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 給予 舒
學習,是一件主動出擊的事情,如一位我特別尊敬的校長所說:“必須虛心學習。”
晨光熹微,早起出發,兩天培訓,不能懈怠。我將自己的聽講筆記分享出來,也許,你讀來會疑惑,會深思,會恍然大悟……
大概念教學:素養導向下的單元整體設計
第一場講座的主題是《大概念教學:素養導向下的單元整體設計》,老師是一位教育學博士。從時代背景到生活現象,再結合自身經歷,深入淺出分析了“核心素養”的內涵,解讀了大概念的特性。
我邊聽邊記,跟著老師的思路,去尋找發現問題的途徑和提升自身的方法。
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新時代新技術浪潮下的教學和學習,是需要改變觀念和方式的。
早期的兒童會學習,主動學習,到后來被動學習,是一個很現實卻值得深刻思考的問題。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中庸》的思想。
“學達性天”,清康熙皇帝為表彰書院對傳承理學,培養人才的貢獻,御賜給岳麓書院的匾額。
老師的書房,是多少人羨慕的所在。
讀書,要完整地讀書。
讀書,是和優秀的靈魂交流,經典的書籍,常讀常新。
讀書,調節心情,愉悅自己,健康身心。
閱讀,從兒童到成年,從如饑似渴手不釋卷到無暇顧及書本,是一件多么無奈的事情。我想,如果有歐陽修“三上”的讀書精神,就沒有無奈了。
讀整本書,在孩子早期發展階段,不要太多去學習技能型的內容,讓孩子反復做機械性和重復性的東西,就是對孩子天性的扼殺。機械化的勞動式學習會磨滅掉興趣和養分,遵循天性,生而具有的特質,是好的。欣賞,激發,讓ta更好。
人越學習,對自己越了解,就會越知道自己缺少什么。用腳步丈量世界,對世界更了解。“了解”,是一個多么有價值的詞語。
深度閱讀,深度學習,四位一體的生活狀態:學習—工作—生活—娛樂。想要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自己的榜樣作用很重要。
崔允漷教授:以學習駕駛技術的過程比喻核心素養:知識,技能,能力,素養。
OECD對"素養"的界定:
素養不只是知識與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過使用和調動心理社會資源 (包括技能和態度),以滿足復雜需求的能力。例如,有效交往的能力是一種素養,它使用了個體的語言知識、實用的IT技能,以及對其交往對象的態度。
一個"核心素養"(key competency)必須滿足三個要件:
1.能夠對社會和個體產生有價值的結果。
2.滿足個體在面對多樣化情境時的重要需求不僅對學科專家重要,而且對所有人重要。
?
1.個體在信息化、全球化、學習型社會,面對復雜的不確定情境時,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觀念、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所表現出來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與價值觀念。2.價值觀是21世紀核心素養的核心,核心素養必須對個人成功和社會進步都有價值。3.強調真實、復雜情境中的問題解決能力。4.具有連續性和階段性,可教、可學、可評。5.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超越具體的知識與技能。6.是關鍵的、共同的素養,代表未來一代的新人形象。大概念,大單元的解讀,大:大于,超過。
大概念內涵與定義:
大概念是指向學科中的核心概念,基于事實基礎上抽象出來的深層次、可遷移的概念;是對概念之間關系的表述。(埃 里 克 森
大概念,H.L.Erickson,1995)
大概念是能夠將分離細碎的知識點聯結起來的有意義模式,是理解的基礎。(懷特利Whiteley,2012)
大概念認識:
大概念具有整合的內涵,屬于目標層面的整合,注重整體地看待知識,探索學習成果與目標之間的關系。而不是一種具體的整合方法。
意義性:能夠處理學生零散的、片面的學習問題。提取共同本質特征,提供認知框架或結構,促進深度理解和廣泛遷移,蘊含對自我、自然和社會的價值觀念。(李松林 2020)真實性:具有很強的遷移價值,能夠搭建學科內、學科間的知識,連接學校和現實世界。大概念不斷地被具體運用在日常生活的具體情境中。(劉徽 2020)生成性:大概念的生成是“具體情境→抽象特征→具體情境”的循環過程。(劉徽 2020)根據已有認知經驗以及實際教學情境,結合感知體驗生成地調整而成。?克服學科內容碎片化,碎片化的知識導致思維不完整,語言表達不清晰,大概念是要把割裂的知識完整化,整體地看待問題。大概念引領下的單元教字,里在促進子生形成對大概念的理解,使其能夠形成以大概念為統攝的結構化的學科知識,并能將之轉化為解決具體問題的思路與方法,即在完成單元學習后,學生知道或能做與之相關的事情(頓繼安,何彩霞.2019)?“從教學的組織樣態來看,大概念的統攝性決定子單元成為組織教學的一種重要形態。”(祝錢,2021)“單元式素養目標達成的單位,是圍繞大概念組織的學習內容、學習材料和學習資源等的集合”(劉徽,2022)1.劃分大單元
根據學期的相關課程材料,教材的邏輯與內容結構、與教材內容對應的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學生的認知準備與心理準備、課程資源等。
2.確定單元邏輯與命名
依據學科核心素養的相關要求,厘清是以大任務或大項目來統率,還是以大觀念或大問題來統率?按照一種邏輯還是幾種不同的邏輯?
