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從歷史的角度而言,在某一特定時段,中原文化就是中國文化的核心。中國之中即是中原,中原之核即是河南。如果用四個關鍵詞概述河南,那就是:縮影、朝圣、家園、福地。
關鍵詞:中原文化 河南 解讀
作者簡介:張新斌,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國先秦史學會副會長,研究方向:先秦歷史與考古、河洛文化、中原文化;河南,鄭州,450002。
張新斌研究員
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從歷史的角度而言,在某一特定時段,中原文化就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因為在討論中國與中華文化時,可以感知“中”是歷史中國最具價值的詞匯。2010年8月1日,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申遺成功。登封“中岳嵩山”歷史建筑群之所以冠以“天地之中”,是因其集中反映了中華民族對“中”文化的厚愛、信仰與崇拜,由此我們發現,最能體現和代表中國與中華文化者,應該是中原以及相關的中原文化。
一
(一)中原文化內涵的解析
中原是個地域概念。與中原相關的詞匯,如中國、中土、中州、中夏等,在早期文獻中具有極為相似的意義。“中”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均已出現,字形上是一個飄揚的旗幟,實際上是指空間上居“中”的位置;“國”字則最早見于金文,即有天子所居之城的意義。“中國”作為詞組,見于文獻者,如《尚書·周書》所言:“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于先王”,意指上天將居中的土地與民人交由周的先王去治理。《詩經·大雅》亦有“惠此中國,以綏四方”的記載。屬于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其銘文“余其宅茲中國”,則明確將建都的選址確定在以洛邑為中心的“河之南”一帶。《史記·周本紀》則提出周初“營周居于洛邑”的原因,是因“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許宏認為,“最接近'中國’一詞本來意義的是'王國都城及京畿地區’。”而從考古發現看,“二里頭遺址就是洛陽盆地這一最早的'中國’區域內的最早的一座大型都邑。”“中原”作為詞組見于文獻,如《詩經·小雅》云:“中原有菽”“瞻彼中原”,這里所指為“原野之中”。《詩經·小雅》云:“四夷交侵,中國微點”說明中原也即成為與中國相關的地理概念。馮天瑜從文獻分析得出了中國的初義是周天子所居京師的結論。他又引申為中國為“諸夏列邦,即黃河中下游這一文明早慧、國家早成的中原地帶。”從文獻所記中原的地理范疇,也可以看出,中原實際可分為廣義與狹義。廣義的中原,是以河南為核心向周邊擴展的地區,其范圍包括今河南省,還有山西、河北、山東、安徽和江蘇的部分地區;狹義的中原,也即今河南。
世界文化遺產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核心景區——觀星臺
中原文化,就是古今中原地區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的總和。中原文化還可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從時間上講,中原文化是一個自古至今的發展過程,其由史前孕育,直到現在還在傳承與發展,但一般而言,中原文化是指歷史時期中原地區的文化,或稱中原歷史文化,又可簡稱為中原文化。二是從形態上講,歷史時期的中原文化,即從夏商至宋金的三千余年間,中原地區為中國當時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中原文化某種意義上就代表了中華文化,中原文化實際上也就是中華文化的象征。
(二)中原文化時段的劃分
