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詩說中國》是首部以古詩及注論形式總結和致敬中華民族眾多圣賢豪杰的著作,是為了能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用古詩概括、歌詠中華民族歷代圣賢的生平事跡及其精神風貌,融文史哲于一體,顯精氣神于一言,唯愿廣大青少年通過誦讀后烙印于心,得圣賢精神滋養、貫通中華文脈、鼓舞華夏兒女大步前行,慎終追遠以繼往開來,與古今賢哲一道,為推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此詩由國畫家杜海峰繪制《孤膽英雄趙子龍》詩意圖。本文選自廖彬宇先生《詩說中國——中國精神之禮義三百圖》,由著名文化學者張紅星教授注解。全書365篇內容將陸續發布,每幅圖之命名均為相關成語。
甲申歲讀史懷順平侯趙子龍七律
主必懷仁始有緣,精忠赤膽意拳拳。
德能窒欲而懲忿,才可隨方亦就圓。
忘死舍生渾不顧,安民護國只爭先。
奇功赫赫甘居后,萬古知心獨有天。
黃德勁先生詩評:
一身是膽趙子龍。趙子龍的膽來自哪里?“忠義”!而此“忠義”,又必不是愚忠愚義,要須相匹配于君之“仁心”與“德行”。
彬宇先生懷順平侯趙子龍七律,述寫了一位精忠赤膽的常勝將軍,更寫出了“主必懷仁”的忠君愛國之深意。孤膽英雄萬夫之勇,只因一個“誠”字。而人與人之間的赤誠無他,各自赤誠,皆行大道,方可光芒璀璨而不朽,所謂“萬古知心獨有天”也!
環視當下,人與人之關系,不論上下左右親疏遠近,還有幾分“誠”可言?各懷私心,淪為名利之鬼,遂使種種詐騙欺瞞大行于道。而無誠在心,何談勇也?何有膽也?唯有物欲橫流肆無忌憚也!
主仁臣忠
“主必懷仁始有緣,精忠赤膽意拳拳。”唯有心懷仁義之主,方能遇上真正有緣之人,輔佐左右,生死追隨,精忠赤膽,心意拳拳。趙云與劉先主的相遇相知,正是這樣的經典橋段。《三國志》上來就把這段歷程交待清楚了。
趙云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也。本屬公孫瓚,瓚遣先主為田楷拒袁紹,云遂隨從,為先主主騎。
趙云(?-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人。按照史書以及演義的記載,趙云是“高大帥”的。“身長八尺,姿顏雄偉”,與關羽、張飛并稱“燕南三士”。郝經《續后漢書·卷二》:
燕南三士(原注:關羽張飛趙云),隆中一賢(原注諸葛亮),左提右挈,百折彌堅,崦嵫返照,騰輝揭天,皇矣帝統,既絕復傳。
由此可知趙云同關羽張飛,甚至諸葛孔明,都是蜀漢頂天立地的英雄,輔弼江山,百折彌堅,青史永傳。
南朝宋著名史學家裴松之注《三國志》,其中有專門補記趙云生平的《云別傳》,其中寫道:
云身長八尺,姿顏雄偉,為本郡所舉,將義從吏兵詣公孫瓚。時袁紹稱冀州牧,瓚深憂州人之從紹也,善云來附,嘲云曰:“聞貴州人皆愿袁氏,君何獨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懸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遂與瓚征討。
時先主亦依讬瓚,每接納云,云得深自結讬。云以兄喪,辭瓚暫歸,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別,云辭曰:“終不背德也。”先主就袁紹,云見于鄴。先主與云同床眠臥,密遣云合募得數百人,皆稱劉左將軍部曲,紹不能知。遂隨先主至荊州。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趙云帶領常山郡的兵馬,投奔公孫瓚。當時袁紹是冀州牧,公孫瓚深怕州郡的人都歸順了袁紹,對趙云來歸心存懷疑,便連嘲帶諷地說:“聽說冀州人都想依附袁紹,怎么唯獨你能迷途知返呢?”
趙云回答說:“天下大亂,不知道誰是明主,百姓有倒懸之危,我們常山人經過商議討論,決定要追隨能夠實施仁政的地方,并不是因為我們要疏遠袁紹而偏向于將軍您。”趙云自此隨公孫瓚四處征討。
當時劉備亦依附在公孫瓚處,趙云得以與劉備深交。公孫瓚與袁紹交戰,派遣青州刺史田楷占據青州西北部的土地,袁紹亦派數萬大軍前來爭,公孫瓚便上表將劉備提升為別部司馬,派劉備前去幫助田楷抵抗袁紹。趙云隨劉備出征,為劉備掌管騎兵。
后來,趙云因為兄長去世,向公孫瓚請辭歸鄉,劉備知道趙云此去便不會再回來,因此握著趙云的手不舍得分別。趙云向劉備辭別說:“終不背德也。”
人一生之成就與去就,完全取決其“志向”。《云別傳》的一段記述,別有深意焉。第一,趙云拒絕追隨袁紹,徹底離開公孫,最終歸于劉備,原因何在?第二,劉備在對待趙云的使用上,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了嗎?或者說,趙云心想事成,功遂名就了嗎?
