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篇內容均為報刊摘錄
哪些藥物可致癌
各類解熱鎮痛藥物,如服用劑量大或者長期服用,容易造成腎乳頭壞死或腎臟損害。鎮靜安眠藥物中魯米那、男性激素中的甲基睪丸酮、蛋白質同化激素中的苯丙酸諾龍和康復龍與被黃曲霉素污染的食物或酒類并用可以誘發肝癌。廣泛用于婦科病,前列腺肥大或前列腺癌等病癥治療的乙烯雌酚,可誘發卵巢癌,男性患者如每用0.5毫克或以上,連服數年可誘發腎上腺瘤。抗生素類藥中的氯霉素,如果長期服用,容易誘發急性白血病(血癌)。有的藥物如土霉素或含氯基比林成分的藥物,在酸性環境中能產生二甲基亞硝胺。此外,某些中草藥如農吉利堿等,也可能有致癌性。
用藥過多也致癌
藥能治病,亦能致病。治病治在恰到好處。人們因濫用藥品而蒙受藥害,教訓是深刻的。
若多服用維生素類服維生素A過多,癥狀表現為食欲不振,頭痛眩暈,軟弱無力。維生素D中毒,表現為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瀉多尿,頭痛倦怠,血壓增高。過多服用維生素B系列,也同樣出現中毒癥狀,如維生素B6就可引起神經系統中毒。過多的維生素C,可使泌尿系統產生草酸鹽結石,胃腸功能下降,紅細胞減少,體力不足。孕婦多服,還會導致新生兒發生壞血病。服用維生素E過多,可導致口腔發炎,頭痛疲乏,腹瀉、腹痛以及出血等癥狀,從而也使人的免疫功能下降;
若多服用抗菌素類不僅能抑制腸道正常菌群的繁衍,引起“偽膜性腸炎”,且可使體內出現各種耐藥菌株,導致以后生病無抗菌素可用。不同的抗菌素又可引起不同的疾病,如鏈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可致神經性耳聾、氟哌酸影響兒童骨骼生長等。醫學統計資料還表明,常年使用氯霉素眼藥水,還可發生血小板減少,障礙性貧血;
若多服用活菌制劑類活菌制劑中“一些細菌對抗生素有耐藥性,而且其具有耐藥性的基因質粒可以傳遞給其它細菌,使其它細菌也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從而很可能導致服用者以后生病時,使用抗菌素治療不起效果;
若多吸氧氣眼、鼻、喉、肺部都可出現刺激癥狀,胸骨后疼痛;新生兒可致視力障礙甚至失明;在高壓氧艙中吸純氧,則危險性更大,可出現各種不可逆轉的病理效應,甚至昏迷,死亡;
若多用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無論多么純凈的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其中都難免不含不溶性微粒。這些微粒會不同程度地堵塞于毛細血管末稍,對微循環造成障礙。故過多輸液,也不利于健康。
長期服藥也致癌
解熱止痛藥如長期大量濫用含有非那西丁成分的藥物,可誘發腎盂癌和膀胱癌,含有氨基比林成分的藥物,在有胃酸條件下與食物發生作用,可形成致癌性亞硝基化合物,特別是亞硝胺;保泰松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有導致白血病(俗稱血癌)的可能。
抗癲癇藥如苯巴比妥納(魯米那)能誘發瘤或肝癌;孕婦服用苯妥英鈉,可使新生兒發生嚴重畸形或患惡性淋巴瘤。
降血壓藥如長期服用因平可能誘發乳腺癌,且比末服用者高3倍多。
降血脂藥如安妥明(氯貝丁酯)有誘發呼吸道,胃腸道腫瘤的可能。
抗生素如氯霉素除了抑制骨髓導致再生障礙性貧血外,還可引發白血病。
