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最深的,是這本書的作者——八十多歲的楊本芬老太,當被記者提問到:
“奶奶,婚姻幸福不幸福,到底靠什么?”
她的回答居然是:
周末在家,把《平如美棠》和《我本芬芳》兩本書看完了。
說實話,把這兩本書放在一起看的感覺,就像是一邊看《父母愛情》,一邊看《雙面膠》,就兩字:
刺激!
一個是從男性的角度,回憶了和妻子的伉儷一生——“相思始覺海非深”;一個是從女性的角度,寫了和躲避型人格丈夫結婚后委屈受氣的一生——“婚姻是需要運氣的,它可能并不指向幸福,而是使人心碎”。
強大的落差對比,讓人不禁感嘆:
“婚姻真是個謎啊!”
《我本芬芳》這本書,其實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父母輩及祖父母輩的婚姻——他們都是好人,走在一起卻都成為了不幸福的人。
細讀這本書不難發現,“呂”其實像極了我們身邊熟悉的男性。換言之,他不是個體,而是群像。
這個外人眼中的“老好人”,對朋友、同事、鄰居的善意,遠勝過對自己妻兒的溫情;
他從心底瞧不起和自己共度一生的女人,漠視她的情感需求,當妻兒為了得到關注而流淚、爭吵時,他會徑直轉身離開以維持男人的尊嚴;
對于“他”來說,結婚只是一個任務,到了年紀就應該讓自己有一個名義上的“家”,至于婚后生活該如何維系,實在不是自己需要參透的命題:
惠才總是欺騙自己,勉強自己,只想把日子往好里過。嫁雞跟雞嫁狗隨狗,這觀念在她腦中根深蒂固,無法動搖。她老盼著呂會改變,會對她好一些。偶爾他表現出一點點體貼,她就滿懷希望,似乎看見了一絲曙光,一遍遍地對自己說:“他會對我好的,他會對我好的。”可只要一瞬間,他又會親手毀掉她感動的心情。
每次冷戰或熱吵,說到底,惠才都是氣恨于呂的不體貼、不關心。外面形形色色的人,呂都會盡量去幫助、庇護,唯獨對身邊的妻子不聞不問。呂又是個油鹽不進的人,她拿他毫無辦法。如今有了兩個孩子,惠才越來越認命了,認了命就沒那么痛苦了。這又能怨誰呢?只怨她自己嫁錯了人。
但平心而論,他又算不上是一個壞人。
外面的活計,種菜劈柴他都干;
他不抽煙不喝酒、不嫖不賭,會把掙到的每一分錢都拿回來養家;
他對小孩很好,在養育孩子這件事上完全盡到了父親的責任……
究其根本,他的人性是正常的。他身上真正令人憤懣的,是因為他是一部分文化的產物、是觀念的產物,這種文化觀念自然而然流動在他的血液中,使他傷害身邊人而不自知,使他全然失去了自省。
而對于“惠才”這樣的女人來說,因為身邊所有人“都是這么過來的”,所以不管自己如何心灰意冷,也沒想過離婚。漸漸地,這種恒久的痛苦感演化成一種生理上的麻木與漠視,伴隨著年紀的增大和子孫的到來,她們在失望和妥協的天平兩側,默默走完這一生 。
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感覺到一種無以名狀的心寒和無奈。不僅是為書里的“惠才”,也是為今天無數個真真實實活著的女性。可悲的是,即便是在女性地位大大提升的今天,一個進入婚姻的女人若想擺脫“惠才”的處境,想活得肆意瀟灑一些,也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哪怕是在2023年的今天,仍然還有很多男性缺乏能力去體驗關系的美感,也不覺得情感重要。他們將大部分時間貢獻給賺錢、應酬、各種關系、娛樂、新聞、手機……唯獨缺少與伴侶在一起時專注與安寧的心情。
與之在一起的女性,如果學不會排解自己,終會被沉重的生活與婚姻磨損碾壓得失去個人質感,發胖、無性、庸碌、抱怨,成為嘮叨的長輩,而不再是一個被愛著的女人。
我過去總以為,人生幸福與否只取決于自己。等到真正的邁入婚姻,才明白合適的身邊人有多重要。愛人如養花,女人的生活優雅、浪漫、快樂與否,大多由身邊伴侶的特質決定,伴侶是什么樣的男人、用什么樣的方式對待她,這決定她最終成為一個怎樣的女人。
只是,要找到這樣的愛情,實在是一件太憑運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