關于中原文化的發展階段,學術界多有討論,但我們在對中原文化的發展歷程梳理后認為,中原文化的發展經歷了六個階段。一是中原文化的孕育期。主要是夏代之前的史前時期,尤其是進入新石器時代,經歷了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河南龍山文化等階段。這一階段,農業較為發達。上古時期的代表人物如伏羲、炎帝、黃帝、顓頊、帝嚳等“三皇五帝”大都在中原生活,建功立業。二是中原文化的形成期。包括夏、商和西周三個時期。中原地區政治中心的地位得到確認,青銅器與甲骨文代表了這一時段中原文化在中華文化中的領先性與核心性。三是中原文化的繁榮期。包括東周、秦漢、魏晉南北朝三個時期。這一階段,道、儒、法、雜家等諸子文化,漢傳佛教文化在中原地區形成與本土化,中原地區政治中心的地位得以強化,南北文化的融合促進了中華民族主體的形成。四是中原文化的鼎盛期。為隋唐、五代和宋金三個時期。這一階段,中原地區的政治中心實現了由洛陽到開封的轉移,但中原作為全國的政治中心的地位依然沒有改變。北宋時期,城市繁榮,文化發達,已達到了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五是中原文化的衰微期。包括元明清、民國兩個時期。這一階段,政治中心向域外轉移,河南喪失了都城的優勢。天災不斷,戰爭頻仍,天災與人禍成為中原的主軸。人才缺失,文化落后,喪失了話語權。六是中原文化的振興期。新中國建立至今。自1949年,尤其是1978年以來,改革開放的中原大地,各個方面都呈現了振興與發展的大好局面,中原文化的振興也是中華民族振興的具體體現。
二
(一)河南基本情況概說
中國古代地理講究“風水”。依據地理“風水”的原理,以西部的秦嶺和昆侖山為靠背,“左青龍”為太行山,“右白虎”為大別山,前邊的“案山”為泰山,形成了以洛陽盆地為核心的中國最佳的風水吉祥寶地,這就是《中國國家地理》所稱之為的“中國最大的風水寶地”。這塊寶地被古人譽為“天下之中”的建都地,也即狹義中原的河南省。
河南省大遺址保護項目分布圖
河南,簡稱“豫”,位于中國的中部,因大部分地區位于黃河之南,故稱“河南”。省城面積16.7萬平方公里,2016年末,人口數量10,788.14萬人,常住人口9,532.42萬人。全省現轄鄭州、開封、洛陽、平頂山、安陽、鶴壁、濮陽、新鄉、焦作、三門峽、商丘、許昌、漯河、駐馬店、周口、南陽、信陽、濟源共18個省轄市,省會鄭州市。
(二)河南稱謂二個重要詞匯的演變
從河南政區沿革的角度看,在兩個重要詞:一個是“豫”,河南的簡稱。豫是一個象形字,為人牽象。商代甲骨文也有捕象的記載,反映當時氣候溫暖濕潤。《禹貢》將當時劃分為九州,而居中者為“豫州”,西漢時設置13刺史部,河南中部偏南則屬于“豫州”,東漢時豫州的范圍較之西漢已擴至豫東。三國時也設有豫州,西晉時仍設豫州,并管轄河南的大部分地區。唐初所置豫州,主要在今駐馬店市及其周圍。自東漢以來,先后有安城(今正陽縣北)、陳(今淮陽縣)、洛陽、上蔡(今汝南縣)、汝陽(今汝南縣)為豫州治所。這反映了與河南關系密切的“豫”由地理概念向政區概念的轉變,以及豫州轄區之變化。另一個是“河南”。河南最早也是一個地理概念,《爾雅·釋地》載:“河南曰豫州”。反映,河南與早期豫州的范圍相近。河南縣,自西漢至金時設置,其間或有短暫的合并與改名,但大的朝代沒有缺環,其治所在今洛陽市區澗水東岸。以洛陽縣為中心,秦末時曾短暫設有河南國;西漢至隋設有河南郡;唐代設有河南道;元代設河南路;唐宋與明清設置有河南府,至民國初方廢止。而自元代設置河南省,明代為河南承宣布政使司(省),清代至今亦稱河南省。以河南為名稱的建制由小到大,但與河南關系最為密切者為洛陽。
三
河南居于“天下之中”的優勢位置與環境,使得上古時期開始,河南便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這種優勢,也使得河南長期成為人才的搖籃,以及天下人士夢想成才之地。
(一)中原文化的第一個亮點:古都名城文化