抗結核病藥如異煙肼可促使尋常性狼瘡發展為癌癥。
砷制藥過去用于治療牛皮癬、貧血等癥,并作為強壯劑使用。但能誘發肝癌、支氣管癌和皮膚癌,業已禁用。
激素類如懷孕3個月內用雌激素治療,可使女嬰至青春期前后患陰道癌和子宮癌。絕經期婦女用雌激素治療,子宮內膜癌發生率較未用雌激素者要高7.5-8倍。長期使用甲基睪素、去氫甲睪銅和康復龍等,可誘發肝癌。黃體胴可釀成宮頸瘤。
抗癌藥長期以來,人們發現這樣一個奇異現象,患了甲癌又患乙癌。如急性淋巴瘤,特別是淋巴肉瘤,網組織胞肉瘤的病人,易患急性白血病。這說明抗癌藥物能治病也可能致病。
中草藥如肉豆寇、大茴香、土荊芥、胡椒及樟腦油,巴豆油等,均有誘發癌癥作用。
警惕:藥物性腎損傷
據衛生部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報告,在我國,每年因為藥物不良反應而住院治療的病人多達250萬人,近年來每年約有19.2萬人死于藥物不良反應。由于腎臟的生理特點,它成為藥物中毒的主要靶器官。
“龍膽瀉法丸”事件只是藥物導致腎損傷的冰山一角,實際上,許多腎損傷如急、慢性腎衰竭,腎小球腎炎,糖尿病腎病等腎疾病多是由藥物毒性引發的。醫學上把能夠導致腎損傷腎中毒的藥物稱作腎毒性藥物,像我們常見的撲熱息疼、嗎啡、阿司匹林等鎮痛麻醉劑,鏈霉素、慶大霉素、抗癆藥等抗生素,絲裂霉素、環磷酰胺等化療藥,苯妥因鈉、甲基妥因,對甲雙銅等抗癲癇劑以及某些綜合劑、促凝劑及造影劑等,都屬于腎毒性藥物,長期使用或使用不當都會引起各種腎損傷。而一些對腎毒性較小的藥物,如果長期使用,由于藥物毒素在腎臟中漸漸累積,也易導致各種腎疾病。
容易受傷的“腎”藥物的毒副作用不僅針對腎臟,對肝臟、神經系統等也會造成損傷,但是腎臟是最容易發生損傷的。
腎臟是泌尿系統的重要器官,它巧妙的控制著人體內的代謝過程。腎臟位于脊柱兩側,在腹膜的后面,是非常非常小的兩具小器官,腎臟的重量大約有125克,只占體重的0.4%,卻擔負著人體排泄的重要責任。腎臟血代量相當大,腎血流量在靜息時占心搏出量的1/4,相當于每100克腎組織每分鐘流過300-400毫升血液,而腦、肝及甲狀腺組織分別為腎臟的1/5,2/7,3/7。就腎臟本身的代謝而言,并不需要如此多的血流量,它完全是為了排泄體內的代謝廢物。
人體在代謝時所產生的毒物和廢物以及多余的水是通過腎臟進行過濾,每天通過尿液排出去,使人不至于中毒。通過腎臟的作用可以平衡人體的內環境。腎小球主要的功能就是把每天代謝出來的毒物、廢物、吃進的藥物,需要排泄的都從腎小球濾過出去,這里的血液供應非常豐富。深紫色的是髓質的部分,髓質的部分也就是腎小管的部分。人體每天濾過的液體要在腎小管的部分進行回收,人體每天大約要排出180升液體,但是在腎小管的部分要回收進177升左右,人最后排出的尿液也只不過是1-2升,相對于腎臟來說這一部分的血液供應就差一些,這一部分如果遇到了比較濃的藥物或毒物就會造成腎臟損害。
顯而易見,正是由于腎臟始終處于人體與代謝產生的藥物毒物正面接觸的前沿陣地,因而往往成為二者廝殺的第一受害者。
預防藥源性金屬中毒
藥源性鉛、汞中毒是因服用含鉛、汞的藥物引起的以神經精神障礙、消化系統、造血系統損害為主的全身性疾病。
為什么能中毒呢?原來中藥偏方中含有水銀、朱砂、輕粉或紅丹等。水銀即金屬汞,在常溫下具有易蒸發的特性,以蒸氣形態經呼吸道進入人體,使中樞神經和植物神經功能受到損害。朱砂化學成分為硫化汞,含汞量為86.2%。過量服后可出現腎臟及中樞神經等系統損害。輕粉是無機汞,呈粉末狀態,主要經呼吸道及皮膚吸收對人體發生損害。紅丹即鉛丹一般經消化道吸收,吸收數周后主要以不溶性的三鹽基磷酸鉛形式沉淀在骨骼和牙齒。骨鉛和血鉛之間處于一種動態平衡,當血鉛達到一定程度可引起急性中毒癥狀。鉛對神經、血液、消化系統以及血管和腎均有毒性。
