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說:“禮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當為貴。過去圣明君王的治理國家,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里;他們大事小事都做得恰當。但是,如有行不通的地方,便為恰當而恰當,不用一定的規矩來加以節制,也是不可行的。”
2、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于義,(符合于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于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3、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孔子說:“君子如果自己不能自重,那么也不會獲得別人的尊重;只有虛心學習才不會固守成規。做人做事盡力守信。朋友里沒有完全不如自己的,能看到自己的優點也要能看到別人的優點。如果做錯了事情就不要怕改正。”我覺得此言,是孔子在告誡他的學生如何做一個有自信自謙并且自知的人,可以說是為學的做人處事原則。
4、 曾子曰:“慎終(1)追遠(2),民德歸厚矣。”
【注釋】
(1)慎終:人死為終。這里指父母的去世。舊注曰:慎終者喪盡其哀。
(2)追遠:遠指祖先。舊注曰:追遠者祭盡其敬。
【譯文】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
5、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禽向子貢問道:“他老人家一到哪個國家,必然聽得到哪個國家的政事,求來的呢?還是別人自動告訴他的呢?”子貢道:“他老人家是靠溫和、良善、嚴肅、節儉、謙遜來取得的。他老人家獲得的方法,和別人獲得的方法,不相同吧?
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鄭玄所注《論語》說他是孔子的學生,但《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未載此人,故一說子禽非孔子學生。
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比孔子小31歲,是孔子的學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貢善辯,孔子認為他可以做大國的宰相。據《史記》記載,子貢在衛國做了商人,家有財產千金,成了有名的商業家。
夫子:這是古代的一種敬稱,凡是做過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這一稱謂。孔子曾擔任過魯國的司寇,所以他的學生們稱他為“夫子”。后來,因此而沿襲以稱呼老師。《論語》書中所說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學生對他的稱呼。
邦:指當時割據的諸侯國家。
抑:表示選擇的文言連詞,有“還是”的意思。
溫、良、恭、儉、讓:就字面理解即為:溫順、善良、恭敬、儉樸、謙讓。這是孔子的弟子對他的贊譽。
其諸:語氣詞,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6、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道,可謂孝矣。”
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7、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學而》)
孔子說:"學習并且時常地去復習,不也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8、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范。舊注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鮮:音xiǎn,少的意思。《論語》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
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于動詞之前。
務本:務,專心、致力于。本,根本。
道:在中國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種含義。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9、子日:“巧言令色(1),鮮矣仁。”
【注釋】
(1)令色:令,好、善;色,臉色。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一副討好人的臉色,這樣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10、曾子(曾參,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注釋:(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音shēn)字子輿,生于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后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省(音xǐng),檢查;察看;反省。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本文中指從三個方面(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反省自己。
(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
(5)傳不習:傳,舊注曰:“受之于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反復實習。 古漢語“習”字沒有現在的“復習”之意。
成語: 三省吾身 解釋:省:檢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從三個方面檢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覺地檢查自己。
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是中國儒家經典的書籍。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而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
11、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譯文】治理擁有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就應當嚴肅認真、恭恭敬敬的對待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講求信用,而不欺愚百姓;節省開支,不奢侈浪費;正確的使用官吏,役使老百姓應該在農閑時間。
12、 子曰:“弟【dì】子入則孝,出則弟【tì】,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孔子說:“弟子們無論在家還是出外都要孝敬父母,敬愛兄長,言行謹慎而誠信,廣泛地關愛民眾,并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到這些以后,如果還有時間和精力,那么就可以用來讀書學習文獻知識了。”
13、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賢賢,上賢字作貴重講,下賢字作賢德講。易色,易作輕字講,色是美色。此明夫婦之倫。夫婦重德不重色,以正人倫之始。
子夏說:“敬重德行而不看重容貌:侍奉父母能竭盡其力:服侍君主能獻出自己的生命:與朋友交往言而有信。這樣的人,雖說沒專門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過了。
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孔子說:“君子,吃食不要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1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說:“不憂慮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了解別人。”
1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
17、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年歲寒冷,然后才知道松樹和柏樹最后萎謝的道理。比喻中仍經過嚴酷考驗,才能識別一俱的品質。
18、易漲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復小人心。
山溪水,主要來自雨水,雨大水就大,無雨則無水。山溪水易漲易退,變化不定。這句是跟小人作比的,來比喻后句的小人的反復無常。
19、隨風(君)直到夜郎西。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選自《李太白全集》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唐·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 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風(君)直到夜郎西。
譯:樹上楊花落盡,杜鵑在不停地啼叫, 聽說你被貶到龍標去了,那里地方偏遠要經過五溪。 讓我把對你的憂愁與思念托付給天上的明月吧, 伴隨著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20、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觀書有感》
南宋 作者: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識
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科舉殿試時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通俗的講,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進士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