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出現厭學情緒的學生,家長要適當地加以引導,可以在開學前及時地調整孩子的生活作息,并加以督導,讓他們的心理狀態調整到學習上來,以適應新學期的學習生活。同時,家長不要過度擔憂和敏感,以免加劇孩子的厭學癥。
今天是我市大多數學校開學的日子,但不少學生家長卻發現,在歡天喜地的寒假過后,孩子似乎對上學有了抵觸心理。兒子在讀小學四年級的王女士說:“這幾天,一和他提到作業、學校、老師的話題,他就沒精打采的,反復問他是什么原因,最后才問出一句——要開學了呀!”
相信和王女士有同樣經歷的家長不在少數。中國兒童心理衛生專業委員會就曾做過一次調查,結果顯示:59.3%的學生有厭學情緒,其中既有學習存在困難的學生,也有成績優秀的學生。那怎樣才能讓孩子們消除厭學的情緒呢?
孩子為什么不愛學?
記者從一位資深的心理醫生處了解到,“厭學癥”是青少年最為常見的心理疾病之一,主要表現為學生對學習認識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極對待學習,行為上主動遠離學習。患有厭學癥的學生往往學習目的不明確,對學習失去興趣;不認真聽課,不完成作業,怕考試;甚至恨書、恨老師、恨學校,曠課逃學;嚴重者一提到學習就惡心、頭昏、脾氣暴躁甚至歇斯底里。
造成厭學癥的原因很多。許多孩子由于暑假作業未完成、對新學期緊張、迫于中高考的壓力等因素對到來的學習生活缺乏必要心理準備,安逸、閑散慣了之后想到開學后緊張的學習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從而產生了焦慮、恐懼的情緒,造成了對開學存在心理陰影,嚴重時就導致了厭學癥。再從宏觀層面來看,應試教育體制導致高考成了指揮棒,孩子學習就為了考上大學;學校則以成績為教學目標,分數第一的學習氣氛令孩子不勝重負。還有家長要求孩子“一定要在前三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給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學習本身變成了非常功利的東西,本來孩子自然形成的學習興趣都被扭曲了,當然會對開學產生抵觸情緒。
客觀地說,學習是一系列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這個過程需要付出很大的心智努力,并伴隨高度的精神緊張,久而久之必然會產生心理疲倦感。所以,孩子厭學了。更需要家長、老師、社會的共同關愛,多方努力來消除或削弱導致孩子厭學的因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
曾經有位班主任老師對記者說,在她的班里,有位學生把《真心英雄》改了歌詞:“在我心中,老師最兇,留的作業要寫到七八點鐘;在我家中,爸爸最兇,經常把我打得鼻青臉腫……”這種心態下孩子怎么可能愛學習呢?
其實,不少患厭學癥的孩子都是由于教育方法粗暴造成的,不考慮孩子個性特點的統一化要求很容易讓孩子覺得“喘不過氣”。古語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而心理醫生認為,“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欲’”。如果把孩子學習的欲望激發出來,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讓孩子把學習變成自己的一種需要和渴望。
曾經有一位高考狀元的母親在談到教育經驗時說:“我自己只有初中文化,為了教育孩子,就一直堅持自學,也參加了高考,一直讀到大學本科。”這種“榜樣的力量”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家長希望孩子達到熱愛學習、主動學習的狀態,最好的方法就是親身示范。如果家長總是教訓孩子好好學習,自己卻一有時間就打麻將、看電視,這種教育無疑是沒有說服力的。相反,如果家長本身都是一有空就讀書、提高自己,孩子自然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習感興趣。
幫孩子調整好心態
在開學初期,家長不僅應該告訴孩子要“收心”,還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幫助孩子“寬心”,真正讓孩子從心里愛上學習:
1、以樂觀的態度,多跟孩子談談學校和新學期,給孩子以信心,說一些欣賞和鼓勵的話語。家長不要把老師描繪成嚴厲兇狠的人,也不要把學校描繪成痛苦難受的地方,應給孩子以幸福感,讓孩子對上學感興趣,期待上學。
2、放假時,許多孩子的生活秩序打亂了,常常是看電視或上網到很晚,而早上又貪睡不能按時起床。這種狀況如果不改變,孩子的心理就還在“放假”,對上學自然會有一定的抗拒。家長應及時糾正孩子的生活習慣,幫年紀較小的孩子訂好作息時間表,每天督促孩子按時起床、飲食,保證孩子有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新學期的學習中。
3、如果孩子有“教室焦慮癥”,最好不要先讓孩子吃抗焦慮藥,應先從調整心態開始,有意識地從日常娛樂、游玩等話題轉向有關學習的話題如作業、同學關系等,加強孩子與同齡人的交往。
4、開學后的假日里,家長要盡量少帶孩子上公園等游樂場所,多帶孩子去書店看看書,或者一起去購買學習用品,給孩子營造學習氛圍,讓孩子自然而然地明白,現在是開始讀書的時刻了。
最后需要說的是,對患上厭學癥的孩子,家長一定要耐心地表達對孩子真誠的關心和愛護,和孩子一起探究對上學恐懼的真正原因;同時父母應與學校老師聯系,爭取校方的配合。共同“會診”把脈,為孩子克服厭學癥創造有利條件。如果上述方法難以奏效,經過心理咨詢也收效甚微,則可在醫師的指導下慎重地選用藥物治療。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