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戈大只 彭小瓜子
//
當我們看完《漢武帝-漢昭帝:雄主的晚年困境》,也該送別一位陪伴我們很久的老朋友了。
司馬遷
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的史學大家,《史記》與《資治通鑒》合稱史學雙壁。
司馬遷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創作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創作通史的難度極大,二十四史中唯有《史記》是通史,其他都是斷代史。
但凡不是史學大家,不是知識儲備充分,不是史料詳實,都會避開通史的領域。
《史記》是二十四史之首,從三皇五帝起始,收束到漢民族最鼎盛的武帝朝末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
太史公著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人物列傳,十表八書,全書總計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字,歷史人物,典章制度,均分門別類,條縷清晰,史學之集大成者。
《史記》之后的《漢書》等著作,多有模仿《史記》之嫌疑,《漢書》的體例與《史記》基本無異。
劉向: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
柳宗元:增一字不容,減一字不能。
鄭樵:六經之后,唯有此書。
魯迅: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歷代名人,對于《史記》不吝贊美之詞,司馬遷和《史記》也成為中華民族之魂。
司馬遷成為史學大家,與父親司馬談分不開。
司馬遷及其父親司馬談,在漢武帝朝先后任太史公。
太史公是漢武帝設立的官職,其位在丞相之上,掌天官,不治民。
太史自周朝設立,掌管史書編寫、國家典籍、天文歷法,自周宣王開始,一直由司馬氏家負責,司馬家是史學世家。
漢武帝崇天敬神,所以設立了太史公職位。
只在武帝朝有兩位,就是司馬談及司馬遷。
司馬遷死后,太史公就改名為太史令,職權也大大削弱。
所以太史公是司馬遷父子二人的專屬職位。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作者有兩位,由父子二人聯合創作,當然,以司馬遷為主。
司馬遷出生大約在漢武帝繼位前后,今已不可考。
而其去世,大約也是在漢武帝駕崩前后,今也不可考。
不得不贊嘆命運之奇妙。
司馬遷一生貫穿西漢最鼎盛的漢武帝朝。
他見證了武帝朝開疆拓土,文治武功,趨于鼎盛的輝煌,也見證了窮兵黷武,人口銳減,民生凋敝的慘狀。
所以司馬遷對于漢武帝的情感很復雜,既有忠君愛君之情感,也有痛君憎君之情感。
(相似的情感)
漢武帝千古一帝,經天緯地,縱橫捭闔。
他身旁卻一直跟著一個冷眼旁觀之人,看到了封狼居胥的王朝巔峰,也看到了窮兵黷武的累累白骨。
漢武帝創造歷史,司馬遷記載歷史,兩人相愛相殺了一生。
司馬遷十歲即能閱讀古文,少年時耕讀放牧。
青年時父親被任命為太史公,父親便讓年輕的司馬遷游歷天下。
他踏遍了大半個中國的土地,流連山川,考察人文,緬懷戰場,尋訪前賢。
他曾北抵泗水,在齊魯大地上考察孔子之遺風,也曾西出巴蜀,接受武帝詔命,擔任朝廷侍郎。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司馬遷都做到了。
(司馬遷游歷路線圖)
這樣的山川游歷和社會經驗,使得他的胸懷,他的見識,都已遠高于一般書齋中的學子。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在泰山舉行封禪大典。
封禪大典是漢興以來最重大的儀式,昭告天下,內外賓服,王朝已達鼎盛。
司馬談由于連日操勞,身體染病,無法參加封禪大典。
封禪大典,百年一遇,這對于一個對漢王朝懷有強烈感情的重臣,是一個重大打擊,繼而一病不起。
彌留之際,司馬遷趕到父親身邊,父子病榻前一番深談。
老太史公告訴小太史公:
盡孝道,首先侍奉雙親,其次侍奉君主,最后謹守德行,留名于后世,這才是孝之大者。
史書的意義:
周公之后,五百年出孔子,孔子整理《詩經》、《尚書》,編寫魯國歷史《春秋》,作為學者之法則。
孔子以降,又四百年,這期間天下大爭,禮崩樂壞,但終于我大漢王朝一統寰宇。
現在邊疆安定,國泰民安,君明臣賢,不可使國家歷史中斷!