一些民間偏方大劑量摻入鉛、汞、砷等重金屬
一些民間偏方是不科學的,大劑量的鉛會損傷周圍神經系統,汞會損傷中樞神經系統,砷會損傷消化系統,所以民間偏方要慎用,不能為了治某種病而不顧重金屬中毒的危險。提醒患者,一旦患上重金屬中毒則要及時到市勞研所就診,因為患者重金屬中毒后出現的腹膠痛、嘔吐、腹瀉等癥狀,極易被綜合性醫院誤診為急性闌尾炎、急性胰腺炎和急性膽囊炎等,貽誤病情。
切莫誤用損肝中藥
某些中藥對肝臟毒性較大,應用不適當可引起肝臟損害。損肝中藥主要有以下幾種:一類是直接損害肝臟,引起中毒性肝炎,如長期或過量服用黃藥子、蒼耳子、蓖麻子、川楝子、天花粉、桑寄生、貫眾、蒲黃、半夏、雷公藤,均可引起中毒性肝損害,使人出現肝區疼痛不適、黃疸、肝脾腫大等癥狀和體征,肝功異常。五倍子、石榴皮、訶子等含有收斂止瀉、抗菌作用的水解鞣質是直接肝臟毒物,長期大量應用可引起肝小葉中央壞死、脂肪肝及肝硬化等。以上藥物中川楝子、半夏、貫眾等又是傳統肝病方藥中的常用藥物,誤用的機會更多。第二類是導致膽紅素代謝障礙的藥物如大黃、川楝子、澤瀉等,長期大量服用都會對膽紅素代謝途徑中的任何一個環節產生干擾而出現黃疸。第三類是能誘發肝癌的中藥,如研究證實,石菖蒲、炒小茴、花椒、炒麥牙、訶子、桂皮、八角、青木香、木通、硝石等均可誘發實驗動物發生肝癌。
生活方式疾病將是頭號殺手
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中島宏嚴肅告誡人們:“大約在2015年,生活方式疾病將成為世界頭號殺手。”
所謂生活方式疾病,就是由不良飲食習慣、情緒緊張、吸煙酗酒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的。目前,發達國家每年有820多萬人死于心臟病、中風、癌癥和呼吸道等生活方式疾病。第三世界死于此類疾病的人數為1170萬,占死亡總數的45%左右。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講究高蛋白、高脂肪等高熱能的食物,卻不知道這種飲食方式不但不能提高人們的身體素質,反而會造成許多不良后果,如心血管疾病就與這種不良的飲食習慣有著密切的關系。當前人類死亡病人中,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肌梗塞、心臟病、高血壓等)被列為頭號殺手。情緒緊張是疾病的根源,過度緊張和疲勞,不僅會誘發疾病,損害健康,而且還會奪去人的生命。醫學專家指出,吸煙酗酒是生活方式疾病的幫兇,吸煙和酗酒的危害已被醫學界所公認。
預防“生活方式癌”
現在已經知道與癌癥的發生有關的不良生活習慣有:長期食用不新鮮的蔬菜者,由于其中多含亞硝酸鹽,在人體內遇到仲胺,即能合成致癌物質亞硝胺。因而消化道癌增加。多食熏烤的食物,尤其是脂肪和蛋白質被烤焦的部分,其中多含致癌物笨并芘,這是一類重要的致癌物質。肝癌、皮膚癌、陰莖癌、宮頸癌等與之有關。高脂肪飲食能促進膽汁分泌,過量的膽汁在腸道內經腸道細菌作用分解成石膽酸等致癌、促癌物質,腸癌因此增加。過量的脂肪飲食還能促進垂體分泌泌乳素等激素,能增加非哺乳期婦女患乳腺癌的機會。霉變的食物,尤其是霉變的花生與玉米,其中多含黃曲霉毒素,黃曲霉毒素B1,已證明為肝癌的致癌物質。
