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戈大只 彭小瓜子
//
主要觀點:
1.司馬紹青年繼位,僅花了一年多時間鏟除權臣王敦勢力,是東晉最杰出的一位皇帝。
2.可惜天妒英才,在位只有不到三年時間,之后東晉再無明君了。
3.東晉不完全是不思進取之流,祖狄是晉室中的翹楚,年輕時發憤圖強,聞雞起舞就源于此。
壹
永嘉南渡后,東晉小朝廷面臨的主要還是內部壓力。
北方漢趙軍容強盛,但忙于消滅西晉殘存勢力。
漢趙皇帝劉聰死后,靳準、劉曜、石勒內部自相殘殺,尚無暇南顧。
西部割據益州的成漢政權,實力較弱,僅能自保,不足以出兵爭奪天下。
東晉朝廷的外憂雖多,但燃眉之急還是內部,內部尚有兩重壓力,擺在晉元帝面前。
第一是如何安撫江南的世家大族。
第二是如何擺正皇帝和王氏兄弟權力分配問題。
隨著北方永嘉之亂和東晉朝廷的建立,北方世家大族陸續帶著宗親、鄉黨、賓客、部曲,南下來到江南,尋求正統王朝的庇護,史稱衣冠南渡。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扶立了晉元帝,成為開國功臣的瑯琊王氏。
根據史書記載,這一時期衣冠南渡的世家大族,總人口可能超過了一百萬人。
但江南的土地就這么多,這就與已盤踞江南數十上百年的江南世家大族,產生了激烈的利益沖突。
如何調和南遷的北方世族大家與本土的江南的世家大族利益,就是擺在晉元帝君臣面前的頭等大事。
當年西晉滅掉東吳,就造成了東吳本身的一等世家大族,在政治地位上變成了二等士族,但現在是本土地頭蛇。
西晉傳統的一等世家大族都在北方,如瑯琊王氏、太原王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當然最大的是皇族司馬氏。
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后,北方世家大族紛紛變成了逃難者,包括皇族司馬家族,地位發生了變化。
但東晉朝廷習慣任用北方世家大族擔任高官要職,引起了江南世家大族的強烈不滿。
這樣的情緒下,江南士族開始起兵反抗。
當時江南士族中,武裝力量以義興周氏和吳興沈氏為強,有“江東之豪,莫強周沈”的說法。
周氏的周勰先陰謀起兵,但起兵失敗。
后來掌權的王敦拉攏沈氏,發兵攻滅周氏,沈充也在后續的權力斗爭中被部下所殺。
除了鎮壓,東晉朝廷還通過懷柔之策緩解北方世族與江南世族的對立。
主要的策略就是讓北方世族去開發會稽、閩中的土地,這樣就避免搶奪太湖、吳興區域江南世家大族的利益。
永嘉之亂,中原仕族,林、黃、陳、鄭四姓,先入閩。——《閩中記》
通過軟硬兼施的手段,北方及江南世家大族間,取得了一個平衡的結果。
在司馬睿的皇權與王敦、王導兄弟的臣權之間,也展開了激烈的對抗。
當時的民諺,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
你沒看錯,王還在馬前。
其實司馬睿能夠稱帝,王敦、王導兄弟的力量是決定性的。
東晉建立之后,王導坐鎮中央,總攬政務。
先拜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封武岡侯,又進位侍中、司空、假節、錄尚書事,領中書監。
王敦則屯駐于上游的荊州,總掌兵權。
朝中一大半的官員,都是出于王家,或者與王氏相勾連。
東晉草創時期,確實是依賴王氏兄弟,因此晉元帝司馬睿稱王導為“仲父”,非常尊敬和寵信。
但皇位穩固之后,司馬睿不滿于大權旁落,展開了與王氏兄弟的權力爭奪。
晉元帝開始啟用劉隗、刁協、戴淵等為心腹,試圖壓制王氏權勢。
王氏兄弟開始反擊。
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王敦以誅晉元帝的心腹劉隗為名,從武昌起兵,逼近京城。
王導在京城中暗助王敦,導致皇帝軍隊一敗涂地。
晉元帝眼看兵敗不敵,只好“脫戎衣、著朝服”。
王敦從此坐鎮武昌,大權獨攬,迫害反對派大臣,扶植親信上位。
晉元帝司馬睿已經完全被架空,成為傀儡皇帝。
司馬睿見無法動搖王敦的權勢,數月后就憂憤病死,享年四十七歲。
應該說,晉元帝司馬睿在天下大亂之際,抓住時機,開創好局,延續了晉朝國祚。
但后面受制于權臣,實力不濟,也無可奈何。
蓋棺定論,只能算是中規中矩的君主,如遭遇亂世,需要開創基業,就顯得能力不足了。
貳
司馬紹是晉元帝司馬睿的長子,跟隨父親一起南渡,父親稱帝后被立為皇太子。
司馬家族一路都遵守嫡長子繼承制,因為司馬睿的原配虞氏沒有子嗣,所以司馬睿沒有嫡子。
司馬紹生母荀氏,是鮮卑族人,得寵生下司馬紹和司馬裒。
但被嫡妻虞氏所嫉妒,將荀氏逐出家門,嫁給一位馬姓的平民。
兩個兒子也被虞氏撫養長大。
根據史書中記載,由于荀氏是鮮卑族人,相貌具有白種人特征,因此司馬紹被王敦蔑稱為“黃須鮮卑奴”,或者“黃頭鮮卑奴”。