面對父親的臨終教導,小司馬遷流淚道:“我雖不才,必將繼承父親遺志,完成編纂歷史的大志,不敢有絲毫闕漏。”
從此,司馬遷謹守史家之德,秉承父親遺志,站在父親的肩膀上,開始了《史記》的創作。
《史記》的意義,不僅僅是司馬遷的個人追求,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更是一項神圣的家族事業傳承。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戰匈奴,遭到匈奴重兵包圍,援軍不至。
李陵苦戰數日后,彈盡糧絕,最終投降。
漢武帝大怒,群臣皆聲討李陵,只有司馬遷為李陵辯解。
司馬遷因為替李陵辯解,被定為“誣枉”之罪,按律當斬。
在漢武帝朝,被判斬刑,有三種選擇:
第一種被斬,第二種拿錢贖刑,第三種拿一半錢,接受宮刑。
我們熟悉的飛將軍李廣,也因戰敗被判斬刑,但他交錢贖刑,繳納了五十萬錢,免于刑罰。
但司馬遷錢不夠,只能交錢一半,接受宮刑。
以司馬遷的官職俸祿,大約只需要三年的俸祿,可以贖買斬刑。
但司馬遷公正廉潔,竟然三年的俸祿都拿不出。
本想一死了之,但司馬遷想到自己還有未竟的事業,父親未完成的遺愿,忍痛接受了宮刑。
從司馬遷給任安的《報任安書》中,可以看出,受到宮刑后的男人,精神近于崩潰。
故禍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傷心,行莫丑于辱先,詬莫大于宮刑。
遭受宮刑后,司馬遷受盡冷眼嘲笑,閱盡世態炎涼,拖著殘缺的身體,用盡全力,投入《史記》的撰寫。
宮刑的經歷,慘絕人寰,但對于司馬遷的人格塑造,卻是浴血重生。
因為感同身受,司馬遷更能理解項羽、韓信、屈原等悲劇歷史人物的命運,在司馬遷之前,史學界極少關注悲劇的歷史人物,均著墨成功的歷史人物。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如果不是一番深刻且沉痛的人生感悟,寫不出這樣的文字。
宮刑之后,司馬遷完成人生轉變,在宦海中沉浮的司馬遷死去,在歷史中的司馬遷誕生。
從此,司馬遷與《史記》融為一體,《史記》就是司馬遷,司馬遷就是《史記》。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這部偉大的作品《史記》終于完成。
但完成不是結束,更不是解脫。
因漢武帝剛愎自用,猜疑心盛,殺戮甚重,司馬遷生前不敢將《史記》公布。
有史料記載,因《景帝本紀》和《今上本紀》直書景帝和武帝的缺點,漢武帝大怒,《景帝本紀》和《今上本紀》被刪除。
今天的《史記》只是殘本。
到了宣帝朝,因政治較清明,才由其外孫楊惲將家藏的《史記》公布于世。
雖然《史記》宣帝朝被公布,由于《史記》意識形態與官方意識形態不同,兩漢時期,《史記》不斷被禁、被刪、被視為離經叛道,命運多舛。
直到唐以后,《史記》才被高度重視和推崇,從此走上巔峰,成為中華民族之魂。
《史記》有多偉大?
因為歷史對于秦始皇的血統存在爭議,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秦始皇是秦莊襄王的兒子,但是在《史記·呂不韋列傳》中卻記載是呂不韋的兒子,前后存在矛盾。
這矛盾不是瑕疵,而是境界!
司馬遷不怕被人攻擊自相矛盾,作為史官,秉筆直書是第一使命。
司馬遷對于史實,不刻意回避,不追求完美,但求盡可能向后人展現客觀情況,這是一位史官最高的精神追求。
司馬遷在記載歷史的同時,同時也在創造歷史。
司馬遷作為一位歷史人物,被記載入《漢書》——《漢書·司馬遷列傳》。
這個系列文集,才寫了八篇,剛來到漢昭帝時代,我們就要告別《史記》,告別太史公了。
多有不舍,拱手抱拳。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