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戈大只 彭小瓜子
//
核心觀點:
孫權以弱冠繼位,數年之間穩定政局,剿滅叛亂,提拔英俊,安定人心,表現可圈可點。
赤壁之戰是東吳的立國之戰,收服江東,曹操將在有生之年完成統一,中華在分裂三十余年后,重歸一統。
鞏固政權
孫權繼位,哭的昏天黑地,一半是傷心,一半是嚇得。
老臣張昭老成持重,趕緊制止,再哭強盜們就打上門來了,強令孫權穿戴整齊,上馬閱兵,以定軍心。
周瑜也趕緊從巴丘帶兵進京奔喪,也是為了彈壓可能的騷亂,穩定東吳政權。
在張昭、周瑜等人的全力扶持下,孫權的權位才初步安定下來。
孫權盤算手里的班底,主要還是三類人。
第一類是親戚,舅舅、叔叔、堂兄弟等。
第二類是父親手底的老班底,程普、黃蓋、朱治等。
第三類是避北方之亂而南下的豪門名士,代表是張昭、張纮。
孫策起兵時間較短,還沒來得及形成自己完整的班底,周瑜和呂范算是其中佼佼者。
但這里面還缺了一派,就是江東本土派。
這就是孫權上臺后需要著力拉攏的。
江東本土派以吳郡四姓“顧、陸、朱、張”為首。
其中顧雍、顧邵、陸遜、陸績、朱治、朱桓、張溫等,除朱治外,都是孫權一手拔擢,這樣的操作有效的拉攏了江東本土豪族的人心。
在拉攏本土派的同時,建立自己的班底。
魯肅、諸葛瑾、徐盛、步騭等,都逐漸成為東吳政權的核心重臣。
孫策的地盤是打下來的,對于戰敗的當地豪強比較嚴苛。
所以孫策一死,各路豪強蠢蠢欲動。
孫權的堂兄,廬陵太守孫輔,與曹操暗通款曲。
另一位堂兄孫暠整頓兵馬,欲自立,后被虞翻勸退。
還有李術作為廬江太守,擁數萬部曲,也公然不聽孫權的號令,收留叛逃者。
年輕的孫權上臺后,面臨的壓力也不輕。
孫權一邊致信朝廷,一邊迅速發兵攻滅李術。
還有豫章、會稽等地的山越,就是當地的少數民族原住民,伺機作亂,都被孫權派兵剿滅。
經過幾年的整頓,孫權逐漸穩住了江東的政局和人心。
于是孫權開始向西攻擊仇敵黃祖,數年間,孫權三次進攻江夏,擊殺黃祖,也算是替父報仇雪恨。
應該說,孫權以弱冠繼位,數年之間能夠穩定政局,剿滅叛亂,提拔英俊,安定人心,并報殺父之仇,表現可圈可點。
在這過程中,孫權自己也逐漸成長為成熟的政治家。
赤壁之戰
就在孫權這八年時間攘外安內的同時,曹操消滅袁紹勢力,吞并北方四州,成為實力天下第一的霸主。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收服劉表之子劉琮,擊潰劉備軍,占據荊州的南郡。
南郡被占,劉表的部曲被吞并,曹操兵鋒直指江南,東吳政權面臨滅頂之災。
這次南征,曹操勢在必得,也是曹魏政權統一天下的最好時機。
如果江東再降服,那剩下西邊的馬超、張魯、劉璋,不值一提。
中華帝國分裂三十余年間,又會重歸一統。
可就是這一戰,劉備、孫權聯合抗曹,在赤壁以火攻大破曹軍。
結果天下三分大勢就此奠定,中華統一進程又大大延后了。
但站在東吳的角度看,這一戰,是立國之戰。
我們這里不準備長篇大論的詳細分析此戰,分析文章很多,重點介紹權力的消長。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經過了半年的戰備,出擊荊州。
曹操兵臨城下,荊州劉琮投降。
劉備擁十萬民眾南逃,被曹操追上擊潰。
劉備收拾殘兵,與關羽水軍會合,進駐樊口。
曹操奪取江陵,順江東下,準備攻擊東吳。
東吳危機來了,這一站是滅頂之災。
劉備此刻也身陷泥潭,為了聯吳抗曹,劉備派諸葛亮赴東吳見孫權。
孫權受到魯肅、周瑜等人激勵,決定起兵決戰。
是役,曹軍共約十幾萬,孫劉聯軍約五萬。
當然,兩軍不是將兵力全部集中布置在赤壁主戰場,而是分布于一片廣大的戰場區域。
曹軍除了長江軍團,還有漢水軍團,江陵、襄陽還留有守軍,東線肯定也有部隊。
孫權給了周瑜、程普三萬兵,開赴赤壁前線。
自己則還留有一支直屬部隊,當年冬天,與赤壁之戰幾乎同時,孫權率軍包圍合肥,分兵張昭攻當涂,以策應主戰場,這支直屬部隊,兵力不會低于兩萬。
總體來說,在赤壁、烏林主戰場,曹軍兵力還是占據一定優勢,但其中有不少是荊州降卒。
孫劉聯軍雖然兵力遜于曹軍,但貴在精,且熟悉水戰。
總體戰力上看,曹軍略優于孫劉聯軍,不是壓倒性的優勢。
曹軍畢竟遠來,水土不服,軍中鬧起了瘟疫,這樣一來曹軍戰力又有所折損。
為了克服水性不熟,曹操將船用鐵索連環,然后借東南風起,黃蓋詐降,帶十余艘“火船”,開上去點火。
大火一起,連船帶營,全軍潰散。
曹操沿華容小道逃跑,經江陵守軍接應,退守江陵。
赤壁之戰還有后續,周瑜繼續進兵江陵,用了一年多擊退曹仁,奪取江陵。
曹魏勢力的陣線就穩固在襄陽、樊城一線。
劉備向南征伐荊南四郡,然后又有江夏換南郡之舉,終于也有了立足之地。
作為東吳的立國之戰,打贏了赤壁之戰,東吳政權就穩了,從此堅挺了七十年。
三代成勢
孫堅、孫策、孫權,兩代三任,都是英雄豪杰。
孫堅起事奠定了根基,收獲了部曲。
孫策白手起家,打下江東六郡的地盤,開疆拓土。
孫權再接再厲,穩定政權,擊退強敵。
后面孫權又奪取荊州、交州,東吳政權占據三州之地,并成為三國中最長壽的一國。
雖然在風雨飄搖中權力交接了兩次,但繼任者都能砥礪前行,開創更大的輝煌。
但東吳歷來被忽略,曹魏占正統,蜀漢占仁德,都有大量擁躉。
孫權好像是個只會偷襲的小人,正面戰場打不過,又有虐待功臣、繼嗣之亂等黑料。
孫策也好不到哪兒去,匹夫之勇,殘忍暴躁,不撫人心。
但當代人的眼睛是雪亮的,誰是英雄,誰是豪杰。
孫策-孫權是第二代,那些父輩的梟雄,看待他們都是羨慕的目光。
袁術、曹操紛紛拿自己的兒子去比較,心里總覺得不如這哥兒倆。
袁術:(孫策)使術有子如孫郎,死復何恨?
曹操:(孫策)獅兒難與爭鋒。
(孫權)生子當如孫仲謀。
- end -
最好的支持是在看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