上古時的“三皇五帝”時代,伏羲、炎帝都陳(今淮陽縣),黃帝都于有熊(今新鄭市),顓頊與帝嚳都于帝丘(今濮陽縣)河南也發現了黃河流域年代最早的史前古城,即鄭州西山古城,其年代距今5300年。中國的八大古都中河南有鄭州、安陽、洛陽、開封四個。鄭州作為大古都,主要是商都,鄭州商城為“斷代工程”所推定的“湯所居之亳”,鄭州小商橋遺址為“仲丁遷傲之都”,前后累積為商都共歷12王,約180年;與之相關的新鄭鄭韓故城,為分裂割據時的王都,共146年,二者累積為355年。考古發現表明,鄭州商城不僅發現了都城城垣、宮殿、手工業作坊,以及大型窖藏坑等,所出杜嶺銅方鼎,具有“王者之氣”。安陽為七朝古都,大古都積年為351年,尤其是自商代盤庚開始歷八代十二王,歷時254年,為商代后期都城。在殷墟發現的建筑基址、王陵、精美的青銅器和15萬片甲骨文,代表了當時人類文明的最高水平。洛陽號稱十三朝古都,大古都積年長達885年,在洛陽盆地東西長僅50公里的狹小空間分布了二里頭夏都、偃師商城、東周王城、漢魏洛陽故城、隋唐洛陽城共5大都城遺址。東周時,洛陽文化發達,孔子專程到洛陽“入周問禮”,向老子請教學問。東漢洛陽為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蔡倫在這里多次試驗,成功發明了造紙術;張衡在這里發明了渾天儀與地動儀,他和一批文人寫就不少漢賦名篇,以至“洛陽紙貴”,大家爭相抄讀。北魏為都時,孝文帝在此完成改革偉業,這里成為民族熔爐的焦點。唐代為東都的洛陽,吸引了來自西亞中東的客商,他們在這里采購中國商品,由此將中國文明傳抪到遙遠的異國他鄉。洛陽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濃縮版的中國中古歷史。洛陽在中國古都的東西軸線中,居于中心地位,為其他大古都無法替代。開封為七朝古都,大古都積年達366年。早在戰國時期,魏惠王遷都大梁,拉開了開封大古都的序幕,但開封歷史的輝煌,無疑應屬于北宋都城汴京時期。雖然有影響深遠的漢唐文明,而漢唐長安卻無法與北宋汴京的繁華程度相比。打破了圍墻布局的開封,臨街開起了許多店鋪,吃的、玩的應有盡有,這里無疑是當時世界最繁華的城市。中國的“四大發明”在這里完善提高;形象逼真的針灸銅人也在這里研制成功,使人們最為直觀的感受了人體穴位的奧秘;“包青天”在開封府秉公執法,以至演繹成流傳至今仍經久不衰的一段傳奇佳話。這就是河南的四個大古都,一個代表中國最高文明的“河南時段”,長達3,000余年的河南建都史。
北宋開封府圖
河南歷史的特殊性,造就了河南的古都群。河南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8個,中國歷史名鎮(村)3個;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鎮)19個。除了四大古都外,在河南的許多地方都保留有古城址,它們都會和一個古都、一件重要事件連在一起。在南陽、許昌、商丘、浚縣、新鄭、偃師、衛輝、鄧州、沁陽、息縣等均還保留有名城風韻。開封的朱仙鎮、淅川的荊紫關鎮、衛輝的小店河、郟縣的臨灃寨、博愛的寨卜昌、鞏義的吳家山莊等遍布全省的古村小鎮,仍是人們尋古探幽的最佳去處。
(二)中原文化的第二個亮點:名人圣賢文化
河南的歷史名人,在中國古代圣賢群體中閃爍著耀眼的光彩。在“二十四史”中,有列傳的名人共5,700余人,僅漢、唐、宋、明四個朝代,河南籍名人達912人,占總數的15.8%,名列各省第一。“水神”共工是今新鄉輝縣人,他及他的部族因治水而著稱,為中國最早的工匠和工匠精神的源頭。“國家之父”大禹是今鄭州登封人,他創新思路,治水成功,并締造了中國第一個國家文明,使中國歷史進入了新的時期。“謀圣”姜太公是今新鄉衛輝人,他輔佐武王建立了周朝,因謀略神奇,而被《封神演義》廣泛流傳,為民間所熟知。“道祖”老子是今周口鹿邑人,在靈寶函谷關著述了五千言的《道德經》,代表了中國文化中最高的思想智慧,體現了東方民族的文化特色,為古往今來世界頂級文化名人中的代表。“墨祖”墨子是今平頂山魯山人,他的思想學說豐富了中國元典文化的內涵,是與老子、孔子等名流基本并列的著名思想家。“商圣”范蠡是今南陽宛城人,他輔佐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實現了滅吳興越的歷史重任。他又不戀權位棄政經商,成為當時最富有、最成功的商人,他的為人、為家、為商的全面成功,始終成為人們追求的最高目標。“醫圣”張仲景為今南陽鄧州人,他不但是東漢時的京城名醫,還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確立了中醫臨床的基本準則,也是中醫史上影響最大的三部古典醫著之一。