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段話:
“事實上,她根本就不可能喜歡上任何一個男生,她太聰明了,她從閱讀和觀影中已經見識過無數崇高的、強烈的愛意,她在現實中絕無可能體驗到那種激情;她太清醒了,她一直觀察著自己的行為和心理,她根本無法投入地愛,她甚至懷疑自己根本無法喜歡人或者愛人;她也太悲觀了,她在互聯網的沖浪中見識到無數無望且顯得可笑的愛意,見識了背叛、冷淡和欺瞞,她不認為能有人一直愛著她。”
這大概就是愛情悲觀主義者眼里的愛情吧。
我雖然看起來整天樂呵樂呵的,但INFJ型人格的我,骨子里卻是個徹徹底底的愛情悲觀主義者。
我實在不知道自己對感情的悲觀到底從何而來。事實上,我的原生家庭很幸福,父母關系一直很好,從小到大我也沒有受到過感情上什么大的傷害,但我就是不相信會有永恒不變的愛情,更不覺得自己會和什么人相愛一輩子。
念書的時候,一個男生說喜歡了我七年,別的同學感動到不行,我卻覺得不是那么一回事。從來沒有真正的靠近過、了解過的兩個人,又談何喜歡?我從始至終覺得他所喜歡的,只是幻想出來的我;他所愛的,是自己對于理想愛人的那種設計。
畢業(yè)后,身邊有女性朋友說自己為了情感而活,沒有情感會死。雖然很佩服她的勇氣和認真,但始終無法想象自己的這一面。
我當然相信愛情,也會因為愛一個人心生喜悅,得到內在的滿足。但對愛情的持久性,我卻始終抱有模糊的距離感以及深深的懷疑感。
這種觀念的長存,直接導致我骨子里十分清醒獨立,或許外表看起來平易近人、溫暖軟糯,但實則發(fā)自內心的覺得人本孤獨,深感人生無意義。
熱愛抽象的人類,但難愛具體的人,愛情悲觀主義者的內心普遍是冷漠的。我們或許會因為某個人的離開而傷心不已,但這份“傷心”絕對有個期限。
悲觀地說,我對戀愛是疏離的。樂觀地說,我是站在客觀角度上看待戀愛。所以,戀愛在大多數情況下都與我無關。
即便它就發(fā)生在我的眼前,正在朝我展開。
錢鐘書講中國歷史上只有恩情,沒有愛情。在我看來很多父輩的感情就是屬于恩情型的,能不能一輩子不離婚,關鍵在于你能不能把這種恩情一直走下去,但這似乎和愛情無關;
也有激情般的愛戀,譬如一見鐘情——就在初次的惟一的一眼里,男女雙方之間就已經有了某種投契和一致,這種靈魂上的愛,往往在看到對方的第一眼就會燃起。
但這種愛,貌似也終會消退。
在《叔本華思想隨筆》中,叔本華一針見血的指出,有的人在遇到一個人之后,覺得自己處于強烈的愛欲狀態(tài),覺得這輩子非她不可。實際上,這只是把情欲建立在一種錯覺之上。他完全徹底地陶醉于自己的錯覺之中,以為得到這個人就會得到無盡的極樂。
但真實的情況是,一旦欲望得到滿足,這一錯覺也就煙消云散了,留下來的只是讓自己厭煩的終身伴侶。
“所有的愛戀激情,無論其擺出一副如何高雅飄渺、不食人間煙火的樣子,都只是植根于性欲之中;它的確就是一種更清楚明確、具體特定、在最嚴格意義上個人化了的性欲。”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一生念念不忘的,是那個在不正確的時間或者不正確的地點里遇見的,你很喜歡她,她也喜歡你,你們經歷了很多但是依然沒有在一起的人。這種人往往是你未來幾十年的夢靨。
因為,人常常因為記憶里的痛苦、因為情欲里的愛而不得,而以為自己深愛對方。
叔本華還指出,就人的本性而言,持久而不變的愛情根本就是不現實的,因為男人在愛情方面是多變的,女人則傾向于專一。
男人從獲得了性欲滿足的那一刻起,他的激情就明顯下降了,幾乎其他每一個女人都會比他已經占有的女人更能吸引他,因為他渴望變換口味和花樣。相比之下,女人的恩愛之情卻從那一刻起日漸增加。
這其實也是大自然的目的所使然:它的目的就是延續(xù),也就是盡可能地繁殖種屬。也就是說,一個男人可以在一年里方便、容易地生育超過一百個孩子,只要他有足夠數量的女人;但一個女人,無論她跟多少個男子在一起,也只能在一年里把一個孩子帶到這世上(孿生孩子除外)。
小說、電影之所以美好,是因為它會在兩人感情最炙熱的時候戛然而止。比如,《山楂樹之戀》中的靜秋和老三,《泰坦尼克號》里的杰克和露絲;而現實的悲劇是,它很難就此打住,它往往會在消耗完你的激情之后,讓你看清生活無聊的本質。
也正因為這樣的認知,我一直覺得愛情和婚姻不是一回事。
好的愛情,能夠讓我們好好做自己、好好愛自己。如果遇到這么一個人,他能愛你,你也能愛他,你在和他相處的過程中,不斷發(fā)現更好的自己,能去擴大認知、提升生命質地,這就是至上的愛情;
婚姻卻不一樣,婚姻從來不是戀愛的果實,也不是感情歸宿,它是一樁合作。
合作是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變化的。若想合作穩(wěn)定,只能適應和掌握它的生發(fā)變動。不管是因為相愛而結婚,還是因為其他各種復雜原因而結婚,婚姻都是一件獨立的事情,它會質變。理性的人應該保證合作運轉良好,而不是轉而期望更多。
婚姻更像是家庭的開端,對家庭的渴望,足以成為步入婚姻的動機。
奧修怎么說的來著,當你愛一個人,最好不要把他塞到婚姻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