我們曾說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是胡漢大融合之勢,從此事可見,南方也存在胡漢融合的情形。
司馬紹少年時就展現出聰明才智,文才武略,除了得到父親司馬睿的寵愛,還被當時的名臣王導、庾亮、溫嶠等所看重。
在王敦起兵反叛,皇室大軍潰敗之際,皇太子司馬紹欲帶兵決戰,被溫嶠抽劍斬斷馬繩,才勸阻下來。
王敦掌權后,也忌憚司馬紹神武明略,想廢黜其太子之位,又被溫嶠等重臣阻止。
晉元帝司馬睿在憂憤中病逝,晉明帝司馬紹登上帝位。
司馬紹登基時年方二十三歲,仍面臨權臣王敦的巨大壓力。
但王敦專橫朝堂,倒行逆施,也引起了包括親兄弟王導在內的王氏宗族及朝中重臣的反感。
晉明帝司馬紹頗得人望,反倒身邊團結了諸多重臣。
王敦勢力雖然如日中天,但有兩個致命弱點。
第一是他身體不佳,謀劃篡逆時已經身染重病。
第二是他沒有兒子,身后事只能依靠養子王應。
等到太寧二年,王敦病重,正在為是否謀反猶豫不決時,晉明帝司馬紹當機立斷,決定討伐王敦。
討伐軍采取了正確的策略,對外宣稱王敦已死,討伐目標定為王敦爪牙錢鳳,王導也率京師王氏子弟為王敦發喪。
這樣的宣傳戰,有效激勵了討伐軍的士氣,打擊了叛軍的士氣。
王敦拖著病體,終于下決心發兵,但他已不能親自出征,便以王含為主將出征。
討伐軍在越城大敗叛軍,王敦在病重之中憤恨交加,病死在姑孰軍府。
王敦死后,想讓養子王應先稱帝再與東晉討伐軍作戰,但王應是個紈绔子弟,草草埋葬了王敦尸體就開始縱酒淫樂。
王敦死訊傳開,叛軍也軍心渙散。
討伐軍趁勢攻擊,一舉擊潰叛軍,誅殺王敦黨羽,只用了個把月就平定了王敦之亂。
晉明帝司馬紹青年繼位,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消滅了權臣王敦的勢力,可謂夢幻開局。
平定王敦之亂后,晉明帝安撫王敦官屬,任命一批封疆大吏,消除了瑯琊王氏在朝堂一家獨大的狀態。
晉明帝司馬紹天縱英才,可惜壽數不長。
平定王敦之亂僅一年多,司馬紹崩逝,享年二十七歲。
這是東晉最杰出的一位皇帝,可惜在位只有不到三年,之后則再無明君了。
叁
東晉開局不錯,很快在江南站穩腳跟,鞏固了后方。
但可惜內部皇帝和權臣爭斗不休,北方士族和江南士族也需要融合,因此錯過了趁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立足未穩之際,舉兵北伐收復河山的時機。
東晉開國兩位皇帝,元帝非雄略之主,明帝又天不與壽,王導王敦兄弟掌控朝政,但目光僅限于自身權柄,終究不能克成大業,只能演成偏安之局,實屬無可奈何。
但晉室中也不是所有人都安于現狀,也有奮發雪恥之人,祖逖(字士稚)就是個中翹楚。
祖家也是北方大族,祖逖青年時便輕財重義,慷慨有志節,得到鄉黨宗族的敬重。
成年后博覽群書,時人稱贊他有濟世之才。
八王之亂爆發后,祖逖先后效力諸王。
永嘉之亂洛陽陷落,晉懷帝被俘虜后,祖逖率親族南下避亂。
當時還是瑯琊王的司馬睿,任命祖逖為徐州刺史,率兵屯駐京口。
晉愍帝于長安繼位,但關中之地已盡喪與匈奴漢趙之手,此時祖逖上書司馬睿,要求北伐中原,一雪國恥。
司馬睿當時正在開拓江南,不愿北伐,于是只給祖逖封了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然后給了些糧草,讓他自己募集兵力,自己打造兵器,自己北伐。
于是祖逖只好自行北上。
仍將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辭色壯烈,眾皆慨嘆。
——《晉書祖逖傳》
祖逖向北,英勇作戰,先掃平割據勢力,收復豫州。
等到東晉建國后,石勒脫離漢趙,也建立了后趙政權。
祖逖在河南之地與后趙軍隊多次交戰,屢次擊破趙軍。
同時他生活簡樸、發展農桑、深得民心。
石勒見祖逖勢力強盛,不敢南侵,便與祖逖展開貿易,祖逖因貿易獲利良多,更加兵強馬壯。
太興四年,公元321年,祖逖因東晉國內政治紛亂,北伐壯志難酬,亦憂憤成疾,不久病逝雍丘。
祖逖在,尚可震懾王敦不反,祖逖死,王敦遂發兵反叛。
其弟祖約接掌其部眾,石勒聽聞祖逖已死,便趁機發兵入侵。
祖約抵擋不住,退守壽春。
祖逖收復的河南大片土地又淪入異族之手。
祖逖年輕時與劉琨是死黨,半夜聽到雞叫,祖逖認為是上天在激勵他,于是叫醒劉琨,一起到屋外舞劍。
這是“聞雞起舞”這個成語的由來。
后面祖逖和劉琨盡忠報國,一南一北力挺危局,堅持與石勒作戰,最終以身殉國,都堪稱國之柱石。
后世宋高宗趙構評價晉元帝司馬睿:“若元帝,僅能保區區之江左,略無規取中原之心。”
你倆真是夠了,一個手里有岳飛,一個手里有祖逖,都不能用。
不記國恥,反以偏安為榮,被異族欺辱,開創兩個茍延殘喘小朝廷。
- end -
最好的支持是在看和轉發^^