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本段病因
膽囊結石的成因十分復雜,是綜合性因素所致。目前認為其基本因素是膽汁的成分和理化性質發生了改變,導致膽汁中的膽固醇呈過飽和狀態,易于沉淀析出和結晶而形成結石。另外,膽囊結石病人的膽汁中可能存在一種促成核因子,可分泌大量的粘液糖蛋白促使成核和結石形成。此外,膽囊收縮能力減低,膽囊內膽汁淤滯也有利于結石形成。
不可逆因素
發病年齡:膽囊結石的發病率是隨著年齡的增
長而增加的。如果在兒童期發病,多與溶血或先天性膽道疾病有關。發病的高峰年齡都在40~50歲。
發病性別差異:超聲診斷研究結果男女發病之比約為1∶2,女性膽囊結石以膽固醇結石多發,女性膽固醇結石高發可能與雌激素可以增加膽汁中膽固醇分泌、降低總膽汁酸量和活性,以及黃體酮影響膽囊收縮、致使膽汁淤滯有關。
發病與基因、家族史 膽囊結石發病在種族之間的差異明顯,提示遺傳因素是膽石病的發病機制之一。
可逆因素
發病與妊娠的關系 妊娠可促進膽囊結石的形成,并且妊娠次數與膽囊結石的發病率呈正相關。由于孕期的雌激素增加使膽汁成分發生變化,可增加膽汁中膽固醇的飽和度;而妊娠期的膽囊排空緩慢;孕期和產后的體重變化及飲食結構也影響膽汁成分,改變了膽汁酸的腸肝循環,促進了膽固醇結晶的形成。
發病與肥胖的關系 臨床和流行病學研究顯示,肥胖是膽囊膽固醇結石發病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肥胖人發病率為正常體重人群的3倍。
[1]編輯本段臨床表現
膽囊結石(Gallbladder stone)的癥狀取決于結石的大小和部位,以及有無阻塞和炎癥等。約
有
50%的膽囊結石病人終身無癥狀,即所謂隱性結石。較大的膽囊結石可引起中上腹或右上腹悶脹不適,噯氣和厭食油膩食物等消化不良癥狀。較小的結石每于飽餐、進食油膩食物后,或夜間平臥后結石阻塞膽囊管而引起膽絞痛和急性膽囊炎。由于膽囊的收縮,較小的結石有可能通過膽囊管進入膽總管而發生梗阻性黃疸,然后部分結石又可由膽道排入十二指腸,部分結石則停留在膽管內成為繼發性膽管結石。結石亦可長期梗阻膽囊管而不發生感染,僅形成膽囊積水,此時便可觸及無明顯壓痛的腫大膽囊。膽囊結石在無感染時,一般無特殊體征或僅有右上腹輕度壓痛。但當有急性感染時,可出現中上腹及右上腹壓痛、肌緊張,有時還可捫及腫大而壓痛明顯的膽囊。莫菲征常陽性。
編輯本段診斷鑒別
有急性發作史的膽囊結石,一般根據臨床表現不難作出診斷。但如無急性發作史,診斷則主要依靠輔助檢查如B超檢查可顯示膽囊內光團及其后方的聲影,診斷正確率可達95%以上。推薦專家:邱寶安。
編輯本段治療預防
一手術治療
新式日本富士纖維膽道鏡微創保膽取石術借助高科技產品腹腔鏡和纖維膽道鏡,先用氣腹針經腹部穿
刺置入腹腔鏡探察膽囊位置、外觀及是否有粘連,確認膽囊外部正常后,在肋緣下行2cm小切口入腹,牽引膽囊,在膽囊底切開約0.5cm的切口插入膽道鏡,用負壓吸引器吸凈膽囊內膽汁,同時放入生理鹽水沖冼膽囊腔,使視野清晰,在纖維膽道鏡直視下取凈膽囊內結石。最后用膽道鏡反復檢查膽囊腔內有無細小結石殘留,并觀察膽汁流入膽囊情況以排除膽囊管內有結石嵌頓。確定膽囊內無結石后,用可吸收線細心將膽囊分兩層縫合,最后再逐層縫合手術切口。
適應癥:①適用于單發膽囊結石;②多發膽囊結石;③有或無癥狀的膽囊結石;④反復膽絞痛發作的膽囊結石;⑤無結石崁頓;⑥非急性炎癥病期⑦膽汁透聲好;⑧膽囊壁厚0.3~0.5cm;⑨脂餐后膽囊收縮功能≥30% ;⑩患者自愿要求保膽治療。
二溶石治療
形成膽囊結石的主要機理是膽汁理化成分的改變,膽汁酸池的縮小和膽固醇濃度的升高。通過實驗發現