“科圣”張衡是今南陽臥龍人,他在東漢發明了渾天儀與地震儀,將中國古代天文與地震科學水平提升到一個不可企及的高度。“字圣”許慎是今漯河郾城人,他撰著了《說文解字》這部偉大的文字精典,號稱“千古一書”,所提出的“六書”理論,至今仍是研究漢字的權威解讀,許慎也被譽為“文宗字祖”。“詩圣”杜甫是今鄭州鞏義人,他的“三吏”“三別”等作品,代表了唐詩的最高水平,也是歷代人們傳誦的名篇佳作,他的成就與李白并駕齊驅,代表了唐代文化的最高水平。“文圣”韓愈是今焦作孟州人,他的文章筆力雄健、氣勢磅礴、豪情橫溢、神奇奔放,為唐代古文運動的代表者,他被譽為“百代文宗”,尊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律圣”朱載堉是今焦作沁陽人,他雖貴為明朝宗室,卻甘居田野,潛心研究,首創十二平均律,并引發了世界音樂史上的一場革命,被中外學者譽為“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以及“真正的世界歷史文化名人”。河南歷史名人的特點是數量多、檔次高、貢獻大。他們是中國歷史名人群體中最耀眼的群星。
大禹治水
從歷史的角度看,宋金及其以前的名人想成大事者,必須到中原,“問鼎中原”成為胸有大志者的化身;諸多影響中國古代歷史進程的事件都離不開中原,“逐鹿中原”實際上也是成就大業的象征。伏羲、炎帝因為建都今周口淮陽,才被后人尊為人文始祖;商、周二族分別由東、西到中原發展,才成為中國早期文明的主體;孔子也正是重回祖地周游列國,到洛陽“入周問禮”,才創立了影響世界歷史發展進程,影響世界文化發展方向的儒家文化體系;蔡倫只有從湖南老家來到洛陽,才有可能發明造紙術,并因此成為世界級的文化精英;魏孝文帝果斷地決定從偏居北陲遷都到洛陽,實行漢化政策,也因此而成為中華民族融合的千古名君;司馬光在光山“砸缸”,在開封任職,在洛陽完成了史學名著《資治通鑒》,由此成為文史大家;“三蘇父子”千里迢迢從四川來到開封,開始名揚天下,蘇軾的文章也成為當時文人傳誦的流行文章,盡管他平生艱難,直到死后仍遷葬河南,眷戀中原。中原的特殊政治與文化地位,對當時的人才有極強的吸引力與匯聚力,人們謀大業要到中原,干大事要到中原,成大家要到中原,出大名要到中原。換句話說,宋金及以前的重量級名人都會與中原聯系,都有可能有中原閱歷。即使到現代,中原仍是人們創大業、干大事的福地。
(三)中原文化的第三個亮點:姓氏根親文化
中華姓氏是中國文化中的特殊的文化資源。從古至今中國人所使用的漢字姓氏多達24,000個,當代仍在使用的姓氏不足4,000個,依當今人口數量多少而排列的前100個大姓中,起源或部分源頭在河南的姓氏達78個,另有20個姓氏在起源過程中與河南有關。在排名前300位的大姓中,起源于河南的姓氏達171個,還有許多姓氏的郡望地在河南。李姓為中國第一大姓,《新唐書》述及李姓的始祖為殷紂王時的“利貞”,“至紂之時,理征字德靈,為翼隸中吳伯,以直道不容于紂,得罪而死。其妻陳國契和氏與子利貞逃難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為李氏。利貞亦娶契和氏女,生昌祖,為陳大夫,家于苦縣。”李姓的祖地為鹿邑縣。王姓為中國第二大姓,《姓氏考略》云:“大抵子孫以王者之后,號曰王氏。”王氏來源復雜,但主要源頭為姬姓之王、子姓之王、媯姓之王三支,源頭均在河南。其中最重要的王姓之祖為東周靈王太子王子晉,其后代稱為“太原”與“瑯琊”王氏。王子晉的居地在今河南偃師,當地還保留有“太子升仙碑”等遺存。張姓為中國第三大姓,《元和姓纂》將“黃帝的第五子青陽生揮”,揮公為顓頊時的弓正,是弓箭的發明者,他的居地在顓頊之都帝丘,即今河南濮陽縣。劉姓為中國的第四大姓。劉姓的來源也較復雜,但主支劉姓為帝堯的后代,帝堯之后有劉累,《左傳》記載他是夏代孔甲帝的御龍師,前半生住在當時的都城即今河南偃師,后半生則“潛于魯”,即今河南魯山縣。而在臺灣地區及海外最有影響的陳、林、鄭、黃四大姓,陳姓祖地今淮縣,林姓祖地今衛輝,鄭姓祖地在今滎陽,黃姓祖地在今潢川,這些地方都已成為吸引海外華人到河南尋根的熱門地區,成為聯結豫臺兩地、成為聯結河南與海外的最為牢固的紐帶。
三皇五帝世系圖