食品添加劑中,攝入過量的鹽,能破壞胃粘膜分泌的粘液,使胃粘膜屏障機能減弱,致癌物質容易入侵,因此胃癌發病機會增加。糖精過量攝入有使膀胱癌發病率增加的可能。香料如茴香、八角中多含黃樟素,亦是一種致癌物質。家庭衛生與防癌亦有關系。現已證明油蒸汽中含有致癌物質,據認為中國婦女的肺癌常與此有關。居室中的許多建筑材料,能產生一些放射物質如氡等,故如在通風不良的居室長期居住,肺癌的危險性增加。
當然,在我們的生活中亦存在著許多抗癌的因素。即以飲食而論,經常食用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其中多含維生素C,而維生素C能阻止亞硝胺在體內的合成。黃綠色蔬菜中含有豐富的B胡蘿卜素,能在人體內合成維生素A,維生素A能有助于受損傷的上皮組織的修復,也能減少癌癥發生的機會。同樣,戒除不良嗜好,注意個人衛生,改善居住環境等皆對預防癌癥有重要的意義。
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可降低患癌危險性
美國醫生格蘭特.斯蒂恩在最新一期的《未來學家》雜志上撰文指出,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可降低患癌危險。
斯蒂恩認為,在乙肝病毒感染、吸煙、人體乳頭瘤病毒感染,飽和脂肪酸攝入過高、葉酸攝入過少、飲酒過量、農藥(DDT)污染、維生素攝入過少、長期使用染發劑、過度肥胖等25項致癌因素中,有4%與生活習慣有關,48%與飲食習慣有關,28%與食用新鮮水果蔬菜太少有關,20%與心理壓力大和緩解壓力的方法不當有關。他認為:通過改善飲食結構、戒除不良習慣、增加體育鍛煉,人類可以預防非遺傳性癌癥。
斯蒂恩建議,為保持健康,人們需要做以下十件事:
一、 自己戒煙并禁止他人在你的居室或工作場所抽煙;
二、 了解家族病史,如果家族中有人得過某些癌癥,對可能引發這類癌癥的因素需加倍注意;
三、 多吃新鮮水果和蔬菜;
四、 少吃豬牛羊肉等“紅肉”,多吃魚肉和雞肉等“白肉”;
五、 增加鍛煉量,每周最少鍛煉3次,每次至少20分鐘;
六、 防止乙肝等病毒感染,勿得性病;
七、 凡事不要過量,如飲酒,服藥,吃快餐,曬太陽等不要過量;
八、 40歲以后每年做一次全面身體檢查;
九、 不要輕易服用激素;
十、 了解癌癥的預警信號,如原因不明的惡心、體重急劇變化等,須及時就醫。
防止癌從口入
長期以來,癌癥一直是人類的重大死因,然而研究資料顯示,大多數癌病并非直接發生,大約80%左右的癌癥都與環境因素及生活方式有關。由于人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都是可以改變的,故大多數癌癥也是可以預防的。有關專家告誡人們,日常生活中要著重防止“癌從口入”,并要求人們首先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 不吃霉變食物。
二、 少食腌、臘、熏食品。
三、 不吃過咸食物。每天攝入食鹽應不超過10克。
四、 不偏食,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和豆制品,常食大蒜。
五、 適當控制脂肪的攝入量。
六、 不快食、暴食、燙食。
七、 不濫服藥品。
八、 戒除煙、酒等不良嗜好。
專家破解三大癌危險因素
