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戈大只 彭小瓜子
//
壹
一代豪杰項羽最終以烏江自刎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維護了作為西楚霸王的最后尊嚴。
烏江自刎后,劉邦正式結束了楚漢爭霸,建立大漢王朝。
初定天下的劉邦同樣面臨分蛋糕的問題,與項羽入關分封的局面一樣,54歲的劉邦是否比24歲的項羽更加高明。
進一步而言,封賞開國功臣,平衡開國功臣與子孫后代的微妙關系,是坐江山的第一步,也是治理天下的起點。
開局很重要。
不包括同姓諸侯王,劉邦分封了7位異姓諸侯王,將大漢的疆土與7位異姓諸侯王共享,分享革命勝利果實。
劉邦基本盤的邏輯大體如下:
第一,韓信、彭越、英布,這是剿滅項羽力量的主力軍。
在正面戰場上,劉邦一直沒有戰勝項羽,而且屢戰屢敗,西楚霸王,軍事能力確實杰出,劉邦一對一的對壘中從來沒有贏過項羽。
彭城之戰大潰敗,劉邦以60萬聯軍迎戰項羽3萬兵力,卻差點輸掉家底。
滎陽拉鋸戰,打得十分吃力,如果不是大管家蕭何后方給力,糧草不斷,劉邦的前線早就垮掉。
最后的垓下之戰,劉邦仍然吃力,最后聯合了韓信、彭越、英布等各方力量,四面圍剿,最終戰勝項羽。
項羽的軍事能力并不弱,只是劉邦在格局和謀略上更勝一籌,能夠爭取中間力量,調動更多資源,才最終打敗項羽。
反觀項羽,雖然正面戰場上屢戰屢勝,但是越打越吃力,盟友越來越少,路越走越窄。
但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團結是要付出代價的,劉邦在垓下之戰前,為了爭取韓信和彭越出兵,分封韓信為齊王,把陳以東的領土封給韓信,把睢陽以北至谷城的領土分封給彭越,此二人才同意出兵。
所以,建國之后的分封,是之前契約的兌現,雖然,很快劉邦就撕毀了契約。
第二,張耳、吳芮等,管理一方有功,屬于聽話的投降派。
在楚漢爭霸開始階段,各路諸侯王都傾向項羽,西楚霸王,法力無邊,但隨著劉邦的一路打怪升級,大家看到了潛力股劉邦更高階的能力,逐漸投靠劉邦,張耳、吳芮等就是此類,作為一方諸侯,他們的領地偏遠,國力弱小,能力平庸,不構成大的威脅。
劉邦分封的基本盤,大抵如此。
同樣是分蛋糕
格局、謀略、胸懷、眼光都更高一籌的劉邦
手段是否更高明?
思考是否更加深謀遠慮?
布局是否更有戰略意義?
不好意思,沒有!
沒有看出劉邦比項羽更加高明,更謀全局,更深謀遠慮,甚至在細節之處,不如項羽巧妙。
劉邦對項羽的勝利,與分封沒有關系。
貳
楚漢爭霸的階段,正好處于分封制向集權制轉變的時代,作為兩種截然不同的政權組織形式,集權制更加高效,更加能夠集中調動社會資源,是一種更加高效的組織形式。
既然集權制更加高效,為什么在秦漢之前沒有實行集權制?
為什么分封制運行了幾百年之久才誕生郡縣制?
為什么秦推行更加高效的集權制卻二世而亡?
這些問題都是相關的,都是一條歷史脈絡的問題。
答案很簡單,這是當時的客觀環境決定的。
最初的華夏文明,從原始部落制開始,這是最初的社會組織形態,組織松散,層級簡單,主要依靠血緣和地緣關系。
隨著人與人交往的增加,逐漸誕生社會和國家的概念,復雜的社會制度開始出現,逐漸演變成為分封制。
春秋戰國時期,大量的軍事戰爭和土地兼并,中央直屬的土地越來越多,郡縣制出現。
最早出現縣制是在春秋時期的楚國,楚武王滅掉商朝的國王武丁后,接管了武丁管轄的權國,由國改為縣,這是縣的最早記載,縣的出現就蘊含著中央直屬的含義。
從原始部落制到分封制,從分封制到郡縣制,特點是中央政府越來越強勢,血緣關系越來越淡化,組織系統越來越復雜,管理半徑越來越大。
最初的生產力有限,道路、驛站、文字等信息傳播媒介不發達,限制了管理半徑。周朝建立了分封制,劃分了諸侯國,但當時的產能有限,一國的尺度都無法直接管理,只能繼續分封,諸侯-卿大夫-士,多層級的等級制度的本質是有限產能下的管理半徑。
試想在道路不通的情況下,巴蜀平原如何管理到巴蜀之外,這是不現實的。
試想在文字不通的情況下,漢族如何能管理少數民族,這是很費勁的。
試想800里快馬加急,從北京到廣州要50天,如何能大范圍內中央集權,聽中央的,軍情都延誤了,人都死了,匯報的情況都發生變化了,中央管理不如不管理!
今天我們看秦的法律,都十分簡單,不是商鞅頭腦簡單,而是社會客觀環境不允許!寫得精密復雜,一般社會民眾都看不懂,當時的民眾識字的沒幾個,認識一部法律不容易!
