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任何理論都需要科學依據,即便是社會科學,一直被認為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地方,事實上,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社會科學只能基于自然科學,甚至于可以說,社會科學屬于自然科學。老子的一個偉大之處便在于他意識到社會問題來自于人,而人與萬物一樣,來自于自然,于是從自然中尋找解決社會問題的辦法是一個有效的思路。然而,老子沒有條件了解生物進化理論、基因科學等等我們現在掌握的自然科學成果,所以他無法沿著他的思路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過程,他對自然的觀察也不夠深刻,論證不可能充分。如果我跟你說,你道德高尚,在非洲坐車參觀野獸時完全可以下車走到非洲獅邊上,它們不會傷害你的,你信嗎,會那樣做嗎?我可以百分之百確信你不會,不是你對自己的“德”沒有信心,而是你根本就不會認為非洲獅會識別出你是有德還是無德之人,非洲獅只會對可以抓獲的“肉”張口。千萬不要聽老子在這里講的,毒蟲、猛獸、肉食飛禽一定會攻擊“赤子”。萬物之間并不總是相互對等的,人不侵犯其他生物,并不能保證別的生物不侵犯人。在食物鏈的關系中,上端對下端的捕食需要后者去激怒前者嗎?如果老子出生于現代,以他的聰明和才智,他一定會把這一章的類比例證刪掉,因為它們確實不符合科學。嬰兒晨勃與“精”也沒什么關系,更多是一種避免滲漏的生理機能;孩子哭是身體鍛煉和還未能交流之前的信號傳遞方式,而哭啞嗓子的孩子還是挺多的。有人或許說我們不能這樣苛刻要求兩千多年前的老子,是的,偉大如老子這樣的圣人,他絕不愿被后人一層層地披金戴銀,他一定會尋求更科學的論證。無論個人是“弱柔”還是“強壯”,都會老。老子想說的是,“強壯”的人老得快,因為強者總會去指使別人,這會給自己引來災難。是的,多多少少是這樣,就像是愛冒險的人遭遇危險的機會更高一樣。然而,無論是“人”仍是動物的時候,還是在人類群體之間,自然準則從來都在要求個人、群體或物種要有足夠保護自己的能力。強者生存并不是說一定要將競爭者都消滅掉(當然,競爭者是永遠也消滅不掉的,因為新的競爭者總會出現,也許曾經就在身邊),而是說在一個動態平衡的萬物關系中,能夠獲得自己存在的一個席位。當然,每個物種強的方式并不相同,在一個物種身上的利器放到別的物種上可能就是累贅,所以有些物種的“柔弱”恰是他的強。沒有物種真正“了解”自己得以生存的原因,人類自然也不例外。生,合“道”;死也合“道”,并非“不道”。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