日前,我國在哈爾濱首產供銷開展的肝癌、肺癌、胃癌危險因素專題研究表明,吸煙是肺癌、肝癌、胃癌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其劑量反應關系非常明顯。飲酒是肝癌、胃癌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其中,長期大量飲酒更為危險。肺、肝、胃臟器慢性病對癌癥的發生有高度危險性。經常食用油炸、霉變、鹽漬及經常不吃早餐、口重等飲食習慣,均可顯著增加胃癌相對危險度,而經常食用醋、大蒜等酸味或辛辣味及豆類食品,可降低相對危險度并有明顯的防癌作用。本次研究結果還表明,婚姻生活不和諧、人際關系差等精神因素,是各種癌癥發病的重要協同因素。
警惕農藥成“殺手”
日趨增多的農藥中毒
一二十年前提到農藥,人們想到的只是農民在稻田和棉田里噴灑,很少為城里人注意。如今,大豆、玉米、小麥、果樹……沒有不施用農藥的,水果的表面、蔬菜的可食部位也都噴灑農藥。所用農藥的品種,也由過去的敵百蟲、“1605”幾個,發展到對硫磷、呋喃丹、殺蟲脒等30余個。盡管如此,農作物的病蟲草害不但沒有被消滅,而且抗藥性越來越強,新的蟲害陸續涌現,令人防不勝防。
瓜果蔬菜的農藥殘留量超標嚴重
農藥殘留量是指檢測采收后的農產品查出的農藥的量。為了保障消費者的安全,國家規定農產品的農藥殘留量要保持在一定限度內。由于水果、蔬菜上市后,會很快到達消費者手中,并會直接入口,所以要求農民在瓜果蔬菜上施用農藥時,不只要做到按量噴灑,而且應選用降解快、易分解的品種,還要求在果蔬采收前留一個安全期,此期內不能施用農藥。
據調查,大棚蔬菜的施藥量與施藥次數大多高于大田蔬菜,所以,大棚蔬菜的農藥殘留量超標問題尤其嚴重。
個別種西紅柿、草梅的菜農,為了使果實成熟快,還使用使作物早熟的激素,激素屬植物生長調節劑,是農藥的一種,過量的使用,雖使西紅柿、草梅個大紅亮,但吃起來卻生澀無味,吃多了,人要頭暈、惡心、也會對人有害。
據報載,我國許多地方上市的蔬菜,農藥殘量超標是十分嚴重的,國家有關部門曾經抽樣調查了某市的蔬菜市場,在11種蔬菜的81個樣品中,農藥殘留超標率達50.6%。
農藥管理失控對人類危害深遠
農藥的第一個品種DDT的殺蟲效能是1938年由瑞士人米勒發現的,人類大規模使用農藥始于五六十年代。
農藥引起的中毒可分為急慢性兩類。噴灑農藥時違章作業和吃了被農藥嚴重污染的果蔬,會使大量農藥在短時間內進入人體,人出現中毒癥狀,甚至死亡,被稱作急性中毒。人若長期少量地攝入農藥,則會發生慢性中毒,經常吃農藥殘留量超標的瓜果蔬是農藥慢性中毒的重要原因。
慢性中毒不會很快致人死命,不易被人查覺,但危害極為深遠。農藥可以在人體內積聚,對神經系統或其它臟器造成毒害,這樣的例子在農藥史上發生不少,日本的水俁病即是由含汞的農藥所致。有證據表明:某些農藥是致突變劑,能誘發癌癥,近年來婦女乳腺癌發病率上升,即與人們長期使用殺蟲劑有關。農藥對男性的性功能有影響,近20年男子精子的數量明顯減少,也同農藥有關;一些農藥有致畸作用,婦女在孕期接觸西維因、殺螟松、百菌清、氧化樂果都可能發生流產、死胎、胎兒發育不全,如無腦兒等。
消費者應增強自我保護能力
農藥作為“鬼怪殺手”的危險性,日益引起人們的警惕。許多國家對農藥的管理越來越嚴格,1996年美國出臺一項法律,凡在該國出售的蔬菜、水果除標明價格產地外,還需要標明農藥殘留量。一些國家興起了“綠色食品”熱,利用自然條件,使用天然方法種植農作物,不施用任何農藥、化肥,從而生產出無化學物污染的天然農產品。據說在我國北京已有“綠色蔬菜”上市。
