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井古鎮位于祿豐縣西北的龍川江畔,自東漢初期開井煮鹽,2000多年來形成一個經濟繁榮、多元文化發達的古鎮,尤以明清時最為繁榮,人稱明清社會活化石,是省級歷史文化
名鎮。
黑井歷史悠久,從出土的石、陶、銅器、獸骨等文物考證,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少數
民族的祖先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生息勞作。居住在此地的彝族先民就用
青銅工具開鑿了鹽井。為紀念這黑牛的功績,遂稱為“黑牛井”,現簡稱“黑井”。
石龍后山、七局一帶戰國墓葬遺址中發掘的大量青銅劍、矛、戈等兵器考證和據史書記載,早在戰國時代,黑井就以其“鹺鹵之利”而成為人們爭奪、攻守的重要地區。漢代曾在今安寧和姚安兩地設過“鹽官”到黑井辦鹽。唐代黑井屬姚州鹽督府,有“鹽泉”之稱,奉有“產鹽潔白味美覽賧城”之美譽。元代屬威楚路定遠縣轄,明代隸屬楚雄府定遠縣,清亦同,均稱之為“黑鹽井”,文人遐邇稱煙溪,元、明、清三代均設專管鹽務的“提舉司”
行政機構。
黑井鎮——古鹽都風情
黑井鎮位于云南省祿豐縣西北,是歷史上的產鹽重鎮,也是云南省的歷史文化名鎮,從漢代起便因盛產井鹽聞名于世,至今仍保存著大量元、明、清時期的古建筑和遺跡,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
云南省祿豐縣黑井鎮一家展覽館內展出的鹽產品(7月28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長山 攝
7月28日,云南省祿豐縣黑井鎮的工作人員在演示土法制鹽。
新華社記者 王長山 攝
云南: 千年鹽都 黑井古鎮
冷酷到低
黑井古鎮位于恐龍之鄉祿豐縣,自古以來是個產貢鹽的地方。它依山伴江,是個久封于龍川江河谷中已經差不多一個世紀的小鎮。
斗轉星移,滄桑變遷?!胞}城”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輝煌,卻留下了古色古香的具有唐宋風貌坊巷,頗具明清風格的民居,碑刻、石雕、古塔、石牌坊、古戲臺,以及古寺廟、古鹽井、煮鹽灶戶等,特別是享譽省內外的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典型的武家大院,吸引了眾多的海內外游客。
“王”字型的武家大院豪宅、貞節牌坊、道光皇帝的御筆、飛來寺、以前曾產過鹽的鹽井及鹵水池子仍留在那里。在龍祠內懸掛著雍正皇帝所題寫的牌匾,上書“靈源普澤”四個大字。此匾長2米多、寬80厘米,匾上雕有9個龍頭。 “靈源普澤”四字也正是雍正皇對當時黑井鹵水惠澤普天下的評價。還有始建于明末,完工于清道光年間,至今仍發揮著防洪作用,護衛著黑井鎮的安全的黑井慶安堤,也是一個不可不去的地方。那些古鹽井,煮鹽灶,仿佛在向人們傾訴著歷史的久遠和滄桑的變遷……
古巷幽幽,木刻花窗,雕梁畫棟上附著的蛛網塵絲,青石板路上的深深蹄印,無不在訴說著它的歷史與曾經的輝煌……與麗江古城的小橋、流水不同,黑井古鎮則多了幾分古之悠悠,情之綿。龍川江穿城而過,紅砂石鋪就的漢代馬幫道與城中寬不過三尺的街巷相依相偎。月朗人寂的晚上,紅砂石砌成的石碑坊漠然矗立,五馬橋邊的萬家燈火,敘說著一個遙遠深邃的繁華世界。綿綿秋雨中,伍家大院風化的石柱腳、黑井文廟中斑駁的石墻都在訴說著一種破而不衰的風骨。
在黑井,現存的鋪臺大約有160多個,有的仍在使用,絕大部分已廢棄。所謂鋪臺,就是當地住家在自己臨街街面用青石板砌出的一個平臺,并將各種物品擺在臺上出售,買賣一目了然,十分方便,趕馬人牽著馬便可以買東西。有的店鋪為吸引顧客,還在鋪臺上放一瓦罐水和一把木瓢,供顧客和趕馬人解渴。
[交通]
鐵路:可在昆明南窯火車站乘昆明至攀枝花的火車,在黑井站下車,(乘每日早上7:57分發往攀枝花的6162次列車,中午13:21分到達;第二天中午11:51分乘6161次列車返回)。車站離鎮上還有4公里的路程,下了火車后可坐小馬車或是徒步去黑井古鎮,小馬車每人兩元或是三元。
另外,黑井火車站是小站,目前只有普客,沿途停車次數比特快多,乘車要有耐心,而且到了黑井,停車時間短,上下車行動要快。
公路:可以從廣通、楚雄乘班車前往。在廣通至黑井一段路窄且彎道多,自駕車者需注意安全。
[住宿]
鎮里有小旅館,私人客棧,價格都不高,小旅館大約10元/床,40元/間,干凈衛生。
[游玩]
黑井古鎮玩法:觀黑井是不能疾走的,黑井的靜和古樸只適合慢行。訪古觀景,一切都在于品它的古韻,品它的醇香:古牌坊、古鹽井、古石雕、古龍祠、古院、古寺、古街、古宅,無不散發著古味舊韻。去黑井是一定要住上一夜的,而且定要住在私人宅院改成的客棧里。枕著香山寺的鐘聲和龍川江的吟詠入睡。
推薦旅行線路:黑井(黑牛鹽井、七星臺、大龍祠與雍正題匾、飛來寺、武家大院、節孝坊、孔廟、飛來寺、五尺道、和尚墳、安慶堤),黑井屬于祿豐縣,祿豐縣是中國的恐龍之鄉,元謀人的誕生地,還可去看看自然奇觀元謀土林。
[美食]
稀豆粉粑粑
將熟米飯搓揉成片狀切成小塊,放于火炭中烘烤,制成類似米質鍋巴,放入碗中燒上稀豆粉食用。
灰豆腐
將白豆腐劃成小四方塊,放在油鍋中炸皮起黃色,撈起后放在一“堿水”中浸泡,利用堿性作用,將炸黃的白豆腐復原成豆漿形成一個口袋。要食用時用豆黃湯煮,然后放上腌菜等作料,味鮮嫩滑,又名“口袋豆腐”,是黑井有名的小吃。
還有其他的特色小吃:鹽燜雞、牛干巴、泡梨及燒烤等;當地還有獨特的佛教素宴及“八八”宴席和“八碗四碟”家宴。
[當地特產及購物]
黑井貢鹽
黑井的鹽滲透力特別強,你切十片生肉疊起來,然后往最上面的肉片上撒些黑井鹽,半天的時間它就可滲透到最下面的一片肉中,用來做火腿是最好的。
還有石榴和花地瓜。
[最佳旅游時間]
黑井古鎮一年四季都適合旅游。該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春暖旱重、夏無酷暑、秋季涼爽、冬無嚴寒,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干濕分明,每年5-10月為雨季,年平均氣溫15-21℃。