“國家人文歷史”中有這么一段論述:
誠然,趙云與劉備相識甚早,其早年的情誼也頗為深厚,趙云又文武雙全。劉備、諸葛亮、劉禪對于趙云的封賞看上去確實有些不足,但需要注意的是,趙云跟隨劉備的唯一理由是“不背德”,而非“不背玄德”。也就是說,他追隨劉備,為的不是錢財美色和功名利祿,而是因為劉備是一位仁德之主。因此,在劉備進據益州以后,趙云才會不惜得罪同僚,勸阻劉備封賞田宅一事。而在孫權偷襲荊州后,趙云不惜觸劉備的逆鱗,從戰略角度對劉備東征進行勸諫:“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
可以說,當年那個對著公孫瓚說自己想“解民之倒懸,從仁政所在”的理想主義青年,一直都在。
可見,趙云是一個有夢想有理想的人,其一生所追隨服膺者,所“終不背德也”之“德”,并非“玄德”,甚或某德,而是解民倒懸,仁政所在之國之大德,是人品中正,操行忠義之為人正德。由此愈知趙云之令后人敬仰也!
《三國演義》中對趙云的出場以及來去追隨都有十分精彩的描寫。如第七回:閃亮登場,一別玄德。
文丑直趕公孫瓚出陣后,瓚望山谷而逃。文丑驟馬厲聲大叫:“快下馬受降!”瓚弓箭盡落,頭盔墮地;披發縱馬,奔轉山坡;其馬前失,瓚翻身落于坡下。文丑急捻槍來刺。忽見草坡左側轉出一個少年將軍,飛馬挺槍,直取文丑,公孫瓚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頤,威風凜凜,與文丑大戰五六十合,勝負未分。瓚部下救軍到,丑撥回馬去了。那少年也不追趕。瓚忙下土坡,問那少年姓名。那少年欠身答曰:“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趙,名云,字子龍。本袁紹轄下之人。因見紹無忠君救民之心,故特棄彼而投麾下,不期于此處相見。”瓚大喜,遂同歸寨,整頓甲兵。
……麹義引軍直沖到后軍,正撞著趙云,挺槍躍馬,直取麹義。戰不數合,一槍刺麹義于馬下。趙云一騎馬飛入紹軍,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公孫瓚引軍殺回,紹軍大敗。
……袁紹當先趕來,不到五里,只聽得山背后喊聲大起,閃出一彪人馬,為首三員大將,乃是劉玄德、關云長、張翼德。因在平原探知公孫瓚與袁紹相爭,特來助戰。當下三匹馬,三般兵器,飛奔前來,直取袁紹。紹驚得魂飛天外,手中寶刀墜于馬下,忙撥馬而逃,眾人死救過橋。公孫瓚亦收軍歸寨。玄德、關、張動問畢,瓚曰:“若非玄德遠來救我,幾乎狼狽。”教與趙云相見。玄德甚相敬愛,便有不舍之心。
……瓚即日班師,又表薦劉玄德為平原相。玄德與趙云分別,執手垂淚,不忍相離。云嘆曰:“某曩日誤認公孫瓚為英雄;今觀所為,亦袁紹等輩耳!”玄德曰:“公且屈身事之,相見有日。”灑淚而別。
第十一回:二別玄德。
且說玄德離北海來見公孫瓚,具說欲救徐州之事。瓚曰:“曹操與君無仇,何苦替人出力?”玄德曰:“備已許人,不敢失信。”瓚曰:“我借與君馬步軍二千。”玄德曰:“更望借趙子龍一行。”瓚許之。玄德遂與關、張引本部三千人為前部,子龍引二千人隨后,往徐州來。
……眾皆勸玄德留小沛,玄德從之。陶謙勞軍已畢,趙云辭去,玄德執手揮淚而別。
第二十一回:終歸玄德。
玄德恐袁紹追之,急收拾起行。關平隨著關公,一齊起身。關定送了一程自回。關公教取路往臥牛山來。正行間,忽見周倉引數十人帶傷而來。關公引他見了玄德。問其何故受傷,倉曰:“某未至臥牛山之前,先有一將單騎而來,與裴元紹交鋒,只一合,刺死裴元紹,盡數招降人伴,占住山寨。倉到彼招誘人伴時,止有這幾個過來,余者俱懼怕,不敢擅離。倉不忿,與那將交戰,被他連勝數次,身中三槍。因此來報主公。”玄德曰:“此人怎生模樣?姓甚名誰?”倉曰:“極其雄壯,不知姓名。”于是關公縱馬當先,玄德在后,徑投臥牛山來。