所以,在食用黃瓜、茄子、蘋果等果蔬時,除了水洗外,應該將皮削去扔棄,對菠菜、油菜一類的葉莖類蔬菜,則需多次用水漂洗,如能在漂洗前用清水浸泡1小時更好,這樣就可去除大部分的農藥殘留。至于對那些用過量的農藥“催肥”和“催熟”的韭菜、西紅柿、草莓等,消費者則應學會識別,如有懷疑,則不要購買。
安全吃菜
不與害蟲爭菜吃 在眾多蔬菜中,有的蔬菜害蟲特別喜歡吃,可以稱之為“多蟲蔬菜”;有的害蟲不大喜歡吃,可以叫它“少蟲蔬菜”;這是由不同蔬菜成分和氣味的特異性決定的。多蟲蔬菜中“出名”的有雞毛菜、青菜、大白菜、卷心菜、花菜、茭白等,少蟲蔬菜有茼蒿、萵筍、生菜、芹菜、胡蘿卜、洋蔥、大蒜、韭菜、大蔥、香蔥等。多蟲蔬菜由于害蟲多,不得不經常噴藥防治,勢必成為污染重的“多藥蔬菜”少蟲蔬菜的情況則相反,相對比較安全。
為了避免過多攝入農藥,平時應盡可能選少蟲蔬菜。不過在溫度較低的季節,由于害蟲休眠越冬,農藥的噴灑也停止,這時吃多蟲蔬菜也無妨。有人提同,蔬菜葉子蟲洞較多,表明沒打過藥,吃這種菜最安全。其實,這是靠不住的。須知,葉片上的蟲洞隨著葉片的生長而增大,有很多蟲洞只能說明曾經有過蟲害,并不表示后來沒有打過農藥。
避免化肥污染 由于化學肥料的施用量過大,特別是氮肥(如尿素、硫酸銨等)的施用量過大,會造成蔬菜的硝酸鹽污染比較嚴重。硝酸鹽本身對人的毒性并不大,但隨蔬菜進入胃腸道后會被還原為亞硝酸,亞硝酸再與胃腸道內的次級胺結合形成亞硝酸胺,這是一種致癌物質。對上市蔬菜檢測發現,各種蔬菜的硝酸鹽富集力強弱不等,由強到弱的規律是,根菜類、薯芋類、綠葉菜類、白菜類、蔥蒜類、豆類、瓜類、茄果類、食用菌類,硝酸鹽含量高低相差可達數可達數十倍。其規律是蔬菜的根、莖、葉(即營養體)的污染程度遠遠高于花、果、種子(即生殖體),這可能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保護性反應。這個規律很有用,它可以指導我們正確消費蔬菜:盡可能多吃些瓜果豆和食用菌,如黃瓜、番茄、毛豆、香茹等。
如果你很喜歡吃葉菜,也不要太為難自己,注意補充一些維生素C即可,因為維生素C能阻斷亞硝酸胺的形成,可減輕葉菜潛在的危險。
徘徊在嘴邊的危險
國家衛生部最近發布的1999年全國食物中毒情況的通報顯示,去年衛生部收到的近百起中毒報告,有5000人中毒,100多人死亡,其中最突出的是農藥引起的食物中毒。專家指出,在這些明顯、嚴重的中毒事件之外,還有更多的食物污染及中毒正悄悄發生著。
食物污染一般有農藥污染、重金屬污染和硝酸鹽污染等幾種情況。據報道,有關單位在1998年對北京市場上的蔬菜水果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農藥污染超標率為20%,砷含量超標的蔬菜也占20%左右,菠菜、小白菜和油菜等葉類蔬菜的硝酸鹽超標率達到100%,超標嚴重的已經不適合生食。
農產品的污染一般不會馬上表現為嚴重的中毒癥狀,但長期食用會潛伏更可怕的危險。
銀耳如何成雪耳
銀耳屬于大型食用菌,富含多種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等,有強精補腎、健腦提神、和血強身、止咳生津、益胃潤腸、美容嫩膚的功效,被譽為滋補佳品,備受人們的青睞。
那么,“銀耳”是如何變成“雪耳”的呢?為達到促銷的目的,用硫磺熏制銀耳而成。據檢測“雪耳”中的砷含量超標20多倍,如果人們長期食用砷嚴重超標的食物,就能導致慢性砷中毒,甚至死亡。據醫學家對拿破侖死后的頭發進行化學分析,發現其頭發中含有大量砷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