3.結構化知識與內容
一個單元至少要對接一個學科核心素養,依據核心素養要求與具體的教材,按某種大任務(或觀念、項目、問題)的邏輯,結構化相關知識或內容。
4.以規范格式呈現
綜合考慮單元設計的要素(名稱、課時、目標、情境、任務、活動、資源、評價等)以相對規范的格式呈現出完整的設計方案。?培養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維。
將一件事情做成專業,變出一種行為自覺。因為喜歡,所以去做,每一天都是歡喜。
優秀和自由相關,越優秀,越自由。
希望過什么樣的生活,取決于自己行為的選擇。當有了學習的愿望,就會去學習。
自己愿意投入去做的事情,才可以影響到學生去做,這是老師的榜樣作用。
遇到事情用積極的態度去對待,可以提高生活能力。
改變認識,看待事物能幫助我們改進的一面,順勢而為。辯證地看待,思維。
語文,語言背后的交際溝通。
面對學生的回答如何去回應,去延伸,對老師的要求比較高。
體育能力強的人更容易有創新思維。
十八歲之前都有試誤的權利。
不要讓孩子學會轉嫁責任,讓學生自己去成長,讓生活去活化起來。
真實的教育抓教育契機,教育情境,重視生成。
舒:舍得,給予,就會舒服。講座最后的總結。
新課標背景下的“教學評一體化”設計與實施
第二場講座的主題是《新課標背景下的“教學評一體化”設計與實施》,老師是教育學博士后,以案例來講解新課標要求。我的筆記邊聽邊記繼續跟上。
在整個課堂教學系統中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和對學生學習的評價三個因素的協調配合、融合統一。(崔允廓,2015)1.學習:我想讓學生知道當他們學習這個課程時他們該如何做?2.評價:什么樣的任務將揭示學生是否已經達到我已經確定的學習目標?3.教學活動:課堂內外什么樣的活動將促進我明確目標和對學生的評價?在正式做某項工作之前根據一定的要求預先制定方案、圖樣等。教學是以促進學習的方式影響學習者的一系列事件,而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加涅教學系統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分析研究教學過程中相互聯系的各部分的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它們的方法步驟,然后評價教字成果的系統計劃過程。-﹣肯普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將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的原理轉換成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環節進行具體計劃、創設教與學的系統“過程”或“程序”。——何克抗?1.A 教學對象(Audience):要明確是誰的技能發生了變化。2.B行為(Behavior):描述的核心是動詞,以說明教學完成后,學生將具有什么樣的新能力。3.C條件(Conditions):描述要說明,學生在什么條件下,展示他們習得的技能。4.D程度(Degree):目標描述的最后要指明一個標準,用來說明學生必須達到的熟練程度。?目標引導著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如何確定教學目標呢?列舉目標分類行為動詞供大家參考。
記憶:從長時記憶中提取相關知識;排列、定義、講述、復寫、識別、標記、列出、定位、命名、回憶、背誦、再認、再現、挑選、陳述。
理解:從教學信息中構建意義;聯系、分類、比較、對比、描述、區別、討論、舉例、解釋、推斷、闡釋、釋義、改述、概括、翻譯。應用:在給定場景中執行程序;計算、建造、證明、開發、使用、估價、考察、執行、規劃、實施、修改、概述、解決、應用。
分析:將材料分解成它的組成部分確定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分解、組合、比較、對照、辯論、圖解、考察、實驗、推算、闡述、闡明、組織、預測、質疑。
評價:基于準則進行判斷;估價、辯論、評估、檢查、總結、批評、檢測、評判、判定、監控、評級、評定、推薦、選擇、測試、權衡。創造:將要素重新組織形成新結構。組合、建造、創作、構建、設計、規劃、生成、整合、制作、計劃、重置、創立、轉換。布魯姆 情感領域 目標分類行為動詞(樣例)
接受:愿意注意某件事或活動;注意、識別、注視、覺察、傾聽、分擔、控制。
回應:參與學習活動并從中得到滿足;跟隨、鼓掌、扮演、遵從、練習、志愿、參與、討論。評價:對活動做出態度上的正面肯定;行動、辯論、幫助、展示、爭論、說服、表達、偏好。組織:在復雜情境中,對各種價值觀加以比較,并開始建立內在一致的價值體系;組織、抽象、決定、選擇、平衡、限定、比較、系統化、理論化。個性化:將所學得的知識觀念或情感內化為自己情感態度結構的一部分。內化、設計、解決、處理、要求、拒絕、修改。哈羅&摩爾 動作技能領域 目標分類行為動詞(樣例)
模仿:重復、支撐、放棄、抓住。
控制:支撐 、放棄、抓住、調節。