周倉在山下叫罵,只見那將全副披掛,持槍驟馬,引眾下山。玄德早揮鞭出馬大叫曰:“來者莫非子龍否?”那將見了玄德,滾鞍下馬,拜伏道旁。原來果然是趙子龍。玄德、關公俱下馬相見,問其何由至此。云曰:“云自別使君,不想公孫瓚不聽人言,以致兵敗自焚,袁紹屢次招云,云想紹亦非用人之人,因此未往。后欲至徐州投使君,又聞徐州失守,云長已歸曹操,使君又在袁紹處。云幾番欲來相投,只恐袁紹見怪。四海飄零,無容身之地。前偶過此處,適遇裴元紹下山來欲奪吾馬,云因殺之,借此安身。近聞翼德在古城,欲往投之,未知真實。今幸得遇使君!”玄德大喜,訴說從前之事。關公亦訴前事。玄德曰:“吾初見子龍,便有留戀不舍之情。今幸得相遇!”云曰:“云奔走四方,擇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隨,大稱平生。雖肝腦涂地,無恨矣。”當日就燒毀山寨,率領人眾,盡隨玄德前赴古城。
由趙云的一番內心表白,可知武藝超群的趙子龍,為尋找明主顛沛流離,最終擇劉備而事,根子還在于趙云認為劉備有仁德,值得以一生從之。而同樣狼狽寄居,東奔西跑的劉備,一開始便與趙云的關系非同一般,“先主與云同床眠臥”,參與各種密謀,備受信任。一切皆源于劉備的“仁”與趙云的“忠”。
一身是膽
“德能窒欲而懲忿,才可隨方亦就圓。忘死舍生渾不顧,安民護國只爭先。”彬宇先生懷順平侯趙子龍七律的頷聯和頸聯,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德才兼備,舍生忘死的國之柱石。德能窒欲懲忿,才可隨方就圓。再若從金戈鐵馬、累累戰功望過去,趙云并不是一個只知沖殺的勇猛武將,而是有勇有謀,有智有情,有戰術水準與戰略眼光的老成謀國之干才——一身是膽,膽集一身,處處可圈可點也。
堅守原則,不慕榮利之趙云。《云別傳》:
初,先主之敗,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龍不棄我走也。”頃之,云至。
劉備打了敗仗,有人說趙云已經北去投靠曹操了,劉備直接用手戟打過去:“子龍是不會棄我而去的。”隨后趙云就回來了。
從平江南,以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代趙范。范寡嫂曰樊氏,有國色,范欲以配云。云辭曰:“相與同姓,卿兄猶我兄。”固辭不許。時有人勸云納之,云曰:“范迫降耳,心未可測;天下女不少。”遂不取。范果逃走,云無纖介。
劉備任命趙云為偏將軍,取代投降的趙范,任桂陽太守。趙范有個寡嫂姓樊,有傾國傾城之色,趙范想將她許配給趙云。趙云堅決拒絕了:“咱們同姓,你的老兄就是我的老兄,你的嫂子就是我的嫂子,怎么能行呢!” 當時有人就勸趙云,趙云無奈之下解釋:“趙范是被迫投降的,其心不可測。天下女子不少,哪里非要這一個?”不久之后,趙范果然藉機逃走,而趙云則沒有被牽涉其中。
由此也可知,趙云不僅是內心有操守,而同時有遠禍之能,不為美色所惑,不為眼前所迷。
亮曰:“街亭軍退,兵將不復相錄,箕谷軍退,兵將初不相失,何故?”芝答曰:“云身自斷后,軍資什物,略無所棄,兵將無緣相失。”云有軍資余絹,亮使分賜將士,云曰:“軍事無利,何為有賜?其物請悉入赤岸府庫,須十月為冬賜。”亮大善之。
諸葛亮曾問:“街亭退兵時,我軍編制皆混亂成一團,箕谷退兵,編制整齊一如出軍之時,此為何故?”鄧芝回答:“趙將軍親自斷后,所以軍資沒有遺失,人員編制整齊。”當時趙云軍中尚有多余絹布,諸葛亮下令分賜給趙云部隊將士。趙云說:“我軍軍事失利,怎么還能要賞賜呢?請將這些物資全部納入赤岸府庫,在十月寒冬的時候再賞賜給將士們使用。”諸葛亮因此對趙云大加贊賞。
能夠耐住獎賞不要,摒絕物質利益誘惑,又是趙云作為武將不可比擬的絕佳品質。
直言敢諫、有勇有謀之趙云。《云別傳》:
