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在世時,每年春節都盼在山東定居的我的弟弟一家三口回家過年。弟弟一家也是每年都沒讓母親失望。弟弟排行老幺,俗話說,皇帝愛長子,百姓愛幺兒,弟弟從小就得到母親的寵愛。如果哪年弟弟一家春節沒回來,母親整個正月都要時不時叨念:這孩子,過一個年,再忙也應回來呀……。過完正月,母親又老在我面前說,這五一長假,你小弟總該回來吧。然后又盼十月黃金周。母親80多歲,又有病,她“走”的頭幾年,更是巴不得弟弟“?;丶铱纯础?,她不知道小弟回來一次花費要多少,如果一家三口回來,往返路費加上買禮物,還要給娃兒伙發“壓歲錢”,那花費比我老爸一年的退休金還多,況且小弟家也并不富裕,還要盤個孩子讀書。這“回家看看”的成本是夠高的。 母親去世后,父親和我一起住,去年還沒到臘月,父親就對我說,你打電話給九弟,叫他過年別回來了,我知道他回來一次要用多少錢,這錢來得不容易,別浪費了。弟弟本來是要回來的,聽我說了父親的意思,便改變了回來的主意,年三十晚上,一家人打電話回來給父親拜年,我見父親聽電話時,眼里含著淚。 父親快滿90歲了,人生的列車已經提速,現在過了“馬吃水”,也快到舒平殯儀館了,我理解他,他是希望小弟“常回家看看”的,他把這種感情埋藏在心里,不像母親那樣過于表露。還有,他更知道理解孩子的難處。 現在做兒女的也不容易,他們要為自己為家庭為兒女打拼,我覺得作為父母,應該像我父親那樣把“?;丶铱纯础笨吹玫恍嗬斫鈨号碾y處,如果兒女因工作太忙,或是經濟拮據,負擔不起回家的路費,那么,不妨讓兒女“常打個電話”,問候一下,也就行了。另外,如果自己身體尚可或是經濟狀況較好,也可以“常到兒女家去看看”。因為既是一家人,就應該互相體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