更何況還有撰寫的問題,精密復雜的法律,普法成本也高,從中央到地方,從地方到民眾,逐級撰寫、運輸、教育、宣傳,成本極高,超越了當時的生產力。
很多事情不是不想,而是辦不到,客觀條件不允許。
管理體系越復雜,管理成本越高。
簡單粗暴就是當時秦朝法律的最優解。
今天我們批評秦朝法律殘暴嚴苛,一定程度上是不公平的,因為很大程度上它是被規定的,被當時的社會文化程度規定,被有限的管理工具規定,被當時的生產力規定。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馬克思誠不欺我。
直到幾項技術的發明,才改變了這種情況,使得更高效率的組織得以出現。
一、鐵器的出現
中華文明發源于黃河文明,是典型的農耕文明,農耕文明的發展程度,決定上層建筑的發達程度。最初的生產力有限,不發達的民間經濟養育不了強大的中央政府,“弱管理”的分封制是適應這種生產力水平的管理形態。
直到春秋戰國時期發明鐵器,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更為復雜的管理形態才得以出現。同時,鐵器的出現動搖了井田制的社會基礎,由于鐵器的運用,更多的荒田得到開墾,在井田之外開墾私地,諸侯國利用先進的鐵器,發展經濟,充實軍事實力,逐漸擺脫周天子的控制,在政治上進一步促進了分封制的瓦解。
戰國時期,因為鐵器的普及,荒田開墾已經成為事實,在井田之外普遍開辟荒田,逃避國家稅收,商鞅“廢井田,開阡陌”,不是主觀地拍腦門,而是被動地對當時的社會經濟的肯定,這是尊重民間經濟的表現。
戰國后期,郡縣制已經較為普及,各國紛紛變法,推行更高效的集權制度,建立本國的軍國體系,戰國的實質是更高效的組織兼并更低效的組織,最終完成統一。
二、道路交通系統
秦始皇統一六國,道路交通事業得到了空前發展,不僅整合了六國原有道路交通系統,而且建立了全國的道路交通網絡,開辟高速公路的馳道,修建專門抵御匈奴的軍用直道,該項工程由丞相李斯主持,是中央直管的國家工程。
《漢書》記載:“秦為馳道于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管理四方蠻夷之地,必須先建立串聯四方的交通體系,否則政令無從上傳下達。
因為地緣造成的管理不便,導致集權制存在反復和變通,例如元朝的土司制度,本質對中央集權的突破,但這是對經濟規律的尊重,展現了一種大國治國的智慧與韜略。
三、文字系統
書同文不是秦首創,早在周朝就出現書同文的運動,周宣王主導命太史對當時通用文字進行整理,編成《史籀》,向全國頒布。從原始部落到農耕文明,再到產生工商業文明,社會交流逐漸增加,書同文的需求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換句話說,英語或某種語言作為國際語言是全球化的必然。
秦統一六國之后,出現了與六國文字的碰撞與融合,秦最終選擇了小篆作為官方文字,重要原因就是小篆簡單,便于推廣使用。后來在小篆基礎上,又進一步演變出了更為簡單的隸書,市場永遠朝著更簡單實用的方向發展,這是一種集體無意識行為。
秦文字是對周文字的繼承,相較于東方六國,秦文字對周文字的繼承多、變化少。六國經濟文化繁榮,導致當時東方六國的文字已經演變較為復雜,甚至有地方特色,背離了周文字正統象形的初衷。
飄逸的楚文字
叁
回到問題,劉邦分封是否比項羽高明,答案是沒有。
他們如何分封,這些細節都不重要,他們也未必深刻洞悉分封和集權的深刻內涵。
從春秋戰國到秦漢,是分封制向集權制的過渡時期,歷史的發展存在反復性,秦曾經強有力地推動集權制,但因為用力過猛,最終崩盤,其實質是因為對當時的生產力沒有清醒認知,導致改革過于激進,超出了當時社會所能承受的極限。
秦始皇的失敗告訴我們,一種社會制度向另一種社會制度轉變,過渡期必不可少。從春秋戰國到秦漢,完成集權制的轉變,用了幾百年的時間,過于超前的改革,或許具有思想上的先進性,但一定無法獲得成功。
漢初看似回到春秋的分封時代,其實略有不同,劉邦在分封異姓諸侯王的同時,委派各諸侯國國相,曹參相齊,陳豨相趙,在分封的同時加強中央集權,時代已經不同,周朝簡單的分封已經回不去了。
春秋以來,諸侯國兼并頻繁,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可管理的尺度提升,兼并作為有效整合社會資源的方式,開始大范圍發生,孔子稱之為“禮崩樂壞”,其實不然,這是資源的優化配置,是競爭的自然法則。
集權取代分封是大勢所趨,但是劉邦不知道,蕭何不知道,張良不知道,他們作為那個時代最聰敏的人,但眼光仍然具有時代局限性,選擇分封更多是基于人性或權謀的需要,而不是對歷史規律的深刻洞悉。
對于歷史的客觀規律的深刻認知,往往需要幾百年的時間,沒有工業社會,無法真正理解農業社會,沒有資本主義,無法真正理解封建主義。
時代中的人眼光具有局限性,即使是當世最聰明的人,也未必意識到大勢將至,未來已來。
有戰略眼光的人是很少的
有歷史眼光的人是極少的
更深遠的是,這不只是分封和集權的問題,是更加普遍意義的問題。
包括變法,包括統一,包括封建制度
也包括工業革命,包括人工智能,包括人類社會
站在歷史當下的我們
是否理解我們的過去
是否了解我們的現在
是否預知我們的未來
我們可以思考得很遠,但我們的起點是時代賦予的。
熱愛歷史的也可以是女同學
- end -
最好的支持的在看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