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格彬 春天里來百花開,然而,對于吃貨一族的我來說,卻是不羨鮮花不羨香,為啥?單單摯愛那“可貴生于少,古來食共噫”的竹筍哩。 竹子的生命之旅就是從筍子啟程的。筍又分為冬筍和春筍。 冬筍,顧名思義,生長于深秋,成熟于寒冬的筍子。每到大寒時節(jié),湖南人的餐桌上少不了一道名菜——冬筍炒臘肉。記憶中,每到這時,好喝兩口小酒的祖父,便提起鋤頭,拿著簸箕,來到老屋邊的竹林里挖冬筍。三十多年前的那個冬天,我跟隨在祖父身后,進了竹山,只見他先是仰頭觀看了竹梢一陣子,然后順著某一條路徑,用腳邊拔開上面積滿的竹葉,邊嘗試著去踮幾下,不一會兒,便發(fā)現(xiàn)了幾處泥土松動之處,“你看,逮著了!”祖父興奮地指著前面那道不太起眼的裂開的泥縫向我炫耀著他的“戰(zhàn)果”,開心得像個老頑童,我還沒來得及仔細端詳,祖父已迫不及待地用鋤頭輕輕地刨去周圍被冬筍尖兒頂破的新土,接著眼前一枝嶄新的冬筍閃亮登場,它個頭不大,周身黃燦燦的,煞是可愛。我很好奇,祖父是通過一頓什么樣的神操作,從那看似毫無別致的竹葉下,發(fā)現(xiàn)“寶藏”的,我也想擁有這火眼金睛,可他就是不肯告訴我,最后被我纏得沒辦法,竟然偷笑了一下,拿出個殺手锏——讓我立志下年期末考試拿全班第一名就一定告訴我。 為了這個誘人的答案,我鉚足了勁,埋頭苦干了一年,終于第二個冬天如愿以償?shù)玫搅舜鸢福瓉砩哂猩呗罚笥惺髲剑瓦B竹也有竹道——挖冬筍,先要辨認(rèn)出母竹,那些個頭不高、竹身較粗、顏色較深、從下往上第一根分枝為雙枝、枝較短、葉較密的就是母竹,然后順著母竹頂梢彎曲的方向去尋找竹鞭,拔開竹葉,泥土上面較兩邊有微微凸起處便是竹鞭,筍子就在上面孕育,順著竹鞭廷伸的方向,總能看到有些泥土開有裂紋,筍子就藏在下面了,老話叫做“看山辨竹再摸鞭,筍子呷上大半年”,我提著滿簍子冬筍,不由得一聲感嘆,大自然到處都有其規(guī)律嗬。
相比于冬筍的羞羞答答、內(nèi)斂含蓄,春筍顯得落落大方、熱情奔放得多。前者需挖筍人千呼萬喚始出來,還要“猶抱琵琶半遮面”,后者在驚蟄前后,一遇春雨的滋潤,便爭先恐后地破土而出,拔節(jié)生長,且生長速度之快,可以說自然界無與爭鋒,據(jù)說,只要水量充足溫度適宜,一個晚上七八個小時能躥出五六十公分!人言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我說春筍破土分秒長,這才是“雨后春筍”的節(jié)奏哩。味覺上,春筍比冬筍似更“鮮”一籌,冬筍性苦,需中和肉類的油脂才不致澀口,春筍最大特色就是清淡鮮嫩,無論清炒、紅燒,還是腌制、涼拌,嘗上一口都能使口舌生津、整個味蕾為之歡娛。春筍產(chǎn)量高,每年春上,母親總要采來切絲、切塊,再曬干,待到菜地青黃不接時,一把筍干炒肉、酸菜筍干肉泥,再合適不過。
春筍深得大眾喜愛,我是見識過的,不記得哪年春天了,我在外旅游搭乘大巴返回長沙,途經(jīng)一片竹海,期間,不知哪位乘客大喊一聲“哇,好多的筍呀”,這一叫不打緊,卻讓全車的人仿佛都來了食欲。司機估計是個吃貨,干脆靠邊停了車,提了個袋子就沖進了路邊的竹林,很多乘客也跟著一蜂而上,一時間,整個林間充斥著“噼里啪啦”采摘新筍的聲音,還伴隨著“這個大、那個乖巧、相安、巴適得板……”的南腔北調(diào)贊譽之詞。
春筍渾身是寶,就連剝落的筍皮,也能用來拴肉掛魚,是肉案魚攤們的最愛,既隔油又環(huán)保,關(guān)鍵是還不用本錢,當(dāng)然了,我們幾個鄉(xiāng)下孩童也能不時地撿一大捆新鮮筍皮去商店換幾顆棒子糖、幾袋酸梅粉,還美其名曰“勤工儉學(xué)”。
眼下,又到了采筍食筍的旺季,讓我們都來嘗嘗這“人間至味是清歡”的竹筍吧。
作者簡介
柳格彬,高中物理教師,愛看書,向往慢生活。奈何工作繁忙,只能做點碎片化的閱讀,也常忙里偷閑,寫些人生感悟,自娛自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