覺;其間利害,有樂有悲。“求孤獨者得孤獨,濁世之中宜自珍。”誰又知自家會遭逢濁世清世?唯深知求仁得仁又何怨,足矣!
張紅星教授注:
圖強:即圖自強的省稱呼,圖謀自強、圖謀強大。清·鄭國藩《崇禮學校二十周紀念索句成七古一章卻寄》:“憶昔清室圖自強,變法先從育才起。”清·易順鼎《滬上書感六十韻》:“圖強須遠慮,積弱漸深疴。”
謬種:指荒謬錯誤的言論、學術流派等。清·惲敬《上舉主笠帆先生書》:“茫茫千古,如驅羊,如履狶,如害馬,不力辯焉,則此事皆為謬種矣。”
陳陳:沿襲、因襲。清·惲敬《與王廣信書》:“退之恥蹈之,故破壞文體而不顧,蓋陳陳之惡,甚于破壞。”后引申為久遠。唐·歐陽詹 《甘露述》:“睹者爭取,或食或翫,噫,天冥冥其間蓄靈,地陳陳其間蓄神。”
天人:天和人。《后漢書?班彪傳下》:“往者 王莽作逆,漢 祚中缺,天人致誅,六合相滅。”宋·司馬光《答李大卿孝基書》:“陰陽之道, 在天為寒燠雨旸,在國為禮樂刑賞,在心為剛柔緩急,在身為飢飽寒熱,此皆天人之所以存,日用而不可免者也。”
七尺:指人的身軀。人身長約當古尺七尺,故稱。南朝·梁·沈約《齊太尉王儉碑銘》:“傾方寸以奉國,忘七尺以事君。”唐·李頎《古意》詩:“賭勝馬蹄下,由來輕七尺。”清·孫枝蔚 《黃河舟中》詩:“七尺雖無用,臨深亦可驚。”
濁世:混亂的時世。《楚辭?九辯》:“處濁世而顯榮兮,非余心之所樂。”宋·范成大《玉華樓夜醮》詩:“下睨濁世悲蜉蝣,桂旗偃蹇澹少休。”明·孫仁孺《東郭記?媒妁之言》:“他翩翩濁世風標湛,是豪雄好駕鸞驂。”也為佛學名詞,指五濁惡世。《法華經?勸持品》: “世尊自當知,濁世惡比丘,不知佛方便,隨宜所說法。”
自珍:自愛;珍惜己體。《漢書?賈誼傳》:“襲九淵之神龍兮,沕淵潛以自珍。”唐·杜甫《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詩之三:“一失不足傷,念子孰自珍。”宋·陸游《草書歌》:“小兒勸我當自珍,勿為門生書棐幾。”
————————————————————————
《詩說中國——中國精神之禮儀叁云“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彬宇先生匯集歷年吟詠往圣先賢及其事跡的古體詩365首,透過圣賢事跡來講述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發揚禮樂文明。該文獻簡單易記,大雅斯文,使圣賢精神能夠讓人口耳相傳,深入人心。是堅定文化自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心血之作。既是歌頌古今賢哲,致敬圣賢,也是獻禮新時代,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