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一大早看了一篇文章,作者的三個拙見真的是改變認知。
我自己做短視頻的,看到了作者對短視頻的見解。
作者說:“很多人都想做短視頻,做直播做賬號,總想把東西做的非常的精致有水平,但其實真有文化的也懶得跟你互動,你講的東西水平太高了別人也聽不懂,所以要做短視頻就必須把維度拉低下來,去講很多不高級,但很通俗的東西,只有這樣你的賬號才有互動數據,才有可能突破流量池”。
從這一點來說,我原來拍短視頻會經常找別人的段子拿過來改一下,變成自己的話再拍出來,其實我知道那不是自己說的話,不真實,現在我的短視頻就是拍日常,拍尋常老百姓的生活,反而播放量高了很多,粉絲也漲了很多。
所以說,短視頻的維度開始一定不要拉得太高。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專家號做不起來,因為專家講的東西很多人聽不懂,尋常老百姓聽不懂,所以說他的號缺少受眾群體做不起來。
第二點,弄明白消費的主力人群很重要。
消費的主力人群,其實并不是我們認為的那些人群,比如真正在買創業類課程的其實并不是企業家,而是一些居家帶孩子的寶媽和一些上班族,她們為生活所困才會積極的想要學習一些東西來掙錢,而大多數企業家他們可能就忙的沒時間學習了,每天都在跑來老去而且他們更喜歡上線下課,或者是直接請顧問,所以賣東西一定要非常清晰的看明白,最終你的東西主力消費群體是誰。
這一點我也是深有感觸的,就像我開短視頻的課程,原來我認為很多實體店老板會學短視頻,結果我錯了。實體店但凡有一點流量有一點生意就不會學。學短視頻的大部分是想找兼職,給自己空閑時間找點事的,很多寶媽很多沒有工作的過來學短視頻當副業,反而是老板整天忙的不得了,哪有時間去學習?
第三點,很多人問直播這東西有用嗎?
很多人會這樣思考,但其實一個東西有用沒用,并不取決于這個東西本身,而是取決于你做這件事的頻次,你一周播不到一場肯定就沒用,如果你一周能夠播六場,能夠播十二場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上面去做,那么肯定就有用。
當你高頻的投入到一件事里面去的時候,這件事就會發生奇跡,而你投入的不夠深,這件事就會表現的非常平淡,很多人都在找機會,但很多的機會就擺在你面前,并不是事情很難做,而是我們一直在逃避把應該做的事情做好。
不逃避,把應該做的事做好,你就超越了80%的人。
沒有把這三個真相搞明白,普通人是很難找到機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