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改革中,人文性、貼近生活性是新課標的重要特點,豐富多彩的案例是初中思想品德課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如何運用好案例,使思想品德課生動起來,成為學生思想的一部分、生活的一部分、成長的一部分至關重要。作為教師掌握并靈活運用案例教學法是時代的要求。
案例教學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學目標要求,通過模擬或重現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場景和事件,讓學生納入案例場景之中,通過組織學生對案例進行調查、閱讀、思考、分析、討論、交流等進行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
傳統的教學只告訴學生所學知識是什么,老師講、學員聽,聽沒聽、聽懂多少,要到最后的測試時才知道,學生一味的通過書本學習死知識而忽視實際能力的培養,而且內容在實踐中可能不實用,非常乏味無趣,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對學生的發展有著巨大的障礙。
在案例教學中,學生拿到案例后,先要進行消化,然后查閱各種他認為必要的理論知識,調動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分析判斷能力,經過縝密地思考,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這無形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而且是主動進行的。案例教學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要自己去思考、去創造,與他人交流,使得枯燥乏味變得生動活潑,變注重知識為注重能力。在雙向交流中,可取長補短,促進學生人際交流能力的提高,也對學生起到一種激勵的效果。同時,他的答案隨時由教師給以引導,這也促使教師加深思考,根據不同學員的不同理解補充新的教學內容,雙向的教學形式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實現教學相長。
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案例是案例教學的核心,其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所以案例的選取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好的案例應該既能融會相關知識,又能創設一個有吸引力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思想品德課案例是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收集的與課本知識有著密切聯系的典型人物事跡、事件、法制案例或熱點的時政問題,是為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服務的。精心選擇適合的案例,這是實施案例教學的前提,它決定案例教學的效果。
思想品德課教學案例的選擇與撰寫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生活性。選用的案例必須源于生活,在融合教學內容的同時要貼近學生生活,做到真實可信,現實感強,讓學生能感知到案例內容學習對自己生活的指導性和實用性。雖然有很多時候為更好地適合教學的需要,案例要作一番修改或假設,但是案例的主題應和真實的生活相接近。這樣,才能增強思品教學的針對性,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2、注重關聯性。案例教學法是在引導學生探究案例的過程中學習掌握、運用相關理論知識。因此,教師所選擇的案例提供的信息和資料應盡可能多地涵蓋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理論,從而使學生在探究案例過程中掌握全面的、更多的知識。
3、關注教育性。思想品德課是一門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和行為規范教育的課程,所以在選用或編寫案例時必須考慮其是否具有教育意義,并且要以正面教育為主,多弘揚正義、謳歌正義,以利于對學生產生正面的教育效果。當然,有些揭露社會陰暗面、丑惡面的案例并不是不能用,而應慎用、少用。
4、關注社會熱點。熱點問題不僅是中考的必考內容,也是比較容易激發學生興趣的內容。在關注熱點時,要引用能及時反映國際國內形勢的案例,比如像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對接,利比亞危機,敘利亞問題,伊朗、朝鮮核問題等。教學要結合中學生的關注點、興趣點,學生才會更主動參與課堂教學,以飽滿的熱情完成學習任務。
5、關注可議性。案例教學法要求引導學生圍繞案例展開分析、討論,所以,所選的案例應包含一個或幾個難易適中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爭論,以引發認知沖突,從而達到分析、討論的目的。
6、表述的生動性。案例要內涵豐富、表述生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7、案例選擇和撰寫的同時,要設計教學過程中重要節點的討論問題,以便更好地激發學生思考,促進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課前教師要根據案例和教材內容,設置能體現教學重難點的問題,讓學生帶著案例問題去探索課本理論知識,嘗試運用理論知識去解決案例問題;或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中,去感悟探究,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設置的問題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設置問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課內到課外,由案例到教材內容,難度適中,有針對性,寓“理”于“問題”之中,寓“理”于“情境”之中。