益州既定,時議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云駁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后可役調,得其歡心。”先主即從之。
劉備平定益州之后,有人主張將成都城中房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給諸將。趙云反駁:“霍去病曾說過匈奴未滅,無以家為,現在國賊豈只匈奴一個?我們不可貪圖安定。等天下真正太平的時候,讓眾人各自返回家鄉耕種田地,才是最適宜的。益州百姓剛遭戰禍,田宅可以歸還他們,先讓他們安居樂業,然后才可以服兵役、納戶稅,這樣也能得到益州的民心。”劉備當即采納了趙云的建議。
對于此事,后來還有一個典故,言及趙云之“何以家為”。
元代郭翼所著《雪履齋筆記》:“張俊有愛姬張秾,乃錢唐妓,頗涉書史。拓皋之役,俊發書囑以家事,姬引霍去病、趙云以堅其心。”
張俊是南宋將領,中興四將之一。臨戰給愛姬張秾寫家書囑家事,愛姬以霍去病、趙云故事回應。張秾真女中豪杰也!
由此也愈知趙云精神之可貴:第一,趙云敢向劉備直接建議,這需要勇氣;第二,趙云的建議,斷了他人的財路,一定是會招來不滿與非議的。但趙云一顆忠心,無畏無懼!
另一則故事,愈發看出趙云之赤膽忠心。
孫權襲荊州,先主大怒,欲討權。云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兇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先主不聽,遂東征,留云督江州。先主失利于秭歸,云進兵至永安,吳軍已退。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稱帝,欲進攻東吳,以報孫權奪回荊州、殺害關羽之仇,趙云上諫說:“國賊是曹操,并不是孫權。應該先滅了曹魏,則東吳孫權自然臣服。曹操雖然已經去世,但其子曹丕篡奪皇位,引起公憤,應該利用此民憤,先攻占關中,占據黃河、渭水上游以討伐逆賊,那么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該把曹魏放在一邊而先去攻打東吳。戰爭一旦開始,一時半會是停不下的。”但已經被憤怒沖昏頭腦的劉備,執意不聽,最終慘遭失利。
在當時劉備已經喪失理智的情況下,趙云能夠不顧劉備的情緒,不顧及自己可能招來的懷疑和麻煩,而以理智的判斷去阻擋劉備的沖動,真是老成謀國之臣!
隨方就圓,不辱使命之趙云。
先是,與夏侯惇戰于博望,生獲夏侯蘭。蘭是云鄉里人,少小相知,云白先主活之,薦蘭明于法律,以為軍正。云不用自近,其慎慮類如此。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劉備投靠劉表,屯兵于新野。曹操派夏侯惇、于禁等領軍進攻劉備,雙方戰于博望。劉備實施偽遁之計,以伏兵擊破曹軍。趙云于戰斗中生擒了敵將夏侯蘭。
趙云與夏侯蘭是同鄉,自小相知,于是向劉備求情,免夏侯蘭一死。因夏侯蘭明于法律,劉備隨后任用夏侯蘭為軍正。趙云“舉賢避親”,不隨意任用和自己有親近關系的人,一則說明了他的謹慎思慮,再則也證明了他非拘泥不化之徒,而是能夠隨方就圓,“曲成萬物而不遺”。