予口服鵝去氧膽酸后,膽汁酸池便能擴大,肝臟分泌膽固醇減少,從而可使膽囊內膽汁中膽固醇轉為非飽和狀態,膽囊內膽固醇結石有可能得到溶解消失。1972年Danjinger首先應用鵝去氧膽酸成功地使4例膽囊膽固醇結石溶解消失。但此藥對肝臟有一定的毒性反應,如谷丙轉氨酶有升高等,并可刺激結腸引起腹瀉。目前溶石治療的藥物主要是鵝去氧膽酸和其衍生物熊去氧膽酸。治療適應證:①膽囊結石直徑在2cm以下;②膽囊結石為含鈣少的X線能透過的結石;③膽囊管通暢,即口服膽囊造影片上能顯示有功能的膽囊;④病人的肝臟功能正常;⑤無明顯的慢性腹瀉史。治療劑量為每日15mg/g,療程為6~24個月。溶解結石的有效率一般為30~70%。治療期間每半年作B超或口服膽囊造影1次,以了解結石的溶解情況。由于此種溶石治療的藥物價值昂貴,且有一定的副作用和毒性反應,又必須終生服藥,如停藥后3個月,膽汁中膽固醇又將重新變為過飽和狀態,結石便將復發,據統計3年復發率可達25%,目前此種溶石治療還有一定的限制。此外,一些新的藥物,如Rowachol,甲硝唑(metronidazole)也有一定的溶石作用。苯巴比妥與鵝去氧膽酸聯合應用常能增加溶石效果。1985年更有人報告應用經皮肝穿刺膽囊插管注入辛酸甘油單脂或甲基叔丁醚,直接在膽囊內溶石,取得一定的療效。
三體外震波碎石
1984年Lauerbwch首先采用體外沖擊波治療膽石癥(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lithotripsy,簡稱ESWL)。常用的震波碎石機為EDAP LT-01型,該機由鑲嵌在一個拋物面圓盤上的320枚壓電晶體,同步發出震波,形成寬4mm、長75mm的聚集區,聲壓為9×107PZ。一般采用1.25~2.5次/sec的沖擊頻率,100%的治療功率,歷時60~75分鐘,膽囊內結石便可粉碎。此外,還采用B型超聲實時成象,對結石定位,并監控碎石的過程。
為提高結石粉碎后的消失率,在震波前后服用熊去氧膽酸(UDCA)8mg/kg/d,以達到碎石和溶石的協同作用。結石消失后為鞏固療效,可繼續服用半年。此法安全有效,仍有約11.2%結石復發率,治療費用昂貴,治療適應范圍嚴格,均屬不足之處。
四非手術療法
⑴口服溶石療法。現在臨床上使用的口服溶石藥物主要有兩種:鵝去氧膽酸(CDCA)和熊去氧膽酸
(VDCA)。這兩種藥物通過降低膽汁膽固醇的分泌使膽汁去飽和,不飽和膽汁則具有溶解膽固醇的作用,使膽石表面的膽固醇分子不斷地被溶解,膽石體積逐漸縮小以至完全溶解。
⑵灌注溶石法。早在上個世紀末已有人研究膽總管探查術后殘留結石的溶解問題,以后有不少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發現了一些具有溶石作用的藥物,將溶石藥物注入到膽囊,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但其溶石的確切效果尚待大量臨床實踐來證明。直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一種既能有效地溶解結石而又較為安全、副作用小的藥物。
⑶體外震波碎石(ESWL)。1983年布倫德爾(Brendel)和恩德斯(Enders)經動物實驗體外震波對膽囊結石碎石成功,證實無嚴重副作用,并提出ESWL輔以溶石治療,可以使膽囊結石病人免行膽囊切除手術。1985年索爾布奇(Sauer Bruch)等首先將ESWL應用于臨床,8例膽囊結石和1例膽總管結石經治療后都獲得了滿意的效果。近幾年來國內亦有一些醫院對此開展了研究和應用,并迅速積累了相當數量的病例和經驗。當然,ESWL不是對每一個膽囊結石病人都能適用,它具有一定的適應癥。