河南之所以成為姓氏根親文化大省,與河南的歷史文化關系密切。一是古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會而此時河南的文化最為發達。如河南新石器時代便形成了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河南龍山文化為代表的完整文化鏈條,每個文化還有更為具體的類型作支撐,河南史前文化鏈條的完整性在一般省區較為少見。二是與姓氏有關的中華人文始祖大都與河南有關。“三皇之首”的伏羲,首創風姓,他的都城在淮陽。炎帝之后有一定的姓氏,炎帝的都城也在淮陽。“五帝之首”的人文始祖黃帝,故里故都在今新鄭。顓頊、帝嚳的后裔在300大姓中占204個,占總人口的60%。三是現代姓氏衍生最多的夏商周三代,都城與古國多分布于河南。如禹都陽城在登封,帝寧居原在濟源,桀都斟鄩在偃師。商湯都亳、仲丁遷隞在鄭州,河亶甲居相在內黃,祖乙遷邢在溫縣,盤庚遷殷在安陽。兩周時期河南有封國100余個,其中東周時遷都洛陽。其他諸侯國,如宋都在商丘、陳都在淮陽、衛都在淇縣、許都在許昌、蔡都在上蔡、黃都在潢川、江都在正陽、蔣都在淮濱、鄭都在新鄭、虢都在三門峽、趙都在鶴壁、韓都在新鄭、魏都在開封等,僅鄭、衛、宋三國衍生的姓氏多達500余個。四是漢族在發展過程中融合了較多的少數民族,融匯的中心也在河南。如北魏拓跋族等少數民族漢化改為漢姓的姓氏多達114個,這些姓氏多與洛陽有關。漢唐之間設置的潁川郡(治禹州等)、河內郡(治武陟等)、河南郡(治洛陽)、滎陽郡(治鄭州)、汝南郡(治汝南等)、陳郡(治淮陽)、南陽郡(治南陽)等,多已成為中華姓氏的郡望所在。五是因戰亂而形成的中原士民南遷,也以河南為中心。如西晉末年的南遷移民,與南方與客家族裔有關。唐代的固始移民與閩臺族裔有關。宋末的開封“珠璣巷”移民與嶺南族裔有關。如此總總,在中國的漢族人口中,如果翻開家族的遷移史,人們就會發現,他們大多數人的根在中原,“老家河南”,河南是他們最早的原鄉。
四
當人們來到河南之后,他們會發現,河南是個典型的文化資源大省。文物景點遍布全省,文化的印記深深植根于這片土地,廣泛影響著上億居民的民風,而傳統節日正是展示這些文化的最佳時機。
(一)影響巨大的物質文化遺產
翻開河南的物質文化遺產的家底,人們便會驚訝地發現,這是一個不斷增加的寶庫,河南的地下文物數量全國居第一,地上文物數量全國數第二,而且誰也不敢預想河南的地下還會有什么驚人的發現,除了剛剛發現的曹操墓,也許還有更多您想不到的東西。
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
河南不可移動的文物有65,519處,包括世界文化遺產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58處,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1,283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000余處,由各級政府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的數量,也是全國數第一。在評選出的20世紀中國100項考古大發現中,河南有17項入選;自1990年至2017年公布的全國年度十大考古發現,河南達45處;河南館藏文物有140萬件,這些都在全國數第一。龍門石窟于2000年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從北魏歷隋唐到宋代的400年間,在僅長1公里的龍門山的石壁上密密分布著佛龕2,355個,題記和碑刻2,600余幅,石刻佛塔70余座,各類造像10萬余尊,可以說龍門石窟是中國中古時期的佛教藝術寶庫,代表了盛世中國的最高藝術水平。2005年安陽殷墟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從1928年至今進行了長達80余年的考古發掘,揭露了洹北商城,發現了50余處商代宮殿,發掘了13座殷商王陵,及2,000余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出土了“司母戊”大方鼎等大量精美的青銅器,尤其是出土了15萬片甲骨,發現了殷商時期刻寫的5,000個單字,從而較為完整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早期文明,殷墟無疑是中國早期文化的圣地。