先主入益州,云領留營司馬。此時先主孫夫人以權妹驕豪,多將吳吏兵,縱橫不法。先主以云嚴重,必能整齊,特任掌內事。權聞備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內欲將后主還吳,云與張飛勒兵截江,乃得后主還。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劉備在平定荊州南部四郡,又得到原屬劉表的部曲萬人之后,成為荊州牧,聲勢漸大,孫權建議雙方結親,劉備便娶了其妹孫夫人。兩年之后益州牧劉璋為防備曹操勢力而向劉備求援,劉備便領兵三萬入益州,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云等人留守荊州。此時孫夫人放縱驕橫,她從東吳帶來的侍衛和官吏,也多有不法行為。先主以趙云“嚴重”,嚴而重,威嚴而持重,特命他掌管內事。孫權獲知劉備西征益州之后,便派了大批舟船欲接孫夫人回去,孫夫人趁機想將劉禪也一并帶走,幸虧趙云與張飛一起帶兵在長江截住東吳船隊,并成功奪回劉禪。此亦為趙云二救幼主。
面對先主的夫人,趙云既硬來又沒有硬來,放走了擋不住的,留下了該留下的,其臨機應變之智慧可見一斑。
一身是膽,忠義血性之趙云。
夏侯淵敗,曹公爭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黃忠以為可取,云兵隨忠取米。忠過期不還,云將數十騎輕行出圍,迎視忠等。值曹公揚兵大出,云為公前鋒所擊,方戰,其大眾至,勢逼,遂前突其陳,且斗且卻。公軍敗,已復合,云陷敵,還趨圍。將張著被創,云復馳馬還營迎著。公軍追至圍,此時沔陽長張翼在云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云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來至云營圍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作樂飲宴至暝,軍中號云為虎威將軍。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正月,劉備聽從法正、黃權等人的建議進攻漢中,漢中守將夏侯淵被黃忠所斬。三月,曹操親自率領大軍來爭奪漢中,并運送大量的軍糧到北山下,有數千萬袋,黃忠認為可趁機奪取這些軍糧,趙云于是授予黃忠兵力去取北山。但是黃忠約定的時間之后仍未回來,趙云便帶著數十騎出了營寨,查看黃忠等人的情況。恰巧遇到曹操派出的大軍,趙云遭到曹軍先鋒部隊的攻擊,剛與敵人交手,曹操的大軍已來到面前,聲勢逼人。趙云便一次又一次地突擊曹軍陣列,且戰且退。曹軍散而復合,趙云突圍而出并退入漢軍的營寨內,此時部將張著受傷,又被曹軍包圍,趙云又一次馳馬突擊曹軍,救出張著,將他帶回營寨內。此時曹軍已追至漢軍的營寨前,沔陽長張翼正在防守營寨,見曹操大軍殺到,便要閉門拒守。趙云進入大營之后,卻下令大開營門,然后令漢軍偃旗息鼓。曹軍見此情況,懷疑趙云設有伏兵,便向后退去。此時趙云下令鳴擊戰鼓,鼓聲震天,又令軍士以弩箭射曹軍,曹軍驚駭,自相踐踏,墜入漢水中淹死者甚多。次日劉備親自來到趙云兵營察看昨日戰斗之處,贊嘆說:“子龍一身都是膽也!”于是設宴歡慶直到黃昏,軍中稱呼趙云為“虎威將軍”。
對趙云之“忘死舍生渾不顧,安民護國只爭先”,應以兩次救后主阿斗,最為慘烈英勇,可歌可泣。且看長坂坡一戰之救阿斗。《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
卻說趙云自四更時分,與曹軍廝殺,往來沖突,殺至天明,尋不見玄德,又失了玄德老小,云自思曰:“主公將甘、糜二夫人與小主人阿斗,托付在我身上;今日軍中失散,有何面目去見主人?不如去決一死戰,好歹要尋主母與小主人下落!”回顧左右,只有三四十騎相隨。云拍馬在亂軍中尋覓,二縣百姓號哭之聲震天動地;中箭著槍、拋男棄女而走者,不計其數。趙云正走之間,見一人臥在草中,視之,乃簡雍也。云急問曰:“曾見兩位主母否?”雍曰:“二主母棄了車仗,抱阿斗而走。我飛馬趕去,轉過山坡,被一將刺了一槍,跌下馬來,馬被奪了去。我爭斗不得,故臥在此。”云乃將從騎所騎之馬,借一匹與簡雍騎坐;又著二卒扶護簡雍先去報與主人:“我上天入地,好歹尋主母與小主人來。如尋不見,死在沙場上也!”
