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聽了一節生物課復習課。教師把小練習冊上面的題目,逐題的跟學生對了答案,講解的很細致。但作為一個旁觀者,我們對這節課的部分的細節,進行再次的去探討一下。
細節一:教師上班級的時候沒有帶自己的小練習冊,教師在講解時用的是學生的練習冊。
那么這就會導致另一名學生最近課上面的聽講的效率是會降低的,因為他沒有辦法及時的訂正自己的練習冊。
細節二:教師剛到班級的時候,對小練習冊進行檢查。大致花了有三四分鐘的時間。
反問一下,這個環節為什么不在課前來做呢?從檢查的效果可以看好多學生的效果是不好的,那么老師為什么不知道這樣的結果。
這就說明教師沒有對小練習冊進行批改。
細節三:教師布置作業時說了一句話:下節課我還來檢查,看你還好意思沒完成。
從這句話里面我們可以引發出很多的思考。
下節課是什么時候呢?它具有及時性嗎?如果等到下節課了解。老師怎么樣去了解學生的狀態。
假如說還有學生沒完成,教師怎么辦呢?
從這句話當中,我們就可以發現它并不是一個作業。他沒有一個時間的限制,教師也沒有把作業進行收集,并且批改。
教師課堂上講解的很仔細,但是學生究竟學的怎么樣?教師不了解這個情況,其實也就是在霧里看花。怎樣將霧里看花變成真正切切了?
教師 加強對作業的檢查,要及時的批改學生的練習。只有對學生的作業進行了批改,教師才能夠對學生掌握的情況有所了解。
沒有明確的學習任務沒有時間的規定,沒有教師的批改,沒有批改后的再次落實,我們的學習是沒有什么實效性的。
學習不是花架子,用不著去漂浮在空中。所有的檢驗都是通過學生來體現的。教師學生不僅要會說會聽,也要會寫。那么在最后的復習的階段,寫是不能忽視了,相當的重要。教師的批改起到了輔助的作用。
一個蘿卜一個坑,狠抓學生的作業情況。作業要具有一定的時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