⑷經皮膽囊鏡超聲波碎石術。在超聲波引導下先作經皮膽囊穿刺,然后再擴大穿刺針道并插入膽囊鏡至膽囊,在膽囊鏡直視下用超聲波將結石粉碎,并將粉碎的結石吸出。術后膽囊內置入氣囊引流管。因該方法在臨床應用時間較短,其確切效果尚待進一步觀察。
⑸微創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該方法是先在超聲波引導下經皮經肝膽囊穿刺置管引流術,待1~2周后 微創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 引
開始擴張至膽囊的肝內竇道,并逐步增粗引流導管至4~5mm,約3~5周后,堅實的竇道已經形成。此時經過該竇道可行膽囊膽道鏡檢查,并可用膽道鏡將膽囊結石取出。
⑹
新式日本富士纖維膽道鏡微創保膽取石術。借助高科技產品腹腔鏡和纖維膽道鏡,先用氣腹針經腹部穿刺置入腹腔鏡探察膽囊位置、外觀及是否有粘連,確認膽囊外部正常后,在肋緣下行2cm小切口入腹,牽引膽囊,在膽囊底切開約0.5cm的切口插入膽道鏡,用負壓吸引器吸凈膽囊內膽汁,同時放入生理鹽水沖冼膽囊腔,使視野清晰,在纖維膽道鏡直視下取凈膽囊內結石。最后用膽道鏡反復檢查膽囊腔內有無細小結石殘留,并觀察膽汁流入膽囊情況以排除膽囊管內有結石嵌頓。確定膽囊內無結石后,用可吸收線細心將膽囊分兩層縫合,最后再逐層縫合手術切口。
⑺其他,如耳壓療法排石、中草藥排石及耳針排石等。
五中醫茶療
中醫常采用以通淋草茶為代表的茶療法治療膽囊結石和預防結
石復發。通淋草是一種多年生野生草本植物,經動物實驗和臨床實踐證明,通淋草素不僅具有溶解結石主要成分的作用,還能調節人體嘌呤代謝,增加膽囊、膽總管的蠕動促進結石外排,對結石病有顯著療效。
通淋草茶是采用野生通淋草,金錢草,海金沙等純中藥精制而成的一種具有排石功效的飲品,現代醫藥研究證明通淋草茶所含通淋草素,活性黃酮等,能有效抑菌止痛、利尿通淋、溶石排石,并能擴張泌尿系統,預防結石排后復發。
編輯本段飲食注意
1、禁酒及含酒精類飲料
2、飲食要規律、早餐要吃好
3、低膽固醇飲食。膽固醇攝入過多,可加重肝膽的代謝、清理負擔,并引起多余的膽固醇在膽囊壁結晶、積聚和沉淀,從而形成結石,所以,應降低膽固醇攝入量,尤其是晚上,應避免進食高膽固醇類食品如:雞蛋(尤其是蛋黃)、肥肉、海鮮、無鱗魚類、動物內臟等食品。
其它飲食注意事項:
1、宜多食各種新鮮水果、蔬菜,進低脂肪、低膽固醇食品如:香菇、木耳、芹菜、豆芽、海帶、藕、魚肉、兔肉、雞肉、鮮豆類等。
2、宜多食干豆類及其制品。
3、宜選用植物油,不用動物油。
4、少吃辣椒、生蒜等刺激性食物或辛辣食品
5、宜用煮、蒸、燴、炒、拌、氽、燉的烹調方法,不用油煎、炸、烤、熏的烹調方法。
6、山楂10克,杭菊花10克,決明子15克,煎湯代茶飲或飲用綠茶。
7、平時喝水時,捏少許山楂、沙棘、銀杏、絞股藍草放入水杯中當茶飲用。
編輯本段膽囊結石不能吃什么
1:少吃油膩的食物,膽汁是用來幫助消化脂肪的,所以吃了油膩的食物,就會促進膽汁分泌,膽囊收縮,如果已有膽囊結石,膽囊收縮會使結石向膽囊頸移動,結石容易嵌在膽囊頸部,導致膽絞痛、急性膽囊炎發作,中國結石病防治中心提醒膽囊結石患者應少吃油膩食物,膽也不能完全禁止,以免出現必需脂肪酸缺乏。
2:不宜多喝牛奶,牛奶中含的蛋白質絕大部分都是不易消化的酪蛋白,牛奶的脂肪球大,除不易被消化外,它所含的低價揮發性脂肪酸較多,對腸道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而且,牛奶中的脂肪消化需要膽汁,所以飲用牛奶會加重膽囊負擔,使病情加重。