說罷,拍馬望長坂坡而去。忽一人大叫:“趙將軍那里去?”云勒馬問曰:“你是何人?”答曰:“我乃劉使君帳下護送車仗的軍士,被箭射倒在此。”趙云便問二夫人消息。軍士曰:“恰才見甘夫人披頭跣足,相隨一伙百姓婦女,投南而走。”云見說,也不顧軍士,急縱馬望南趕去。只見一伙百姓,男女數百人,相攜而走。”云大叫曰:“內中有甘夫人否?”夫人在后面望見趙云,放聲大哭。云下馬插槍而泣曰:“使主母失散,云之罪也!糜夫人與小主人安在?”甘夫人曰:“我與糜夫人被逐,棄了車仗,雜于百姓內步行,又撞見一枝軍馬沖散。糜夫人與阿斗不知何往。我獨自逃生至此。”
正言間,百姓發喊,又撞出一枝軍來。趙云拔槍上馬看時,面前馬上綁著一人,乃糜竺也。背后一將,手提大刀,引著千余軍。乃曹仁部將淳于導,拿住糜竺,正要解去獻功。趙云大喝一聲,挺槍縱馬,直取淳于導。導抵敵不住,被云一槍刺落馬下,向前救了糜竺,奪得馬二匹。云請甘夫人上馬,殺開條大路,直送至長坂城。只見張飛橫矛立馬于橋上,大叫:“子龍!你如何反我哥哥?”云曰:“我尋不見主母與小主人,因此落后,何言反耶?”飛曰:“若非簡雍先來報信,我今見你,怎肯干休也!”云曰:“主公在何處?”飛曰:“只在前面不遠。”云謂糜竺曰:“糜子仲保甘夫人先行,待我仍往尋糜夫人與小主人去。”言罷,引數騎再回舊路。
正走之間,見一將手提鐵槍,背著一口劍,引十數騎躍馬而來。趙云更不打話,直取那將。交馬只一合,把那將一槍刺倒,從騎皆走。原來那將乃曹操隨身背劍之將夏侯恩也。曹操有寶劍二口:一名“倚天”,一名“青釭”;倚天劍自佩之,青釭劍令夏侯恩佩之。那青釭劍砍鐵如泥,鋒利無比。當時夏侯恩自恃勇力,背著曹操,只顧引人搶奪擄掠。不想撞著趙云,被他一槍刺死,奪了那口劍,看靶上有金嵌“青釭”二字,方知是寶劍也。云插劍提槍,復殺入重圍,回顧手下從騎,已沒一人,只剩得孤身。云并無半點退心,只顧往來尋覓;但逢百姓,便問糜夫人消息。忽一人指曰:“夫人抱著孩兒,左腿上著了槍,行走不得,只在前面墻缺內坐地。”
趙云聽了,連忙追尋。只見一個人家,被火燒壞土墻,糜夫人抱著阿斗,坐于墻下枯井之傍啼哭。云急下馬伏地而拜。夫人曰:“妾得見將軍,阿斗有命矣。望將軍可憐他父親飄蕩半世,只有這點骨血。將軍可護持此子,教他得見父面,妾死無恨!”云曰:“夫人受難,云之罪也。不必多言,請夫人上馬。云自步行死戰,保夫人透出重圍。”糜夫人曰:“不可!將軍豈可無馬!此子全賴將軍保護。妾已重傷,死何足惜!望將軍速抱此子前去,勿以妾為累也。”云曰:“喊聲將近,追兵已至,請夫人速速上馬。”糜夫人曰:“妾身委實難去。休得兩誤。”乃將阿斗遞與趙云曰:“此子性命全在將軍身上!”趙云三回五次請夫人上馬,夫人只不肯上馬。四邊喊聲又起。云厲聲曰:“夫人不聽吾言,追軍若至,為之奈何?”糜夫人乃棄阿斗于地,翻身投入枯井中而死。后人有詩贊之曰:“戰將全憑馬力多,步行怎把幼君扶?拚將一死存劉嗣,勇決還虧女丈夫。”
趙云見夫人已死,恐曹軍盜尸,便將土墻推倒,掩蓋枯井。掩訖,解開勒甲絳,放下掩心鏡,將阿斗抱護在懷,綽槍上馬。早有一將,引一隊步軍至,乃曹洪部將晏明也,持三尖兩刃刀來戰趙云。不三合,被趙云一槍刺倒,殺散眾軍,沖開一條路。正走間,前面又一枝軍馬攔路。當先一員大將,旗號分明,大書“河間張郃”。云更不答話,挺槍便戰。約十余合,云不敢戀戰,奪路而走。背后張郃趕來,云加鞭而行,不想趷跶一聲,連馬和人,顛入土坑之內。張郃挺槍來刺,忽然一道紅光,從土坑中滾起,那匹馬平空一躍,跳出坑外。后人有詩曰:“紅光罩體困龍飛,征馬沖開長坂圍。四十二年真命主,將軍因得顯神威。”
張郃見了,大驚而退。趙云縱馬正走,背后忽有二將大叫:“趙云休走!”前面又有二將,使兩般軍器,截住去路:后面趕的是馬延、張顗,前面阻的是焦觸、張南,都是袁紹手下降將。趙云力戰四將,曹軍一齊擁至。云乃拔青釭劍亂砍,手起處,衣甲平過,血如涌泉。殺退眾軍將,直透重圍。卻說曹操在景山頂上,望見一將,所到之處,威不可當,急問左右是誰。曹洪飛馬下山大叫曰:“軍中戰將可留姓名!”云應聲曰:“吾乃常山趙子龍也!”曹洪回報曹操。操曰:“真虎將也!吾當生致之。”遂令飛馬傳報各處:“如趙云到,不許放冷箭,只要捉活的。”因此趙云得脫此難;此亦阿斗之福所致也。這一場殺:趙云懷抱后主,直透重圍,砍倒大旗兩面,奪槊三條;前后槍刺劍砍,殺死曹營名將五十余員。后人有詩曰:“血染征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沖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
趙云原本可以不必如此,不必不惜生命,一定要奪回阿斗。但他的忠心義膽,不允許他放棄,不允許他臨陣而怯,而是知其不可而為之,雖千萬人吾往矣!何其偉大一丈夫也!