2010年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包括具有較高知名度的觀星臺、中岳廟、太寶闕、少室闕、啟母闕、會善寺、嵩陽書院、嵩岳寺塔、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初祖庵等8處11項古代建筑精華,時代跨度為漢、魏、唐、宋、元、明、清,構成了中原地區上下兩千年形象直觀的建筑史,為中國時代跨度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建筑群,是中國先民獨特宇宙觀與審美觀的真實體現。2014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中國大運河”涉及中國的8個省份,包括河南的洛陽回洛倉遺址和含嘉倉遺址,通濟渠鄭州段、商丘南關段、夏邑段,永濟渠滑縣—浚縣段,浚縣黎陽倉等7個點。同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絲綢之路”是個跨國跨省項目,包恬河南的漢魏洛陽城遺址、新安漢函谷關遺址、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崤函古道石壕段遺址等4個點。河南也成為這一年“雙申遺”成功的唯一省份。河南文物的級別之高,影響之大,系列之完整,在全國僅見。
(二)豐厚龐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河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一個文化大寶庫。河南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2項,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121項。民間文學中,汝南的梁祝傳說,武陟等地的董永傳說等,在國內有較高的知名度。民間音樂中,沁陽的嗩吶藝術、南陽的板頭曲等獨具特色。民間舞蹈中,孟州的大龍舞、靈寶的齊天圣鼓等,極具魅力。傳統戲劇與曲藝是河南的強項,其種類之全,數量之多在全國數第一。豫劇、宛梆、越調、河洛大鼓、目連戲、曲劇、四平調、大弦戲、道情戲、懷梆、大平調、河南墜子等,各有千秋,百花爭艷。雜技與競技中,以少林武術、陳氏太極拳為代表,它們是中國功夫的化身,已成為河南靚麗的名片。民間美術中,朱仙鎮的木版年畫,浚縣的泥咕咕,都是在國內叫響的民間藝術品。手工技巧中,杜康的釀酒工藝、鈞瓷的烘制技術、鎮平的玉雕工藝、洛陽的唐三彩、開封的汴繡工藝等,歷史悠久,在海內外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民俗與文化空間中,則以淮陽太昊伏羲祭典和寶豐馬街書會最具代表性,“擔經挑”是伏羲廟會中最有特色的民間表演活動,是上古文化的活化石。馬街書會,則是全國曲藝藝人的年度盛會,也是百姓最開心的藝術大宴。民間知識中,以洛陽水席、開封第一樓小籠灌湯包子、鄭州羊肉燴面、信陽土菜、西華逍遙鎮胡辣湯最具特色,也是每位來到河南旅游的人們必嘗的美味佳肴。中醫則以洛陽正骨、百泉藥會最有代表性,《大國醫》電視劇的熱播,也讓洛陽的中醫正骨世家,名揚全國。中藥則以焦作的四大懷藥種植與炮制,以及禹州中醫中藥炮制技藝,得以傳承與發揚。
(三)秀美壯麗的河南自然風光
河南不但文化厚重,且山川秀麗。在山地丘陵占44%的國土面積上,分布著太行山、伏牛山及桐柏—大別山。全省共有31個自然保護區,內鄉寶天曼為河南省唯一的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還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0處,省級自然保護區19處。云臺山、王屋山—黛眉山、伏牛山被公布為世界地質公園,還有國家地質公園5處,省級地質公園4處。南陽獨山玉被公布為國家礦山公園,西峽恐龍蛋化石群為國家地質遺跡保護區。全省森林旅游景區共118處,各級森林公園107處,包括嵩山、靈寶亞武山、嵩縣的白云山等國家級森林公園29處,省級森林公園63處。全省共有各類水庫2,351座,其中大型水庫21座,中型水庫101座,已開發成景區的水庫90余座。小浪底、魯山昭平湖、林縣紅旗渠等國家級水利風景名勝區18處,省級水利風景名勝區6處。