3:忌辛辣刺激的食物,忌油膩、節五辛是膽結石患者的禁忌原則之一,膽囊炎、膽結石多屬濕熱所致,油膩、辛辣刺激可以助濕生熱,故當忌。如:辣椒油、咖喱粉、花椒粉等。
因此,建議膽結石患者可以多食用這類水果。
膽結石患者都有上腹部脹滿、口苦或口中無味等癥狀,都想吃一些酸性的水果,如:山楂、石榴、楊梅等以便消除上述的癥狀。但是,臨床上發現,患者進食這類水果后往往會使病情加重,腹部更加脹滿、右肋下由不適轉為疼痛,厭食甚至嘔吐。膽結石患者不能吃酸性的水果,酸性水果含有大量的酸味,有較強的收斂作用,會引起膽絞痛,加重膽結石。膽結石患者還應該注意,忌食沒有洗干凈的水果,以防止進食蛔蟲卵,炸土豆片、炸香蕉等煎炸水果切忌也不能食用。
編輯本段是否癌變
膽囊結石并發膽囊癌的幾率約為0.5%~1%,隨著年齡增長,患膽結石病人的膽囊癌發病率很高。膽囊結石大于1厘米者,引起癌變增多,一般主張膽囊結石直徑大于3厘米的結石比直徑在1厘米以下者,其膽囊癌的危險性增大10倍。
約40%~80%的膽囊癌伴有膽結石,然而各家報道的數字相差較大,歐美國家偏高,中國則偏低,一般認為膽囊癌與長期患膽囊結石有關,膽囊癌與膽結石并存的病人,多數的膽石發生在癌腫之前,約有6%~9%的病例因急性膽囊炎于膽囊造口術后發現膽囊癌,這些病例均已排除了手術時漏診的可能性。
膽囊結石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1.慢性胃炎 主要癥狀為上腹悶脹疼痛、噯氣、食欲減退及消化不良史。纖維胃鏡檢查對慢性胃炎的診斷極為重要,可發現胃黏膜水腫、充血、黏膜色澤變為黃白或灰黃色、黏膜萎縮。肥厚性胃炎可見黏膜皺襞肥大,或有結節并可見糜爛及表淺潰瘍。
2.消化性潰瘍 有潰瘍病史,上腹痛與飲食規律性有關,而膽囊結石及慢性膽囊炎往往于進食后疼痛加重,特別進高脂肪食物。潰瘍病常于春秋季節急性發作,而膽石性慢性膽囊炎多于夜間發病。鋇餐檢查及纖維胃鏡檢查有明顯鑒別價值。
3.胃神經官能癥 雖有長期反復發作病史,但與進食油膩無明顯關系,往往與情緒波動關系密切。常有神經性嘔吐,每于進食后突然發生嘔吐,一般無惡心,嘔吐量不多且不費力,吐后即可進食,不影響食欲及食量。本病常伴有全身性神經官能癥狀,用暗示療法可使癥狀緩解,鑒別不難。
4.胃下垂 本病可有肝、腎等其他臟器下垂。上腹不適以飯后加重,臥位時癥狀減輕,立位檢查可見中下腹部脹滿,而上腹部空虛,有時可見胃型并可有振水音,鋇餐檢查可明確診斷。
5.腎下垂 常有食欲不佳、惡心嘔吐等癥狀,并以右側多見,但其右側上腹及腰部疼痛于站立及行走時加重,可出現絞痛,并向下腹部放射。體格檢查時分別于臥位、坐位及立位觸診,如發現右上腹腫物因體位改變而移位則對鑒別有意義,臥位及立位腎X線平片及靜脈尿路造影有助于診斷。
6.遷延性肝炎及慢性肝炎 本病有急性肝炎病史,尚有慢性消化不良及右上腹不適等癥狀,可有肝大及肝功不良,并在慢性肝炎可出現脾大,蜘蛛痣及肝掌,B超檢查膽囊功能良好。
7.慢性胰腺炎 常為急性胰腺炎的后遺癥,其上腹痛向左肩背部放射,X線平片有時可見胰腺鈣化影或胰腺結石,纖維十二指腸鏡檢查及逆行膽胰管造影對診斷慢性胰腺炎有一定價值。
8.膽囊癌 本病可合并有膽囊結石。本病病史短,病情發展快,很快出現肝門淋巴結轉移及直接侵及附近肝組織,故多出現持續性黃疸。右上腹痛為持續性,癥狀明顯時多數病人于右上腹肋緣下可觸及硬性腫塊,B超及CT檢查可幫助診斷。
9.肝癌 原發性肝癌如出現右上腹或上腹痛多已較晚,此時常可觸及腫大并有結節的肝臟。B超檢查,放射性核素掃描及CT檢查分別可發現肝臟有腫瘤圖像及放射缺損或密度減低區,甲胎蛋白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