萬古知心
“奇功赫赫甘居后,萬古知心獨有天。”古來名將,能得善終者不多。其中緣故,固然因為刀口舔血,隨時都有生命危險。更重要的則或是自恃功高,自大自滿;或是功高震主,變遭不測。趙云不然,既得封爵,又能高壽善終。豈僅幸運哉?《云別傳》:
后主詔曰:“云昔從先帝,功積既著。朕以幼沖,涉涂艱難,賴恃忠順,濟于危險。夫謚所以敘元勛也,外議云宜謚。”大將軍姜維等議,以為云昔從先帝,勞績既著,經營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書。當陽之役,義貫金石,忠以衛上,君念其賞,禮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殞身。謹按謚法,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應謚云曰順平侯。
建興七年(公元229年),趙云去世。景耀四年(公元261年),劉禪下詔說,趙云跟隨先帝的時候,就戰績卓著。自己小的時候屢遭危難,都多虧了趙云,應當給趙云封謚,眾人也有此議。大將軍姜維等人因此根據謚法,封趙云為“順平侯”。
順,柔賢慈惠也;平,執事有標準,克亂有功勛也。以此謚號加諸趙云,也算是相對中允的了。陳壽在《三國志》中特別寫道:
初,先主時,惟法正見謚;后主時,諸葛亮功德蓋世,蔣琬、費祎荷國之重,亦見謚;陳祗寵待,特加殊獎,夏侯霸遠來歸國,故復得謚;於是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及云乃追謚,時論以為榮。
在當時,身為武將能得到謚號,是極其榮光的一件事。因為滿打滿算,文者,也只有法正、孔明、蔣琬、費祎等人;武將,則只有關、張、趙、馬、黃等數人。
趙云有兩個兒子,長子趙統繼承其爵位,官至虎賁中郎督,行領軍;次子趙廣官至牙門將,追隨姜維戰死沙場。
《三國演義》對趙云之死的描述,富于傳奇性:
時孔明兵強馬壯,糧草豐足,所用之物,一切完備,正要出師。聽知此信,即設宴大會諸將,計議出師。忽一陣大風,自東北角上而起,把庭前松樹吹折。眾皆大驚。孔明就占一課,曰:“此風主損一大將!”諸將未信。正飲酒間,忽報鎮南將軍趙云長子趙統、次子趙廣,來見丞相。孔明大驚,擲杯于地曰:“子龍休矣!”二子入見,拜哭曰:“某父昨夜三更病重而死。”孔明跌足而哭曰:“子龍身故,國家損一棟梁,吾去一臂也!”眾將無不揮涕。孔明令二子入成都面君報喪。后主聞云死,放聲大哭曰:“朕昔年幼,非子龍則死于亂軍之中矣!”即下詔追贈大將軍,謚封順平侯,敕葬于成都錦屏山之東;建立廟堂,四時享祭。后人有詩曰:“常山有虎將,智勇匹關張。漢水功勛在,當陽姓字彰。兩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書忠烈,應流百世芳。”
卻說后主思念趙云昔日之功,祭葬甚厚;封趙統為虎賁中郎,趙廣為牙門將,就令守墳。二人辭謝而去。
趙云就是大廈巨松啊!后主對劉禪對數次救命的趙云,應該是心懷感恩,念念不忘的。而趙云對蜀漢兩代君王之忠誠,也配得上這些無上的尊崇。蕭常與郝經的《續后漢書》均對趙云予以高度評價:
云雖虎臣,其所建明通達國體,如還田宅以系民心,留軍資以須冬賜,舍吳而專事魏,有諸葛亮念所不到者。若其不納趙范之兄嫂,以遠同姓之嫌,律己之嚴如此。方時諸將,其最優乎?(蕭氏書)
云忠繾綣御侮,始終不渝。為漢爪士,功烈志膽。曹樊之儔,云尤識慮經遠。壯而不疏,每進忠益,輒中幾會。(郝氏書)
“奇功赫赫甘居后,萬古知心獨有天。”趙云擁有獨一無二的功夫,擁有數一數二的功績,擁有說一不二的原則,擁有從一不二的忠心,擁有以一而二的謀略,但是不居功,不搶功,不懈怠,不放松。是三國時期難得的良將奇才!