世界文化遺產——嵩山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的山,各有特色。北有太行山,山以蒼勁、雄渾為特征。安陽林州的太行大峽谷,壯觀,代表了太行山的大氣。新鄉輝縣的太行精品郭亮、關山,靈秀,代表了太行山的風韻。焦作修武的云臺山,博愛的青天河,沁陽的神農山,多姿,代表了太行山的美輪美奐,徹底改變了人們對北方山水的看法。濟源王屋山為道教圣山,登封的中岳嵩山,是中國文化與山水美景有機結合的最佳代表。伏牛山是一盤臥于中原大地的黃牛,大氣,秀美,靈巧,洛陽的嵩山、欒川,平頂山的魯山,南陽的西峽、內鄉,都已成為山水體驗、休閑度假的旅游目的地。信陽的雞公山、金剛山、南灣湖,也成為大別山景區的最佳代表。洛陽與濟源境內的黃河小浪底,則代表了人類水工的最高成就,也以高峽平湖的雄姿,吸引人們前來游玩。河南的山水,也和文化一樣,值得海內外的游客關注。
五
中國之中就是中原,中原之核就是河南。如果用四個關鍵詞概述河南,那就是:縮影、朝圣、家園、福地。
所謂“縮影”,就是河南是中國的縮影。一是人口。中國為人口大國,有13億人,河南為人口大省,有1億人。河南的人口是甘肅、新疆、海南、寧夏、青海、西藏的總和,河南為全國第一人力資源大省。二是農業。中國是農業大國,河南是農業大省,河南的農業涉及國家安全,河南是中國的大糧倉和大廚房。三是經濟。中國的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2位,河南的經濟總量多年排列全國第5位。河南作為新興工業大省,工業增加值也在全國排列第5位。但中國GDP人均在世界排102位,河南的GDP人均在全國也屬倒數名次。四是文化。中國是歷史的悠久的文明古國,河南則是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代表。五是形象。中國經濟發展了,面臨人口素質的大問題,河南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河南就是縮小版的中國,也是體驗中國文化的最正宗的地方。
河南黃河小浪底飛瀑
所謂“朝圣”,是指河南是中華文化的圣地,是中華文化圣地的核心區。圣地串聯著一個圣文化的系列:嵩山是“天地之中”為代表的中國宇宙觀與審美觀的最佳體驗地,是儒道佛文化和諧相處的最佳典范,是中華文化圣山。洛陽是中國東西大古都軸線的軸心,在上古與中古時期西安與洛陽珠聯璧合,有了為都的西安和開封,必有為輔都的洛陽,但是洛陽可以單獨為都,洛陽的歷史可以說是中國史的最濃縮本,如果將洛陽的歷史去掉,中國的歷史是無法講完整的,洛陽的文化是中國中古輝煌文化的集中體現,所以洛陽是中華文化圣城。河南段黃河,無論是在地貌形態上,還是對中國文明進程的影響上,尤其是對黃河的治理上,均為其他段黃河不可比擬,因此河南段黃河為中華文化圣河。其他,還有代表民族融合的姓氏郡望河南堂為中華文化圣堂。河南的大量歷史名人,是中華圣賢。所有這些,使人們都不得不對河南有新的看法,當中國經濟發展國力增強之后,到河南朝圣東方文明,朝圣中華文化可能會成為全球最為流行的理念。
所謂“家園”,是講河南是中國人的根,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中國姓氏中大多起源于河南,河南也成為中國人尋根的祖地。如果細究家譜,當代人群可能都會發現,自己的祖先都有可能與河南有聯系,都有可能是從河南遷向遠方,因此,“老家河南”是中國人的永恒的精神家園。
所謂“福地”,是講古代河南匯聚各方英才,成就大業。河南人習慣于域外精英“入主中原”,對各方英才有廣為接納的傳統。河南并不僅僅是河南人的河南,而是中國人的河南,因此河南是成就偉業的福地。
河南人愛說“中”,河南人勤奮、平和、寬厚,中庸的理念植根于骨子中。河南人與“中”的情緣,是其他任何地方所無可比擬的。“天下之中,中國縮影”,這是對河南的最形象的概括,也是追尋中原文化印記的最貼切的認識。
責任編輯:劉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