案例教學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有效實施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展示案例──閱讀感知階段
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引出“主題”后,把精選的案例以靈活的方式展示出來,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案例的展示方式多種多樣:(1)給學生發放教師印發的案例文字材料,或用大屏幕展示,讓其直接閱讀或朗讀;(2)通過錄音播放的方式展示案例;(3)對于一些比較簡單的案例,教師或學生可以生動形象地口述出來;(4)通過多媒體制作案例動畫、播放視頻,再現實際情景;(5)根據案例編寫劇本,通過小品、角色模擬等形式展現出來;(6)利用課堂突發事件創作案例等。案例的呈現方式只是一種手段,通過這種手段只為了使學生盡快進入案例或情境中,為后面的教學活動做好鋪墊。
2、設疑問難指導──個體自主探究階段
學生“進入”案例情境之中,教師要圍繞案例設置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分組合作探究,交流討論。鼓勵學生運用教材中剛學的或學過的理論知識、概念或其他課外知識對案例展開進一步的討論。小組討論時要有組織性,一般規定4~6人為一組,設有組長、小組發言人、記錄員,組長負責協調關系,探究思路及存在的疑難點,記錄員記錄討論要點,做好小組發言的準備,其他小組成員在討論中要積極參與,要求每個成員都要發表自己的看法。為使討論充滿活力,教師也可允許、鼓勵其他小組提出補充意見或反對意見,這樣可以更好激發小組成員的創造性思維,最好能出現看法沖突、爭辯現象,無須非達成共識不可。
教師提問題時一定要循序漸進,難易適中,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討論(提煉)的時間和空間,問題太多、太密、太難,學生會無所適從,喪失思考的信心。在提問后,教師切不可不管不顧,還應做到:(1)傾聽學生的聲音。教師要善于傾聽學生的發言,由“說話的強者”轉變為“積極的傾聽者”,傾聽不只是學生的義務,教師更應該學會傾聽,要重視學生對各種現象的理解,認真傾聽他們的想法,敏銳地洞察他們這些想法的由來,鼓勵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和置疑,了解彼此的想法。教師是否善于用愛傾聽學生的聲音,是教師能否組織好動態生成的課堂的重要條件。(2)巡回檢查,指導學法。如指導學生選擇分析問題的角度;指導學生把握主題;指導學生理解知識的內在聯系;指導學生系統地闡述問題;等等。不宜將所有的問題一次全盤拋出,而應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環環相扣,達到“誘生深入”的目的。否則學生難免產生厭煩情緒,失去“探究”的信心。
3、組織班級交流──自主學習互補階段
班級交流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全班所有學生積極參與的活動,是小組討論的延續與深入,主要任務是,解決小組討論階段遺留的有爭議的問題。形式可以采用辨論會,一方面,使學生的思維火花再一次閃光,并發生碰撞。另一方面,通過交流,鞏固和強化大家已達成共識的知識、觀點或解決某一問題的方法與策略。它的主要意義在于:(1)尊重和肯定每個學生及每個小組集體自主探究的成果,給學生展示自己、欣賞自己的機會,從中獲取成功的體驗,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進取心和創新精神;(2)學生可以進一步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共同發展。這一階段的討論,教師要力保其沿著預期的軌道運行,把討論引導到問題的解決上去;這一階段的交流,要力爭班上每個學生都有一次發言的機會,切實做到有效參與。
4、總結歸納──能力提高階段
這是案例教學中的最后一步,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總結。教師要引導學生總結歸納自己的收獲,進一步強化道德認知、知識記憶、能力鞏固。教師的總結也應言簡意賅,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如果學生的認識不那么到位,教師也可作適當的彌補性、提高性的概括。
在案例教學中,教師是課堂學習的設計者、引導者、催化者、傾聽者,案例教學的有效實施對教師提出以下要求:
1、選擇或撰寫案例,并對案例有充分的了解。教師在實施案例教學之前,必須了解案例中的議題,掌握案例的運用原則,并準備研究問題。案例教學,需要教師事前周詳的準備,教學前的周詳準備雖然不能保證教學的良好成效,但成功的教學卻絕對少不了事前的周詳準備。
2、在案例教學中,教學者的角色與傳統講述法不同。案例教學是在師生不斷問答、響應、與引導的過程中,探索問題解決的可能途徑。整個討論的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催化者、傾聽者,學生才是教學活動的主角。
3、營造適于討論的教學氣氛,教師應保持中立的心態,接納與包容學習者的反應(包括學習者的負面反應)。同時當學生提問題時,教師不要藏自己的認識。
4、了解學習者:教師若能了解學生的背景與學習狀況,在進行教學時能對不同學習者有不同的教學方式或引導。
5、案例教學進行的計劃:教師對于案例教學法進行的模式、應該注意的事項,以及學生可能會有的反應,都應事先做好充足的準備與規劃,以利教學的進行。
6、要具有時間概念,要對課堂學習進行組織管理,使討論井然有序,監督檢查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
當然,案例教學不是萬能的,它只是現代教學方法中的一種,要改變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模式,優化課堂教學,并不是簡單地以一種教法替代另一種教法。我們也必須看到在使用案例教學時,也需多種教法綜合運用,隨著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的不同而有所側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