精確:獨立地、無誤地、精確地。連接:協調、完整、穩定、快速、流暢。
自動化:輕松地、自然地、自發地、常態地、完美地。
榜樣示范:口頭指導(學生傾聽)。學習目標始終在場、課堂評價全程跟進、教學活動充分展開學習目標:從似有若無走向核心統領。
1.正確的學習目標是教學評一致性的前提,是課堂教學的核心。
2.該學、能學、可教、利評課堂設計:從始于教學走向始于目標
遵循"學習目標→評價任務→教學活動"的技術路線(去哪兒→如何去)。
課堂評價:從隨心所欲走向理性導航。
有依據的評價(目標)、為學習的評價(發展)、在學習中的評價(過程)。【評價標準、方法】
教學活動:從低效煩瑣走向有序開放。
1.有序:聚向于學習目標,2.開放:有拓展空間
學習信息:從熟視無睹走向深度關切。
時刻關注學生學習與學習目標之間的差距,基于實時學習信息決定后續教學活動。確其所教(教什么、為什么這樣教、教得怎么樣) 明其所學 有效教學
第三場講座的主題是《教育科研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邏輯與方法》。老師從教師為什么要做課題研究,研究能給教師帶來什么收獲開始,將研究的重要性一一道來。什么是教學研究(教研)?
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教師專業進步為 目的,以學校課程實施過程和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各種具體的教育教學問題為研究對象,以教師為研究主體,以專業研究人員為合作伙伴的以校為本的實踐活動。
那么,教師為什么既要進行教學研究還要開展教育科研?什么是教育科研?
1.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學理論為武器,以教育領域中發生的現象為對象,以探索教育規律為目的的創造性的認識活動。
2.用教育理論去研究教育現象,探索新的未知的規律,以解決新問題、新情況。
3.中小學教育科研是人們利用教育哲學認知,對中小學教育領域的對象、現象及其規律的一種創造性認識活動,是在中小學教育領域揭露本質、發現規律性、創立理論的創造性認識活動。
4.教育科研是研究者借助教育理論以有價值的教育現象為研究對象,運用相應的科研方法,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地探索教育規律的創造性認識活動。課題研究更像一次心理建設的過程,從茫然無知到懵懵懂懂,再到略知一二,最后到豁然開朗。其實,就是經歷了認知、情感、意志,最后到行為變化的一系列過程。從當前教師研究的實際鏈條來看,教師能力的提升是通過對教育問題的挖掘﹣質疑﹣反思﹣整理……最后付諸于研究的過程中得到提升和鍛煉的。申報課題第一步就是要確定合適的選題。選題正確與否、是否有創新性,對申請能否成功有著極大的關系。找準問題:
1.熟悉前沿理論和交叉學科
2.規范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
3.研究視角國際化和前瞻性找“真”問題:
1.教育實踐中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問題來源要真實。
2.對解決實踐困惑有幫助的問題-﹣問題實施過程要真實,結果要有“真”價。選題要求:
1.選題應符合教育學范疇與學科性質;
2.選題要有科學意義與學術價值;
3.選題要考慮學術上的創新、題目要有新意;
4.選題要友揮自己的研究基礎與學術優勢。
選題的基本流程:抓住問題導向﹣﹣凝練科學問題﹣﹣完成理論升華﹣﹣指導解決實際研究內容:寬度適當、抓住核心、重點突出、力求創新。研究方法:文獻研究法、行動研究法、?案例法、問卷調查、訪談法、實驗法……第四次報告的主題是《面向新課標的課堂改革》,一段視頻開啟報告會,來自ChatGPT的挑戰:教與學,留給我們思考的地方太多了。如何應對?唯有學習。規定某一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新課標的精神主旨梳理:重視核心素養培育,重視學業質量分析,推進綜合學習,落實因材施教。知識生成能力。?培養目標:
義務教育要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使學生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學科知識 學科活動 學科方法 學科活動素養 學科精神 2.提升學科教學品質的要求(任何一門學科中都能找到其他學科的影子)學科融合的基本理解:
1.學科融合不是簡單的學科點綴,而是要切實發揮不同學科資源的效能和作用。
2.學科融合不能喧賓奪主,而在于增進目標學習的有效性。3.學科融合是一種自然的介入和參與,不是有意為之和牽強。
?從晨光熹微時出發,到燈火璀璨時歸來,與九十多位老師共享了四場饕餮盛宴,再次深深領悟:孩子是希望,教育是為希望培土、澆水、施肥、修枝剪葉,給予內心生長最需要的愛和陽光,幫助希望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