有評論言:為將之道,膽欲大而心欲細;膽大則勇,心細則智,所以能戰勝攻取,即有不利,亦不至一敗涂地。三國時將材,可當此者,魏之張遼,漢之趙云而已。信哉!
“國家人文歷史”的文章亦寫道:
至于趙云趙子龍的民間形象,除了被歷代封建統治者設定為宗教神祇的關羽外,其身份與影響力早已超越張、馬、黃。甚至在武力評價上,民間有“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七黃八許九姜維”的說法,類似的還有“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黃許孫太兩夏侯,二張徐龐甘周魏”……不管哪種排序,趙云都是一人之下、眾人之上,“五虎將”最高。考慮到呂布糟糕的人品和令人著急的智商,在民間評價中,說趙云是三國武將第一人也不為過。
他忠勇無雙,兩救幼主;白馬長槍,武藝超群,驍勇善戰,“那槍渾身上下,若舞梨花;遍體紛紛,如飄瑞雪……所到之處,但見'常山趙云’四字旗號,曾在當陽長坂知其勇者,互相傳說,盡皆逃竄”;足智多謀,一身是膽,在漢水旁擺下空營計,以寡擊眾大敗曹軍;有理想有抱負,道德高尚,不貪財、不好色,“從仁政所在,解民眾倒懸之厄”,勸諫劉備成都封賞,拒絕趙范奉上國色寡嫂的誘惑;治軍嚴謹,街亭之敗,“惟子龍不折一人一騎”;有戰略眼光,有國士之風,頂著劉備的怒火,勸諫不要東征孫吳。
趙云的一生是一個完美的驍將、儒將的形象,他有諸葛之智,更有萬夫之勇,尤其難得的是居功不傲,忠心耿耿,他始終做到了信念堅定、初心不失,子曰:“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歟!”最后能將上天引為知己,這是作為人一生莫大之榮,也是彬宇先生極高之評。不慕功名利祿,只求無愧本心,最終才能在三國群雄與歷史群星中璀璨奪目,實現近乎完美的人生。這或許正是彬宇先生歌詠趙子龍的意義所在,同時也是借趙子龍詠志抒懷。
在《三國演義》的“演繹”中,還有“白帝托孤”的一個情節,因為不見于正史,所以特別耐人尋味:
先主謂眾官曰:“朕已托孤于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負朕望。”又囑趙云曰:“朕與卿于患難之中,相從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別。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覷吾子,勿負朕言。”云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馬之勞!”
托孤于孔明還不夠,還要再托付趙云一番。不是徹底信任,何至于此?正史不載,演義獨述,豈非趙云贏得后世千古人心乎?萬古知心獨有天。彬宇先生以此句收官,亦蓋以天心與順平侯相知乎?
張紅星教授注:
懲忿窒欲 : 謂克 制 憤怒,杜塞情欲。《易 ? 損》: “ 君子以懲忿窒欲。 ”
孔穎達疏 : “ 君子以法此損道懲止忿怒,窒塞情慾 …… 懲者,息其既往;窒者,閉其將來。 懲窒互文而相足也。 ”
晉·袁宏《后漢紀?順帝紀二》: “愿陛下思惟所見,稽古率舊,勿令刑德大柄不由天斷,懲忿窒欲,事依禮制。”
隨 方 : 依據情勢。《南史?恩倖傳論》:“若夫竭忠盡節,仕子恒圖,隨方致用,明君盛典,舊非本舊,因新以成舊者也。” 《新唐書?張獻誠傳》:“獻誠喜功名,為政寬裕,有機略,隨方制變,而簡廉不逮于文。”
《明史?耿炳文傳》: “炳文嬰城固守,攻甚急,隨方御之,不解甲者月余。”隨方就圓指處事順應形勢和情況的變化;待人隨和而不固執。元·馬
致遠《青衫淚》第二摺: “狠毒呵娘!好使的錢,你好隨的方就的圓,可又分的愚別的賢。”
———————————————————————
《詩說中國——中國精神之禮儀叁百圖》為廖彬宇先生古體詩集,《禮記》云“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彬宇先生匯集歷年吟詠往圣先賢及其事跡的古體詩365首,透過圣賢事跡來講述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發揚禮樂文明。該文獻簡單易記,大雅斯文,使圣賢精神能夠讓人口耳相傳,深入人心。是堅定文化自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心血之作。既是歌頌古今賢哲,致敬圣賢,也是獻禮新時代,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