祿豐縣黑井古鎮
2005年11月13日,國家建設部、文物局公布第二批命名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共34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共24個。云南省祿豐縣黑井鎮榜上有名,這是云南省惟一獲得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稱號的古鎮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是對一個區域歷史久遠度、文化價值、名人影響度、歷史建筑規模、歷史性風貌完整性等多項指標的綜合評定。由建設部組織的有關專家組,在依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評價指標體系》審核的基礎上,一致認定黑井鎮達到了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標準。
黑井鎮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稱號,千年鹽都喜添金字招牌,這是祿豐縣繼2004年恐龍化石產地被國土資源部評為國家地質公園、黑井古鎮被評為國家AA級旅游區之后獲得的第三張國家級文化旅游名片。
一個“鹽”字,連接黑井千年滄桑
黑井鎮位于楚雄州祿豐縣西北92公里的龍川江畔,距昆明200公里,距楚雄75公里,成昆鐵路、龍川江縱穿全境。
黑井歷史悠久,從出土的石、陶、銅器、獸骨等文物考證,早在3200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少數民族的祖先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生息勞作。據《黑鹽井志》記載:"土人李阿召牧牛山間,一牛倍肥澤,后失牛,因跡之,至井處,牛舔地出鹽。"為紀念這頭黑牛的功績,遂稱此地為"黑牛鹽井",后稱"黑井"。
自從發現了鹽,黑井便成了一個遐邇聞名的地方。因為鹽,黑井便有了“煮井壘銀高玉碧,敲詩賭酒小梁園”的風雅。昔日黑井由于鹽的經濟地位,封建中央政權在這里建制,四方客商向這里云集,各種文化向這里滲透,形成了具有中原文化與地方、民族文化相融合、豐富的多元文化體系,致使黑井的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飲食文化在全省、全國獨樹一幟。鹽業的發展,使黑井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具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在云南的財政稅賦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成為"富可敵省"的滇中經濟重鎮,從而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跡。昔日的黑井,不但經濟發達,而且文化昌盛,僅明清兩代,就有13人中進士。元明清三代,在黑井這塊兩山夾峙的彈丸之地,就建蓋庵堂寺廟56座、文筆塔5座,還留下了不少很有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古碑。千百年來,黑井鹽養育著一方百姓,使黑井成為“富甲兩迤”的“財賦奧區”,黑井因鹽而興。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化的生產工藝令原始的古法制鹽方式失去了其存在的實用價值,黑井亦因鹽而衰,無奈中便成為一座“失落的鹽都”。然而,或許正是由于作為生產實體的衰落,才使黑井成了一座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名鎮”,成為一座彌足珍貴的古鹽文化博物館。
至今,黑井仍保留著較為完整的傳統城鎮格局、民居、宗教、牌坊等建筑,有21處文物保護單位,是祿豐縣乃至楚雄州有名的文物大鎮。歷經千年,古鎮風貌依舊,歷史紋脈清晰,特色鮮明,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使黑井鎮具備了開發建設文化旅游業的基礎條件。
保護與開發并舉黑井再興
歷史文化名鎮基礎是文化傳承,立足點在保護、挖掘,支撐點在開發,如何以文化為依托,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保護和發展歷史文化名鎮?鎮黨委、政府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提出以資源換資金技術,以存量換增量,“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保護開發古鎮理念,以“政府主導,公司運作,市場推進,居民參與,旅游興鎮”為開發思路,在上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特色旅游業,使黑井旅游文化開發基本定位為“商儒雅士寄寓之鎮,明清產業貿易之鎮,多教并存共處之鎮,榴園紅墻休閑之鎮”,依托厚重的文化底蘊,在旅游開發中,歷史文化名鎮真正顯現出獨特的迷人魅力,“千年鹽都、黑井古鎮”成為祿豐縣、楚雄州的知名旅游品牌,在省內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黑井,這個樹老花紅、歷經滄桑的古鎮一路堅實走來,發展成為國家AA級旅游景區、成為極具魅力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黑井,這個承載千年歷史的古鎮,正在用開拓進取、只爭朝夕的精神朝著更高的發展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